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
繼中國華龍一號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剛過去不久,據多維新聞援引綜合媒體12月4日報導,中國成都的「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其採用的先進裝置以及結構與控制方式試驗成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一直鑽研核聚變發展的中國意義非凡,中國再次成功向未來核聚變堆試驗運行邁進一大步,並為中國未來核聚變示範堆和商業堆的自主設計與研發製造奠定基礎。
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此次,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陳宮放電多項數據達到國內現有裝置之上,能夠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的電流運行。
另外,該裝置是中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試驗研究裝置,裝置採用技術,結構與控制方式要遠高於國內現有的其它裝置,採用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將是實現中國未來發展核聚變能開發應用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同時也將是中國未來消化吸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技術並試驗運用,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
相信大家可能對這個「人造太陽」有點陌生,它跟人們平常理解的「人造太陽」不同,「人造太陽」又稱超導託克馬克,它可不散發光和熱用的,而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裝置,因其與太陽內部的聚變原理相同,所以稱之為人造太陽。其中,託克馬克指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能被冠以超導的託克馬克裝置是能夠可以實現核聚變試驗達到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量級。
簡而言之,「人造太陽」與核電廠一樣,屬於新能源,但兩者又有本質區別,核電廠利用重核(如鈾235、鈽)的裂變而釋放能量,其產生的核廢料和熱汙染處理是兩大難題,最重要是,核電廠一旦發生核洩漏,核輻射對環境和人的影響危害不堪設想。
但「人造太陽」不同,它利用輕核聚變發電,確切地說是氘,氚,氦3等核聚變放出的「裂變能」,與宇宙間所有恆星釋放光、熱、氫彈的能源相同,資源無限,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基本沒有危害,屬於清潔能源。
中國作為一個能源大國,不管從生產還是消耗來說,為了我國社會的長遠發展,我們必須儘快學習使用非化石能源來取代國內煤和石油的消耗。拋棄掉能源需求,核聚變的研發技術對每個大國也都是必要的。
據悉,此前雖然也在研究核聚變能,但中國核聚變能據悉美歐等發達國家有不小距離。後來,中國成功在2003年才加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國家,作為當代各類高新技術的綜合平臺的ITER,中國科技人員自加入以來,一直長期、全面地參與ITER各項建設和研究工作,為推動我國超導技術的發展做出努力。
此次,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放電成功意義非凡可想而知。最後中國科技研發成果井噴式突破,仿佛積累多年的研究,在近年紛紛取得突破。除了核電技術和「人造太陽」的技術突破,據環球網等媒體12月4日報導,中國科研團隊研製出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革命性」的「站立式斜爆轟衝壓發動機」,在高超音速技術發展再度邁進一大步。中國量子計算機原型「九章」也成功問世,成功實現量子霸權(特定說法,指量子計算擁有的超越所有經典計算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