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 英媒:2020年或投入運行

2020-11-2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導英媒稱,在全世界競相尋找化石燃料替代品之際,中國已經完成了一個用於實驗性核聚變的反應堆的建設,這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27日報導,中國官方媒體宣布,成都一個研究中心開發的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目前建設順利,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

報導稱,核聚變技術——通過聚合而不是分裂原子來產生能量,其原理與太陽類似——一直是實現永無止境的清潔能源供應的希望。但是,科學家迄今為止尚未完全實現從核聚變到高效能源的轉變,他們一直無法創造出產生能量比使用能量更多的系統。

報導稱,中國等幾個國家以及一些私營企業都在致力於核聚變現實利用的項目。

清華大學的一位物理學專家對《南華早報》談到核聚變技術時說:「不能保證所有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但如果我們不去做,問題肯定得不到解決。」

報導稱,中國與歐盟、美國、印度、日本、韓國和俄羅斯一道參與了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項目,並表示將為該項目提供這一新技術。

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項目耗資155億英鎊(約合1409億元人民幣——本網注),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國際科研項目,它的重點是位於法國南部的一個核聚變反應堆,該反應堆已經在小規模生產能量。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道爾頓核研究所核能技術客座教授胡安·馬修斯說:「核聚變是人們共同為之努力的能量之一。」

報導稱,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項目計劃於2025年投入運行。該項目和其他一些聚變試驗,包括「中國環流器二號M」,使用的是一種甜甜圈形狀的託卡馬克裝置——這是由蘇聯人在上世紀60年代首創的。

英國原子能管理局負責人伊恩·查普曼說:「所有人都認識到核聚變的巨大潛力。如果能夠以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方式實現這一點,那麼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每個人都很熱衷,這並不令人意外。」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即將投入運行,世界將被改變!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即將投入運行,世界將被改變! 2020-09-27 12:44 來源:科技看天下
  • 中國「人造太陽」又有新進展!
    英媒稱,在全世界競相尋找化石燃料替代品之際,中國已經完成了一個用於實驗性核聚變的反應堆的建設,這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什麼時候運行?預計2020年!
    四川在線記者 王博爾11月26日,在樂山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磁約束聚變能大會上,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向與會人員介紹了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的情況。據悉,核聚變產生能量的原理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中國環流器二號M」是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位於四川成都,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是開展聚變堆核心技術研究的關鍵平臺。
  • 2020中國」人造太陽「投入運營將獲得無限量的清潔能源石油淘汰嗎
    最新消息顯示,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3日報導稱,中國正在努力製造「人造太陽」,該外媒援引科學家們的分析稱,它的溫度將是真正太陽的13倍,並將產生與行星中心相似的能量,如果「人造太陽」的創造者們能遏制住熱核聚變的能量,那麼地球上可能會出現幾乎無限量的清潔能源,俄媒稱,預計該項目將於2020年完成並投入運營,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在能源領域或將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人造太陽」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中國向全世界宣布:新「人造太陽」研製成功!美媒:領先美國!
    這些年中國的科技發展有目共睹,不僅僅是各種大型製造業,還有諸如半導體、軟體、計算機行業,都在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展。在如今這個多變的時代,唯獨有自己掌握絕對的產業優勢,才能夠掌握全面的話語權。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一個許多人沒有聽說過的科技。
  • 英媒:中國「人造太陽」研究獲新突破 實現中心溫度1億攝氏度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導英媒稱,中國稱其在利用核聚變開發廉價清潔能源的競爭中獲得突破。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1月17日報導,中科院研究人員早已認識到太陽內部核聚變的潛力,但仍在艱苦探索如何再現這個過程,而又不使投入能量大於釋放能量。  科學家說,他們在人造太陽的研發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 溫度達到2億℃,比太陽熱10倍!我國「人造太陽」預計明年投入運行
    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俗稱"人造太陽",與當前核能相比,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核能使用模式。新華社11月26日發布消息稱,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目前建設順利,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
  • 中國「人造太陽」在2020年運行,溫度是太陽的13倍
    在現在的發展當中除了經濟受大家關注之外,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為有了資源,才會有其他一些延續性的發展,如果連最基礎的資源沒有了,那麼發展起來也會是非常困難的。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揭秘「人造太陽」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  當世界多國在秘密開展可控核聚變研究的同時,中國「人造太陽」的建設也沒有掉隊。早在1955年,錢三強和剛留美歸來的李正武等科學家便提議開展中國的「可控熱核反應」研究,這與國際社會關注核聚變幾乎同步。
  • 比太陽熱10倍!我國「人造太陽」預計明年投入運行
    2億℃,比太陽熱10倍!我國「人造太陽」預計明年投入運行石油和煤炭,可以說是現在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資源,老美甚至為了石油多次發動戰爭,可見這些資源的重要性,這些化石資源又被叫做不可再生資源,顧名思義早晚有一天會用完的,很早之前人們就在考慮找新的清潔能源代替石油和煤炭了,核能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廣泛使用的是核裂變產生的能量,
  • 中國的人造太陽到底多厲害?
    2019年中國聚變能源大會上宣布,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簡稱HL-2M),將於2020年投入使用。據專家稱,中國人造太陽的溫度比真正太陽的溫度還高,產生的能量更大。據悉,中國人造太陽的溫度可以達到驚人的2億度,是現在太陽溫度的4倍。如果說夏天40度氣溫很難讓人忍受,那麼2億度,意味著任何物體都會瞬間被氣化。如果將人造太陽投入日常生活,今後不論春夏秋冬,黑夜變成白晝,老百姓及社會工業的耗電量也會大幅減少。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澳媒:他們分不清利弊,不知其中危害
    太陽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特殊的,雖然太陽與地球距離非常遙遠,但是陽光卻能照射在每個人身上,也正是因為有了太陽,才會有生命存在,因此太陽對人類來說十分重要。記得小時候有一首很天真的歌曲,叫做「種太陽」,這用童言童語的方式描述了一個科技「野心」:人造太陽。
  • 中國頂尖技術獲新突破,「人造太陽」已放電,比美國快了5年
    歡迎軍迷們收看本期節目 據相關媒體的報導顯示,我們國家研製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成功建成並首次實現放電,也就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這一突破,對我們國家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提起」人造太陽「不由地哼起了一首歌:」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我不知道
  • 離子溫度超過1億度,運行20秒,中國人造太陽已被韓國反超?
    根據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KSTAR)發布的公告顯示,在11月24日的時候,韓國「人造太陽」成功地使等離子體連續運行離子溫度高於1億度持續20秒,這是2020 KSTAR等離子運動的核聚變的核心條件之一,並且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個數據比2019年運行的時間8秒,足足的延長了2倍多,所以提升速度非常的快。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科技榜單-1、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 ←入榜理由「東方超環」是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該裝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中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人造太陽在哪裡,如何運行的?
    看到這條央視網推送的新聞,覺得我國科研水平真的很牛,據報導,4個多月的物理實驗,人造太陽等離子體中心溫度高達一億度運行10秒,這個成功在國際聚變能大會得到世界的關注與高度評價。人造太陽的名字叫東方超環,是中國自主的成果,自主設計,自主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的一種實驗裝置。
  • 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什麼?
    2020年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聚變能研發再邁出一步。▲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人造太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