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造太陽」是什麼?

2021-01-21 能源博物館

2020年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聚變能研發再邁出一步。


▲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 ▲ 


「人造太陽」是什麼?


太陽是地球能量來源,太陽和其他許多恆星不斷發光釋放出能量就是輕核聚變的結果。太陽的直徑比地球大109倍,質量比地球重33萬倍。太陽中心溫度1500萬℃,壓力30萬億千帕,表面溫度6000℃,太陽的物質以高溫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

 

太陽的巨大質量產生的引力,把高溫等離子體約束在一起,發生聚變反應,並維持聚變持續進行。人類研究聚變的目標始終是創造條件控制聚變過程,和平利用核能。可控核聚變裝置也因此通稱為「人造太陽」,寄託了人類對未來能源的期望。

 

上世紀中葉,人類開始研究聚變以來,已經提出超過三十種聚變方案。主要是慣性約束、磁約束兩大技術路線。

 

磁約束聚變方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託卡馬克。託卡馬克(Tokamak)是前蘇聯科學家於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環形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

 

這一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環流器二號M裝置模擬圖 ▲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放電意味著可以做聚變研究的實驗。中國環流器已經有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


「人造太陽」與時間賽跑


全世界主要國家都參與了的、已經在法國建造的國際熱核聚變堆(ITER)項目預計2025年放電,目標是驗證聚變堆的工程技術可行性,一旦成功,將進入驗證商用化階段,此後就能批量建設聚變電站。中國也已經啟動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的預研,如果成功立項,將進一步加快聚變能源的實現速度。

 

此前被人關注的「人造小太陽」是EAST裝置,2018年11月實現電子溫度1億℃等離子體運行,實現高約束、高密度、高比壓的完全非感應先進穩態運行模式。


▲ 合肥全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EAST) ▲ 


我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聚變能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全球的「人造小太陽」都處在實驗堆階段,聚變最終將通過發電變成人類可用的能源。

 

人類已經論證了聚變能源的概念可行和科學可行性,接下來需要論證聚變堆的工程可行性及發電成本的經濟可行性。

 

聚變的能量密度大,是化石能源的百萬倍,所需原料豐富便宜,其中所需的氚海水中大量存在,預計可供人類用一百億年。聚變反應反應清潔,無汙染,無碳排放。

 

基於這些特點,聚變能源被認為是人類的終極能源。中國各地的「人造小太陽」裝置將培養聚變人才,築牢基礎研究的根基。

相關焦點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強國一代有我在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能帶來光與熱,是因為它內部時刻都在進行熱核聚變反應,如果人類可以掌控這種反應,就意味著世世代代將擁有無限的、清潔的能源。
  • 新一代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建成
    來源:經濟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4日訊(記者 齊慧)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四川成都12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僑報網綜合訊】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4日對外透露,北京時間當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什麼時候運行?預計2020年!
    據悉,核聚變產生能量的原理與太陽發光發熱相似,因此在地球上以探索清潔能源為目的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開展相關科學實驗。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中國環流器二號M」是我國新一代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位於四川成都,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承建,是開展聚變堆核心技術研究的關鍵平臺。
  • 人造太陽 新一代「四川造」核聚變裝置在川放電
    億攝氏度●重大意義: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12月4日14時02分,成都雙流,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下稱「核西物院」)的中國環流器指揮控制中心大屏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一道道藍色電光,標誌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受到全球矚目,「人造太陽」為何如此重要
    2019年12月份,俄羅斯、美國等各國媒體都相繼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取得重大突破,有望2020年投入使用。為何中國的「人造太陽」備受矚目?科幻片中的人造太陽能源的重要性及能源危機對現代人類本身而言,能源與生存息息相關。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電、沒有汽油、沒有天然氣、沒有自來水,現代人將如何生存呢?對國家而言,能源代表著經濟,代表著國力。
  •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能開發新突破
    中核集團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袁嵐峰為你解讀原理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高手的一個起手式,對低手來說就是遙不可及的任務…… 最近,在中國量子計算機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可控核聚變也傳來好消息:我國新一代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成功放電,概念股一覽 2020-12-04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國家原子能機構供圖)人民網北京12月4日電(趙竹青)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IT之家12月4日消息 據人民日報,今日 14 時 02 分,新一代 「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中國環流器二號 M 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外媒: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
    國際在線專稿: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多家外媒表示,這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報導截圖物理學家組織網PhysOrg4日報導,中國「人造太陽」首次成功放電,標誌著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網合肥7月10日電(記者 蔡敏)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10日表示,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順利結束2012年度物理實驗。在4個多月的本輪實驗期間,科學家們創造了兩項託克馬克運行的世界紀錄。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成都12月4日電 12月4日14時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人造太陽
    「那麼,問題來了,天上有個太陽,為什麼還要造個太陽?」人造太陽「和太陽有什麼不同?它們的溫度哪個更高?人造太陽多了,會不會又被一個叫后羿或者前什麼的人給射下來?帶著許多的不明白,我去問了度娘。她說,人造太陽,只是一個俗稱,它真正的名字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ITER最大的能耐是可以產生大規模的核聚變反應,從而向宇宙釋放大量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