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2020-11-22 騰訊網

【科技前沿】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點擊播放 GIF 0.9M

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表示,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人類真正掌握可控核聚變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健康諮詢】

不懂如何護膚?聽聽皮膚科醫生怎麼說

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最大的器官,而痤瘡、多毛、老年斑、溼疹、銀屑病等皮膚問題總有一個你躲不過。皮膚科醫生作為最了解肌膚本質的人,是如何解決「面子」問題的,又有哪些護膚妙招呢?

其實皮膚的保養和護理並不是靠昂貴的化妝品來完成的,而是要掌握三大要素:

第一,保持溼潤,不要過度清潔。清潔主要是去除皮膚表面多餘的皮脂,附著的灰塵、微生物等容易引炎症的髒東西。過度清潔皮膚會使皮膚角質層脂質膜受損,起不到屏障作用,容易出現皮膚幹、疼痛和敏感等問題。保溼也是為了維護皮膚屏障功能的完整。

第二,戶外運動,做好防曬措施。皮膚最大的敵人是日光,其中的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很大,長久照射會令皮膚出現光老化現象。對此,醫生建議,大家在進行戶外運動,尤其在紫外線很強的地區,應酌情使用防曬霜,既可以滋潤皮膚又可以防曬。此外,長褲長袖、太陽帽、太陽鏡,遮陽傘的聯合使用,可以起到不錯的防曬效果。

第三,均衡飲食,保持愉悅心情。當一個人營養不良,往往就會「面黃肌瘦」。同樣,當一個人的心情很鬱悶的時候,皮膚也會顯得暗淡無光。因此,要想皮膚好,就要心情好。

(來源:科普中國)

【身邊科學】

公曆2020年和即將到來的農曆庚子鼠年都是「閏年」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天文學家、南開大學教授蘇宜介紹,公曆2020年為閏年,2月有29天,全年共有366天,而即將到來的農曆庚子鼠年也是閏年,有個「閏四月」,全年共有384天。

蘇宜解釋說,公曆和農曆各有不同的歷史淵源和曆法規制。公曆每4年設一閏年。凡公曆年數能被4除盡的年份為閏年,2月有29天,除不盡的年份為平年,2月有28天。2020年能被4除盡,所以是閏年。但對整世紀年如1900、2000、2100年,只有前兩位數也能被4除盡的才是閏年,否則仍為平年。

蘇宜表示,公曆和農曆的年平均長度是一致的,但二者的起算點差別卻很大。如公曆2020年1月1日進入新年,2020年1月25日才開始農曆庚子鼠年的大年初一。在這一段時間內,農曆己亥豬年還沒過完,因此,在這期間出生的小孩仍然屬豬而不屬鼠。

(來源:新華網)

為什麼好些民族服飾是藍色的?

點擊播放 GIF 0.3M

不僅僅是廣西,在西南很多地方,服飾的底色通常是藍色。因為在古代技術條件下,藍色容易染,而且原料也多,主要是板藍、菘藍和蓼藍。

不過有趣的是,在這三種「藍」中,目前產量和用量最大的植物是菘藍。也就是說,我們吃到的「板藍根」很有可能不是板藍的根,而是菘藍的。而且,最早入藥的並不是「板藍的根」,而是菘藍的果實和種子,然後是這三種植物的莖葉,最終是因為染料的不足,才用根作為替代。逐漸的,這三種植物的莖葉和根有了不同的名字:前者叫做大青葉,後者便是板藍根。大青葉通常會被磨碎成粉末狀或者製成團塊以便使用——「青黛」。

還得感謝合成染料的進步,我們今天的服飾才變得如此豐富多彩。生活總會越來越好!

(來源:科普中國)

【科技趕場】

蔬菜七措施補救育苗損失

連續低溫陰雨寡照天氣,會給蔬菜育苗造成很大影響,主要危害表現在:

一是低溫陰雨造成爛種爛芽,特別是蛋白含量高的種子如大豆、毛豆等比較明顯。

二是溼度大造成土壤板結缺氧,導致苗子爛根或死亡。

三是導致葉面光合作用受阻、減弱甚至停止,苗子嚴重缺乏營養。四是誘發一些病害,如灰黴病、猝倒病、立枯病等。

省蔬菜研究所研究員鄭明福提出了7條緊急措施,用於補救災害天氣造成的蔬菜育苗損失:

1、天氣轉晴氣溫回升後,對於爛種爛秧的苗子,補播全苗。播種時一定要用溫湯浸種,用藥液消毒,並要催芽,以趕季節。

2、秧苗加蓋小拱棚,用於後期保溫避雨。天晴時揭開大棚薄膜通風排溼。

3、大棚四周要清溝排水,儘量降低地下水位,做到雨住田幹,防止病害發生。

4、轉晴後及時鬆土,保證土壤通氣,促進秧苗生長。

5、及時清理已經發病的幼苗殘株,拔掉後燒掉。

6、對於瘦弱未死的苗子,轉晴後噴施葉面營養素,如0.2%磷酸二氫鉀、植物動力2003等。

7、病害防治。

(來源:科普中國)

