「能源」新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進展,我們離永久能源還有多遠?

2020-09-13 含辛工作室

最近,澳大利亞初創能源公司HB11對外宣布,他們在不需要超高溫,也不產生放射性核廢料的情況下,可使氫硼核聚變的反應速率比預期水平高出10億倍。

HB11孵化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HB11是Hydrogen-Boron11,即氫和硼-11的縮寫。 普通人所熟知的原子彈,以及世界各地正在運行中的各類核電站,則基於原子核裂變這一物理現象。核裂變是通過中子轟擊較重的原子核並分裂成若干質量更小的其它原子核,質量的損失換來的是巨大的能量輸出。

核聚變的過程則恰恰相反,質量較輕的原子核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結合,太陽長久不歇的巨大能量正來自於其自身引力束縛下的中心高溫高密度熱核聚變。

儘管當前第三代核裂變電站的理論安全性已經極高,但主要問題來自於防護措施,核裂變本身極其危險,可導致反應堆融毀及放射性物質外洩等重大災難。相對而言,核聚變則安全得多,並且在聚變過程中產生的能量也遠高於前者。

目前可控核聚變反應物的主流研究方向,是同為氫的同位素的氘(念刀)氚(D-T)聚變,這種反應過程通常會產生大量中子,中子不僅帶走聚變過程中釋放的大部分能量,並且穿透力極強的中子輻射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

因此,無中子核聚變也是一個熱門的研究方向,至少在環保及效率上,用氫硼作為反應物相比氘氚更有優勢(將氫原子核的能量控制在3MeV以下,反應過程中就不會產生中子。)。

氫硼之所以沒有成為行業內的研究主流在於無中子聚變的實現條件十分嚴苛。無中子反應中作為燃料的原子核原子序數更高,攜帶的電荷量更大,因此庫倫斥力(原子之間一種天然的互斥力)也更強,這使得原子核之間極難接近,應此需要更高的點火溫度(通過高溫使原子核互相接近並抵消斥力)。HB11能源公司專注研發的正是這一反應機制的相關技術。

促使氫硼產生核聚變的雷射點火裝置,需要在皮秒級別(10-12s)的時間間隔內產生1016瓦的雷射脈衝,這遠遠超過氘氚聚變的需求。儘管HB11已經在實驗室內利用「啁啾脈衝放大」技術的雷射點火裝置獲得成功,但在可量產的工程化上面臨難以逾越的障礙,畢竟實驗室是一回事,要想實現商業發電,裝置的壽命、成本、可維護性等都是很大的問題。

儘管中國的主要研究方向也在氘氚領域,但在建有100帕瓦級雷射器,至少在實際工程領域領先澳大利亞,也許,HB11的相關研究能給中國帶來更多啟發。


最後,碼字不易,你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懇請高抬貴手,一鍵三連,萬分感謝!

