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2021-01-15 環球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3日消息,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表示,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人類真正掌握可控核聚變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源源不絕的清潔能源

眾所周知,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但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有兩個繞不開的問題:一是不可再生,二是汙染。即便頁巖氣、可燃冰等新型能源被不斷開發,但歸根結底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而目前的核裂變能也存在著反應原料(鈾等)有限、核廢料放射性汙染的問題。

有沒有一種能源,既無窮無盡,又清潔環保?還真有一個,就是可控核聚變。

從「進口」上說,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反應原料(氘原子和氚原子),在地球上非常豐富。氘在海水中儲量極大,1公升海水裡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而氚可通過中子與鋰反應生成,在地殼和海水中,鋰都是大量存在的。

從「出口」上說,可控核聚變的產物為氦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氣體,也幾乎沒有放射性汙染,具有環境友好的優點。

「核聚變能一旦實現和平利用,地球上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能源短缺帶來的社會問題可得到徹底解決,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將因此而得到極大提高。」段旭如說,像海水淡化、星際飛船這類工程,過去因耗能太大而令人們猶豫不決,而未來在可控核聚變能的支持下,都將能夠更快發展。

不僅零汙染、用不完,可控核聚變還有另一個重要特點:固有安全性。許多人一想到用核能發電,就會想到車諾比核事故或者福島核事故,從而有了「恐核」心理,談核色變。事實上,核聚變反應需要氘氚燃料達到上億攝氏度的高溫和足夠高的密度等苛刻條件,任何一點細微條件的缺失,都會導致溫度密度的下降,致使聚變反應停止。

然而,世界上仍然有許多環保機構公開指責核聚變所存在的安全隱患,包括產生核廢料以及核洩漏的風險。對此,段旭如解釋:「由於燃燒的氘氚等離子體被磁場約束在真空容器內,其密度比空氣低數個量級,聚變堆氘氚燃料含量也較低,因此不會引起爆炸,也不會導致洩漏事故。」

理想很美好,但實現起來並不容易。一個最明顯的問題,就是用什麼容器來承載核聚變。

據段旭如介紹,在地球上利用核聚變能,要求在人工控制條件下等離子體的離子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以上。「1億度是什麼概念?太陽的核心溫度大概在1500萬度至2000萬度;而地球上最耐高溫的金屬材料鎢在3000多度就會熔化。1億度,已經超過太陽核心溫度的5至6倍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鍾武律解釋說,「在地球上,沒有任何材料可以把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給直接包裹起來。」

不過這個問題還是難不倒人類科學家,他們「無招勝有招」,想出了用強磁場來約束高溫核聚變燃料的辦法。但具體用什麼裝置來實現,還要繼續探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英、美、蘇等國科學家前赴後繼,快箍縮、磁鏡、仿星器等不同的技術路線此消彼長。競爭延續到了1960年代,最終由蘇聯科學家提出的託卡馬克方案異軍突起,效果驚人,國際聚變界的重點研究方向隨之轉向了託卡馬克。

攻堅克難的核聚變人

當世界的可控核聚變研究如火如荼時,中國「人造太陽」的建設也沒有掉隊。早在1955年,錢三強和剛留美歸來的李正武等科學家便提議開展中國的「可控熱核反應」研究,這與國際社會關注核聚變幾乎同步。

1965年,根據國家「三線」建設統一規劃,在四川省樂山市郊區,建立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這也是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核西物院」)的前身。

而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重要裡程碑,當屬1984年中國環流器一號(HL-1)的建成。這是中國核聚變領域的第一座大科學裝置,它為中國自主設計、建造、運行「人造太陽」培養了大批人才,積累了豐富經驗。

上世紀80年代,作家莫然曾造訪位於108級石梯之高的荒山上的研究所。據她回憶,剛搬遷至樂山時,所裡條件簡陋,可謂一貧如洗。研究者缺乏住所,甚至只能睡在帳篷裡。但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的「搖籃」恰恰是誕生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這離不開研究者開荒拓土、篳路藍縷之功。正如莫然所說:「儘管研究所的房間就像山洞一樣,但我們的科學家具有舍己的奉獻精神,就在那樣的環境中,他們製造出了『中國環流器一號』,光設計圖紙就有3層樓那樣高。」