來源:科普小松鼠

責編 王利權 編輯 羅青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預計今年建成!中國可控核聚變迎來突破,意義重大
    因此,致力於開發出一種可控的核聚變能量成了各國科學家頭疼的事。「人造太陽」的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這是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為中國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離子溫度將達到2億攝氏度以上,可將電流從中國現有裝置的1兆A提高到3兆A,意味著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而該項目近期又有好消息傳來。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人民日報海外版1月3日消息,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什麼時候運行?預計2020年!
    四川在線記者 王博爾11月26日,在樂山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磁約束聚變能大會上,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的情況。據悉,核聚變產生能量的原理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中國環流器二號M」是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位於四川成都,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是開展聚變堆核心技術研究的關鍵平臺。
  •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 英媒:2020年或投入運行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英媒稱,在全世界競相尋找化石燃料替代品之際,中國已經完成了一個用於實驗性核聚變的反應堆的建設,這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27日報導,中國官方媒體宣布,成都一個研究中心開發的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目前建設順利,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報導稱,核聚變技術——通過聚合而不是分裂原子來產生能量,其原理與太陽類似——一直是實現永無止境的清潔能源供應的希望。
  • 用中國人造太陽,來說說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中國「人造太陽」第四代核聚變試驗設備是我們中國的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核聚變實驗的世界主流是強磁場約束託卡馬克聚變,其代表就是中國「東方超環」EAST,這才是它的真名。而中國『人造太陽』只不過是小名。
  • 揭秘人造太陽 一起來看看
    聊點科技【揭秘人造太陽 一起來看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可控聚變能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核聚變能一旦實現商用,地球上的能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能源短缺帶來的社會問題有望得到根本解決,人們的生活和科技水平也將因此而得到極大提高。
  • 溫度達到2億℃,比太陽熱10倍!我國「人造太陽」預計明年投入運行
    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俗稱"人造太陽",與當前核能相比,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核能使用模式。新華社11月26日發布消息稱,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目前建設順利,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
  • 2020中國」人造太陽「投入運營將獲得無限量的清潔能源石油淘汰嗎
    最新消息顯示,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3日報導稱,中國正在努力製造「人造太陽」,該外媒援引科學家們的分析稱,它的溫度將是真正太陽的13倍,並將產生與行星中心相似的能量,如果「人造太陽」的創造者們能遏制住熱核聚變的能量,那麼地球上可能會出現幾乎無限量的清潔能源,俄媒稱,預計該項目將於2020年完成並投入運營,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在能源領域或將取得重大突破
  • 「人造太陽」離我們有多遠?中國核聚變裝置環流器二號明年運行
    太陽養育了地球上的萬物,沒有太陽給予的能量,也就沒有地球這些絢爛的生物。太陽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環保無汙染,人們一直探索怎麼利用太陽能,比如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太陽的能源是怎麼來的呢?太陽靠著內部不間斷的核聚變,源源不斷的向外輻射著能量。如果我們能模擬太陽,利用核聚變的原理在地球人造太陽,是不是就解決了困擾人類的能源問題?
  • 中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裝置建成,「人造太陽」將要來了
    近距離的太陽 據人民日報相關報導,我國首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躋身於世界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人類將加快對核能研究的進程 託卡馬克內部結構其實可控核聚變的原理不難,但是要擁有實現這種聚變的技術裝置是很困難的,目前世界各國正在尋求方法,建造模擬平臺,雖然前期投入的成本很高
  • 揭秘「人造太陽」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可控聚變能開發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從「進口」上說,當前可控核聚變所需的反應原料(氘和氚),在地球上「儲量」非常豐富。
  • 以「人造太陽」成功放電,解讀什麼是可控核聚變,為何如此重要
    12月4日,成都西南角,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放電,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而目前,世界上關於可控核聚變研究最著名的當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該計劃自2006年聯合籤署,涉及35個國家通力合作,預計將在2025年實現第一次等離子放電。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在中國合肥一個實驗大廳裡,有一座3層樓高的「鐵罐」。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
  • 中國「人造太陽」達1億度以上運行,使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中國現在「人造太陽」達到1億度以上運行,這意味著我國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什麼樣的裝置能耐如此高溫?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HL-2A)」基礎上新研製的又一大型託卡馬克裝置,其科研目標是探索可控核聚變研究,實現「人造太陽」的人類終極能源追求。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答案,你看完這篇文章,也許心中就有數了。今天我們就通俗的來聊一聊「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中國可控核聚變力壓美國,溫度達到太陽十倍,聚變發電還遠嗎?
    別急,咱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高大上的可控核聚變,看看它是不是還需要「再等50年」?50年魔咒:可控核聚變為何難產?從可控核聚變的理念提出開始,科學家就「保守」地估計實現它大概需要50年。如今60多年過去了,世界已經變了模樣,可控聚變依然還是「再等50年」,為什麼這麼難產?
  • 可控核聚變!中國「人造太陽」持續60秒創全球紀錄
    可控核聚變就意味著無限能源,但其難度之高不可估量,學界因而有著「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據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合肥)官方報導,該院承建的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EAST)在十周年之際達成重大突破,第11輪物理實驗中獲得超過60秒的穩態(即完全的非感應電流驅動)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