相關焦點

  • 終極能源-「核聚變」,離我們還有多遠?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在研究核融合能源 ,也就是由核聚變產生的能源。這將是改變地球能源模式的一大清潔能源。那麼,我們離核融合能源還有多遠呢? 融合能源並不是科幻電影裡面才存在的東西,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而且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太陽就是核融合能源的一個最好的例子。當然,這是自然狀態下的核聚變反應,而我們人類需要的是,可控的核聚變反應。或許這將為人類帶來一次全新的能源革命。
  • 離人造太陽更近一步:德國核聚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據國外知名航天科技媒體 Space 近期報導,德國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取得突破進展因為核聚變所能產生的巨大能量,一旦核聚變最終可控,那麼人類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將會徹底解決。第四能源此前對核聚變的研究已做了相關報導,認為核聚變能以其巨大能量、可持續再生、清潔無汙染等諸多優點,將成為人類的明日能源之星。近 40 年來,科學家們對核聚變的研究起初集中在託克馬克概念;然而,隨著等離子體理論的興起,科學家將研究興趣轉移到仿星器上來。仿星器是一個巨大的電磁空間。
  •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人類距終極能源還有多遠?該公司計劃,在2030年之前實現商業核聚變發電。「無論是對英國還是全球核聚變能源發展而言,今天都是重要的一天。我們向世界展示了首個由私企設計、建造和運行的一流的可控核聚變裝置。」David Kingham稱,ST40將證明,在結構緊湊、成本優勢明顯的反應堆中可以實現1億度的聚變溫度。「這意味著,核聚變將在數年而非數十年後成為現實。」
  • 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不斷增加的全球能源消費、化石資源的日益稀缺、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減排……讓人類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減少碳足跡迫在眉睫。面對不可避免的能源轉型,核聚變技術的開發被提上了日程,我們如果能夠證明其可行性,就可以向核聚變發電產業邁進。問題是,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核聚變反應堆,俗稱「人造太陽」,聚變反應不含裂變產物那樣的輻射汙染,所以是清潔的核能源。核聚變原料就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在海水中儲量極為豐富,一公升海水裡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可以說核聚變原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核聚變能源是是徹底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的根本出路之一。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還有建設戴森球的必要嗎?
    為了從根本上突破能源問題的束縛瓶頸,世界上一些國家開始在可控核聚變上下功夫,並且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突破。可控核聚變的原理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所需能量輸入也是最低的聚變反應,就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與核電站發電所運用的核裂變原理不同,核聚變是在超高溫的環境中進行的,不會產生高水平的核輻射,也沒有核廢料的產生,是理想且又高效的清潔能源。
  • 在可控核聚變帶來的近乎無限能源的誘惑
    有人說這樣的研究即使取得進展,要為社會帶來實質性的好處,至少要50年或者隔幾代人,這個參考之前基礎科學的發現到應用的時間就能推測,建立國家晶牌以及對全世界人才吸引的方面就是立畢見影的紅利,這個時間窗口到2025年就會關閉,其他歐美日等科研強國就可以啟動同樣的計劃,建與不建以楊振寧和王哈芳的論戰為焦
  • 在可控核聚變帶來的近乎無限能源的誘惑
    有人說這樣的研究即使取得進展,要為社會帶來實質性的好處,至少要50年或者隔幾代人,這個參考之前基礎科學的發現到應用的時間就能推測,建立國家金牌以及對全世界人才吸引的方面就是立竿見影的紅利,這個時間窗口到2025年就會關閉,其他歐美日等科研強國就可以啟動同樣的計劃,建與不建以楊振寧和王哈芳的論戰為焦,我們當前是否應該花巨資去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在此我要說明一點,楊振寧並不是完全反對建造這樣的大科學裝置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於是,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開始被人類大規模使用,還有風能、太陽能、潮汐現在也開始作為人類所需能量的來源,不過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隨之核能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未來能量滿足的希望,尤其是來自氘核聚變的能量。
  • 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運行10秒,離可控核聚變又進了一步
    近日據央視報導,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的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要知道,太陽表面溫度才5500度,中心溫度也在2000萬攝氏度。這個溫度被稱為小太陽當之無愧。實際上,太陽就是核聚變能量體,為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輸送能量。
  • 科技視界 | 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   據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4月公布的消息,中國「人造太陽」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將於今年建成,HL-2M是在我國首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大型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HL-2A)」基礎上新研製的又一大型託卡馬克裝置,其科研目標是探索可控核聚變研究,實現「人造太陽」的人類終極能源追求。
  • 可控核聚變是怎麼回事?清潔無汙染,還能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能源
    所以,人們習慣於以能源的獲取能力作為衡量一個文明等級的標準。基於這一點,可控核聚變被視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而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則是傳說中的戴森球。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目前人類關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還處於發展階段,同時人類也未能達到第一宇宙文明的標準。 那麼,到底什麼是可控核聚變呢?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改寫全球的能源歷史,清潔能源屆時將成為主流。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會改寫全球的能源歷史,清潔能源屆時將成為主流。已經有 35 年歷史,還有 15 年才能實現的「人造太陽」ITER,正在試圖衝破地球能源危機的考驗。ITER 到底是什麼?關於 ITER 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80 年代,是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出的倡議。
  • 終極能源?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該公司計劃,在2030年之前實現商業核聚變發電。「無論是對英國還是全球核聚變能源發展而言,今天都是重要的一天。我們向世界展示了首個由私企設計、建造和運行的一流的可控核聚變裝置。」David Kingham稱,ST40將證明,在結構緊湊、成本優勢明顯的反應堆中可以實現1億度的聚變溫度。「這意味著,核聚變將在數年而非數十年後成為現實。」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意味著什麼?
    核能、光能、磁能、反物質能都是人類可以長久使用的能源。對這幾種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人類獲取新能源的重要途徑。誰在哪個能源領域取得突破,誰就佔領了科技制高點,軍事制高點和航天制高點。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例,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
  • 核聚變是不是人類在地球上唯一能讓我們離開星系的能源?
    在前幾篇文章我們說到過核聚變是獲得原子能的一種方法,通過輕核聚合而引起原子核結合能變化。核聚變所需的燃料是氘,在地球上的儲量是用之不竭的。重要的是,核聚變沒有放射性,所以相對目前原子能利用的核裂變,更加安全和潔淨。核聚變是未來能源利用的有效方案。在這裡就不作詳細解答了!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