從此,中國磁約束聚變一步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1995年中國第一個超導託卡馬克裝置HT-7在合肥建成;2002年中國建成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 A(HL-2A);2006年,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EAST)首次等離子體放電成功……

而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為中國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離子溫度將達到1億攝氏度以上,可將電流從中國現有裝置的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

作為一個歷經多年研製的實驗項目,中國環流器二號M精細的部件工藝很多都是前無古人的創造。就像在裝置設備「真空室」中,許多細小的誤差是現有檢測儀器所無法感知的,很多時候甚至需要自主開發新的檢驗設備,因為連塵埃般大小的缺陷都會影響最終的實驗結果。

為了保障中心柱這個高約2層樓、重約80噸的裝置設備在移動過程中不受磕碰,且安裝精度不超過0.1毫米偏差,二號M裝置線圈團隊在1個月內做了十幾種方案,短短2分鐘的路程,研究團隊最終耗費了近9個小時才成功完成搬運。「移動中,大家像呵護寶貝一樣。」項目線圈組負責人劉曉龍說,「還不錯,我們成功了。」

「既然把任務交給我們這個團隊了,我們就有義務把事情做好,給中核集團、給核工業乃至國家一個交代。」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經理劉永的話擲地有聲。

走向國際的中國團隊

可控核聚變研究非常困難,難到什麼程度?鍾武律給我們做了一個比較:「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以後,不到十年核裂變就實現了和平利用,建成了核電站。科學家們想,氫彈成功以後,應該也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夠實現核聚變的和平利用,實現可控核聚變。但後來的研究發現,並沒有那麼簡單,它需要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來努力完成。」

於是就有了2006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籤署。由中國、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七方參與,計劃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共同建造一個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ITER是目前全球影響最深遠且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之一,也是中國以平等身份參加的最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其中,中國承擔了大概9%的採購包研發任務。

「我國這些年磁約束聚變研究進展得益於參加ITER計劃。」段旭如說,比如中國環流器二號M在設計建造過程中,通過與國際上現有託卡馬克裝置的交流學習,吸取了許多設計建造與運行託卡馬克的成功經驗。

鍾武律還舉了核西物院研發ITER第一壁採購包半原型部件的例子。「這是中國團隊承擔的一份高難度任務。當時世界上滿足ITER第一壁特殊材料要求的只有美國。我院的科研團隊聯合國內有關單位通過十多年的努力,不僅在特殊材料的製備上,而且在焊接工藝等多項技術上取得了突破,2016年成功研製的ITER超熱負荷第一壁半原型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認證,也讓中國在這個技術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鍾武律說,「目前中國承擔的ITER採購包,不管是在研發進度還是在完成質量方面,都處於七方的前列。在國際聚變舞臺上,中國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對中國可控核聚變實力的認可,還在不斷升級。2019年9月30日,ITER主機安裝一號合同在北京籤約,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中標該工程。這個工程安裝的是ITER裝置最重要的核心設備,其重要性相當於核電站的反應堆、人體裡的心臟。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中標的最大核能工程項目合同。

ITER組織總幹事比戈說:「我們很高興找到了高素質的積極的合作夥伴來完成這項工作。我們期待著與世界知名的行業專家合作,按時、按規格安裝世界上最具挑戰性、最有前途和最重要的科學設備之一。」

