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月」成功的同時,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也更近了一步。今天,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也就是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未來開發核聚變能打下基礎。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14點02分,隨著中控大屏顯示等離子體發出藍色的光芒,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首次成功放電,標誌著這臺先進核聚變關鍵裝備具備了正式投運的能力。
中核集團董事長 餘劍鋒:像這樣的環流器裝置要把溫度加到一億多攝氏度,這樣才能產生氘氚聚變的環境。利用這個平臺,我們就可以試驗氘氚反應所有的參數測量,未來聚變堆工程化應用技術的研發,如何把技術應用到民用裡面提供能源。
核能的產生主要有核聚變和核裂變兩種方式,目前核電站裡普遍應用的是核裂變反應,就是一個大質量的原子分裂成兩個較小的原子,釋放能量。而核聚變,可以理解為兩個小質量的原子聚合成一個較大的原子,能夠釋放出巨大能量,太陽的能量也是源於此,是人類未來的理想能源。
中核集團董事長 餘劍鋒:如果我們用聚變能,那人類就可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清潔能源。
國家原子能機構總工程師 劉永德:到本世紀中葉,我們要實現核聚變能應用。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設和運行,也為我們下一步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提供了條件。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 龔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