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樣的研究即使取得進展,要為社會帶來實質性的好處,至少要50年或者隔幾代人,這個參考之前基礎科學的發現到應用的時間就能推測,建立國家晶牌以及對全世界人才吸引的方面就是立畢見影的紅利,這個時間窗口到2025年就會關閉,其他歐美日等科研強國就可以啟動同樣的計劃,建與不建以楊振寧和王哈芳的論戰為焦,我們當前是否應該花巨資去建設大型粒子對撞機,在此我要說明一點,楊振寧並不是完全反對建造這樣的大科學裝置,作為量子場論的提出者,他明白基礎研究的意義。
不過他要表達的是中國當前還有很多矛盾有待解決,還有其他眾多科研領域需要經費,而大型粒子對撞機一期正順電子對撞機預計耗資四百億人民幣,,三期質子對撞機耗資將達到一千億人民幣,之前提到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可控核聚變實驗堆,東方超環FAST,其造價約為4.95億人民幣,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天眼FAST的造價為6.67億人民幣,所以粒子對撞機的建造必然會擠佔其他科研項目的經費,去年我國菸民貢獻的菸草稅是11556億元,但是如果要在科學項目之間進行取捨,就算是有識之士在可控核聚變帶來的近乎無限能源的誘惑之下,那些雖然潛力巨大。
但還不知道如何應用的粒子知識,確實缺少了一些吸引力,曾經也有美國計劃建造大型質子對撞機,預算的三千億美元,投入後發現項目經費還是不夠,顏計追加八十億美元仍看不到止境,最終項目破產三十億美元白費,還有當前對撞實驗大多數是以驗證粒子存在為目的進行實驗,中國正負電子對撞機以及質子對撞機最終是想尋找超對稱粒子,從而揭示能量與質量的進一步關係,以及第四種基本力引力的成因,花費巨大去驗證一個猜想,風險有些大,是否值得一試就是一個問題,畢竟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GDP,人均一下絕對不是強國水平。
楊振寧的觀點太體上就是這些,王貼芳作為中國高能物理研究的牽頭人,做出了爭鋒相對的辯解,首先我們一期要建的,是相對簡單且成熟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並不會像美國當年要建造的,複雜房子對撞機一樣成為資金無底洞,我們二期質子對撞機是要在一期實驗基礎上決定是店要建造,關於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我認為剛才說的基礎科學的重要性已經足以反駁,雖然實驗最初目的是為了驗證猜想,我認為就算是沒能驗證猜測,在那樣創世級高能的情況下進行實驗,總能得到新的發現,即使猜測驗證是錯的。
我們也會得到新的認知,總結出新的知識,重點是要去做,只要去實驗總會發現些什麼,歷史上很多重大科學發現都是在陰差陽錯中實現的,接下來重點爭議就在於擠佔其他科研項目經費的問題上,個人認為這已經不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了,我們普通局外人已經無法做出正確取捨,中國科學之間的重要性無法量化對的,但就如同之前袁老師說的,如果因為此事件各個科學領域開始了經費爭本,從而開啟了科普的大門,為了經費爭取民意,闡述各種科學的用途與重要性,我覺得這就會是一個超過項目本身價值的最積極作用,我覺得這就會是一個超遷項目本身價值的最積極作用。中國的科普質量就會有重大提升,當科學的種子在全社會開始生根發芽,進步也就會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