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聚變能研發再邁出一步。
▲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人造太陽」是什麼?
太陽是地球能量來源,太陽和其他許多恆星不斷發光釋放出能量就是輕核聚變的結果。太陽的直徑比地球大109倍,質量比地球重33萬倍。太陽中心溫度1500萬℃,壓力30萬億千帕,表面溫度6000℃,太陽的物質以高溫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
太陽的巨大質量產生的引力,把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一起,發生聚變反應,並維持聚變持續進行。人類研究聚變的目標始終是創造條件控制聚變過程,和平利用核能。可控核聚變裝置也因此通稱為「人造太陽」,寄託了人類對未來能源的期望。
上世紀中葉,人類開始研究聚變以來,已經提出超過三十種聚變方案。主要是慣性約束、磁約束兩大技術路線。
磁約束聚變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託卡馬克。託卡馬克(Tokamak)是前蘇聯科學家於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環形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
這一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環流器二號M裝置模擬圖 ▲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放電意味著可以做聚變研究的實驗。中國環流器已經有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
「人造太陽」與時間賽跑
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參與了的、已經在法國建造的國際熱核聚變堆(ITER)項目預計2025年放電,目標是驗證聚變堆的工程技術可行性,一旦成功,將進入驗證商用化階段,此後就能批量建設聚變電站。中國也已經啟動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的預研,如果成功立項,將進一步加快聚變能源的實現速度。
此前被人關注的「人造小太陽」是EAST裝置,2018年11月實現電子溫度1億℃等離子體運行,實現高約束、高密度、高比壓的完全非感應先進穩態運行模式。
▲ 合肥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 ▲
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聚變能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全球的「人造小太陽」都處在實驗堆階段,聚變最終將通過發電變成人類可用的能源。
人類已經論證了聚變能源的概念可行和科學可行性,接下來需要論證聚變堆的工程可行性及發電成本的經濟可行性。
聚變的能量密度大,是化石能源的百萬倍,所需原料豐富便宜,其中所需的氚海水中大量存在,預計可供人類用一百億年。聚變反應反應清潔,無汙染,無碳排放。
基於這些特點,聚變能源被認為是人類的終極能源。中國各地的「人造小太陽」裝置將培養聚變人才,築牢基礎研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