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將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2020-12-04 cool愛旅遊

中國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在之前,核能源是讓人類頗為敬畏的一種能源物質,每每談到這一物質,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美國之前在二戰中對日本發射的核飛彈,給日本相關城市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另外還是歷史上知名的核電站洩露事故,其帶來的後果讓當地幾代人難以承受,因此最初中國提出利用核能源,很多人是表示拒絕的,國際上也對中國這一舉措表示警惕。

然而多年來我國用事實證明了中國使用核能源的初心,並不是戰爭,而是出於更好地利用能源,同時中國的技術實力,也能夠保證周邊地區居民的安全,如今中國更是在核聚變領域迎來新的突破,用於研究的原料不再是問題,我們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那麼核聚變究竟是怎樣在實踐中使用的呢?根據專家介紹,核聚變具體又可以劃分為不可控核聚變與可控核聚變,相比較而言,可控核聚變更為安全。

我國在這兩大領域都有成果,利用不可控核聚變我國研製出了氫彈,這是我國重要的武器裝備,其威力較大,在戰爭中使用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不過出於和平發展的承諾,我國並不會輕易使用這一武器。

另外利用可控核聚變,我國主要用於發電使用,而此次我們取得的重要突破,就是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進展,嚴格來說,這一成果是我國專家與英國專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此項研究我們獲得了更為簡便常見的用於核聚變反應的原料。

這一原料就來源於海水之中,也就是氚氣。這是大海之中富含量極大的一種物質,平均一升的海水能夠提取出0.03克的氚氣。

而我國海水面積廣闊,用於發生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出更多的能源。我國當前參與的一項重要研究,就是以核聚變反應為基礎,製造人造太陽,所謂人造太陽能夠像太陽一樣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另外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相信核聚變的應用也將更為廣闊,而此次發現的原材料將為其更為廣闊的應用奠定基礎。

好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下一期的cool愛旅遊會帶你去更有意思的地方!

廈門耗資72億,修建可容納6萬人體育中心,預計2023年建成

厲害!合肥投資4.5億修建溼地公園,規劃面積9114.6公頃!

中國投資1500億,即將修建900公裡高鐵,沿線經過6市13縣

相關焦點

  • 核聚變迎來新突破,原料不再是問題,離人造太陽又近了一步
    材料問題獲得突破,迎來新曙光。要說我國哪些領域在國際是領先的,核領域絕對是毋庸置疑的,我國本身是一個核大國,常備核武器,我們本著和平發展的理念,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核能為人類謀福利,我們近些年來先後建了很多核裂變發電站,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能源,但是核裂變發電站有一個問題,就是會產生放射性廢料,嚴重汙染環境,而且其原料提取成本大,不可再生。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3日消息,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 東方傳來好消息,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曝光
    除了關於月球表面的探索更進一步以外,近段時間,我國在核聚變方向的發展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據環球網報導,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這個消息對如今的中國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不光讓其他國家對我國刮目相看,也為我國核聚變堆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要知道,這可是當前很有前途的新能源。太陽之所以能夠發光發熱,就是因為其內部核聚變的緣故,這也就是核聚變裝置名字的由來。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劉永是被這樣一道電光「擊中」的:漆黑的內壁開始明亮起來,在攝像機鏡頭下泛著藍光,一道白光突然出現,間歇又是一道。隨後,電光交織、頻繁閃爍。「真美!」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人造太陽」預計今年建成!中國可控核聚變迎來突破,意義重大
    「人造太陽」的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這是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為中國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離子溫度將達到2億攝氏度以上,可將電流從中國現有裝置的1兆A提高到3兆A,意味著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而該項目近期又有好消息傳來。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為我國聚變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才基礎。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人造太陽」再突破,我國自主可控核聚變裝置迎來首次放電,探索終極能源
    今日重要性:✨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各項技術,為核聚變堆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分析認為,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記者昨天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昨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我國核聚變取得新突破
    雖然核電站的出現幫助人類緩解了一些壓力,可目前所有核電站的建設基礎都是核裂變,而核裂變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難處理的核廢料。更嚴重的是,如果發生了核事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大。所以人們一直在期待的,則是人類對於核能的最理想使用方式,那就是可控核聚變,也就是「人造太陽」。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科學新知|中國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夢想更近一步!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來源:央視財經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國際認證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聚變核能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形式而這塊材料,將構成這個人造太陽裡最為核心的結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英文簡稱ITER,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目的就是實現可以控制的核聚變反應,計劃在2019年先在法國建設一個實驗堆。
  • 重大突破!「人造太陽」夢想更近一步!
    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
    聊點科技【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