「通過國際競標拿到了ITER項目最核心部分的安裝工程,證明我們的團隊在世界上是領先的。」中核集團董事長餘劍鋒豪情滿懷地總結道,「這也標誌著我們國家在核電事業,在核能工程的建設安裝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原題為《「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 中國「人造太陽」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科技前沿】「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點擊播放 GIF 0.9M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我國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將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中國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在之前,核能源是讓人類頗為敬畏的一種能源物質,每每談到這一物質,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美國之前在二戰中對日本發射的核飛彈,給日本相關城市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 用中國人造太陽,來說說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中國「人造太陽」第四代核聚變試驗設備是我們中國的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核聚變實驗的世界主流是強磁場約束託卡馬克聚變,其代表就是中國「東方超環」EAST,這才是它的真名。而中國『人造太陽』只不過是小名。
  • 「人造太陽」預計今年建成!中國可控核聚變迎來突破,意義重大
    因此,致力於開發出一種可控的核聚變能量成了各國科學家頭疼的事。「人造太陽」的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這是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為中國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離子溫度將達到2億攝氏度以上,可將電流從中國現有裝置的1兆A提高到3兆A,意味著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而該項目近期又有好消息傳來。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 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首先說核聚變是輕的原子合併成重的原子,並釋放出能量的物理過程,氫彈爆炸和太陽發光都是這個原理。那利用核聚變做一個慢慢釋放能量的發動機使用就成了尖端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事情了,這就是可控核聚變。重點就是可控,目前有兩個難點,第一是溫度,聚變發生要達到一億度高溫,原子彈爆炸能產生一億度。高溫也可以用雷射來解決,雷射加熱是非常迅速的。
  • 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建成,「人造太陽」將要來了
    近距離的太陽 據人民日報相關報導,我國首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躋身於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人類將加快對核能研究的進程我們知道核聚變由氘、氚離子在特定條件下聚合成氦,在這個離子聚合的過程中損失的能量可以轉化為超強能量,這類似於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目前國際上多使用託卡馬克裝置,這個裝置可以產生超強磁場將溫度近為1億攝氏度的等離子約束在真空裝置內,讓氘、氚離子聚合成氦。
  • 揭秘人造太陽 一起來看看
    聊點科技【揭秘人造太陽 一起來看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可控聚變能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核聚變能一旦實現商用,地球上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能源短缺帶來的社會問題有望得到根本解決,人們的生活和科技水平也將因此而得到極大提高。
  • 「人造太陽」離我們有多遠?中國核聚變裝置環流器二號明年運行
    太陽養育了地球上的萬物,沒有太陽給予的能量,也就沒有地球這些絢爛的生物。太陽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環保無汙染,人們一直探索怎麼利用太陽能,比如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太陽的能源是怎麼來的呢?太陽靠著內部不間斷的核聚變,源源不斷的向外輻射著能量。如果我們能模擬太陽,利用核聚變的原理在地球人造太陽,是不是就解決了困擾人類的能源問題?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就在近幾天,在合肥製造「人造太陽」裝置的EAST傳來重磅消息,該設備首次完成等離子中心的一億度運行,而去年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等離子體方電,一直在進步。蘇三。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運行10秒,離可控核聚變又進了一步
    近日據央視報導,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的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要知道,太陽表面溫度才5500度,中心溫度也在2000萬攝氏度。這個溫度被稱為小太陽當之無愧。實際上,太陽就是核聚變能量體,為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輸送能量。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在中國合肥一個實驗大廳裡,有一座3層樓高的「鐵罐」。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
  • 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所以我們為了謀求無窮無盡的清潔能源,開始了向核聚變進發。我們現已掌握了不可控核聚變,也就是氫彈,是他給我們帶來的能量我們無法正常使用,所以我們要研究更為先進的可控式聚變核能,根據牛頓的定律,我們知道能量既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所以核聚變也是需要提供原料的,在就在不久之前,核聚變原料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 韓國「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 有望促進可控核聚變反應從夢想走向...
    這一成果有望促進可控核聚變反應從夢想走向現實。KSTAR是一款超導核聚變裝置,也被稱為韓國「人造太陽」。在2018年的實驗中,KSTAR首次讓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高溫下持續運行(等離子體只有被加熱到1億攝氏度以上才可能實現可控核聚變),時間約為1.5秒。KSTAR的最終目標是,到2025年讓等離子體在超過1億攝氏度的高溫下連續運行300秒。
  • 離人造太陽更近一步:德國核聚變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儘管這只是核聚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但在核聚變研究史上卻意義非凡。因為核聚變所能產生的巨大能量,一旦核聚變最終可控,那麼人類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將會徹底解決。為實現核聚變,科學家們必須將這個空間加熱到極高的溫度(可達上億攝氏度),從而將氫原子加熱到等離子體狀態。等離子體在極熱狀態下,能將曾經包裹自己的物質極速燃燒,從而釋放出無比巨大的能量。但是,極高溫狀態下的等離子體並不可控,所以需要藉助超導體電流產生的磁場約束等離子體。這便是仿星器的設計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