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12月4日14時,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中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基礎。
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中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中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的重要依託裝置。
該項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一直以來,可控核聚變技術是世界各國爭相研究的熱點之一。核聚變反應是太陽能量的主要來源,建造可控的核聚變裝置將幫助人類實現對這一能源高效利用,「人造太陽」的科技突破則將為人類帶來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美國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曾撰文指出,利用可控核聚變反應可能有望解決當前全球變暖的問題,核聚變能量將消除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並克服可再生能源不穩定性的缺點。更為重要的是,核聚變能源將不會像核裂變一樣產生危險的核輻射。同時,自然界中存在大量核聚變所需的原料,海水中氫的同位素將取之不盡。
據中核集團介紹,HL-2M裝置是實現中國核聚變技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託,將使中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中國攜手世界核聚變能開發的國際合作平臺。
中國核能發展實施「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中,將聚變能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最終一步。開發核聚變能不僅是解決中國能源戰略需求的途徑,對中國未來能源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當前,全球多個國家正在開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下稱「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也是迄今中國(2006年)參加的規模最大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其目標是七方共同建造一個超導託卡馬克型聚變實驗堆,探索和平利用聚變能發電的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可行性。
公開資料顯示,國際聚變能組織項目造價約200億歐元,目前組織直接工作人員約850人。
據中核集團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段旭如此前向媒體表示,中方承擔了(ITER)計劃約9%的部件研發與製造,並取得了多項重要進展,項目計劃於是2025年建成,項目對快速提升中國核聚變研發水平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