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2020-08-16 天體生物學

作者:太空生物學·黃姤

在物理學界有個笑話,無論啥時候問科研人員還有多長時間能搞出可控核聚變啊?得到的回答都是應該還有30~40吧,40年前是這個回答,40年後的今天還是這個回答,雖然是這樣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科學的最前沿全力研發的重要主題,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麼說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並沒有那麼樂觀,為什麼可控核聚變非常的難,一旦成功了又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核能?

這得從一條愛因斯坦的公式說起E=mc²,簡單來說就是質量和能量其實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它們的關係就有點像水和冰那樣,並且一點點的質量就能轉化成非常大的能量,而想實現這個過程,目前有兩種方式:

  • 核裂變
  • 核聚變

核裂變——用中子去撞擊鈾或者鈽這種特別大的原子使其一個分裂成兩個,方式是損失質量,釋放能量。

核聚變——氫或者氦這種極小的原子在合併成大原子,方式是損失質量,釋放能量。

目前是利用核裂變來發電,利用核聚變來製造氫彈,但兩者一比較,核聚變的表現明顯是高於核裂變的。

首先,在同等質量下,核聚變所能產生的能量比核裂變高出上百倍,這就是為什麼原子彈(小男孩)比氫彈威力小的原因,如下圖所示,左下角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就是原子彈的蘑菇雲,不用放大也能夠看到的就是氫彈的蘑菇雲,其中最右邊的就是前蘇聯著名的沙皇氫彈。

其次,核聚變的原料在地球上非常的豐富,一種原料是氘,海水中就蘊含著大量的氘,名副其實的爛大街。另一種材料是氚,這種元素就沒有那麼常見了,但僅在地球所能採集到的氚也足夠我們用上萬年了,而且太陽系中大量存在的氦3也是極佳的核聚變原料。

反觀,用於核裂變的放射性元素在地球的含量就很有限的了用不了太久,最後核聚變反應的最終生成物可以說是沒有發射性的,而核裂變的生成物則有很強的放射性並且放射時間還特別的長。

為什麼目前還沒有用核聚變來發電呢?

氫彈雖然厲害,但因為核聚變反應非常劇烈,所以目前只能夠用來做一些試驗,沒法用來發電,如果想通過核聚變來發電就得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第1個問題——溫度。

就是核聚變反應最低也需要幾百萬度的高溫,氫彈裡面都會有一顆小型原子彈,依靠原子彈爆炸時的高溫才能帶動氫彈的核聚變反應,目前我國已經可以不用原子彈也能達到上億度的高溫,在解決了高溫條件後,那麼第2個問題來了。

第2個問題——容器。

在高溫度的情況下核聚變反應既不是固體、液體也不是氣體,這時原子的電子已經和原子核分開了,它們處於等離子狀態並且這些等離子體還非常活躍,與龍捲風一樣發很快的速度四處亂竄,它所接觸到的一切物體都會被熔化,後來前蘇聯科學家想到既然等離子體是帶電的,而磁場是能對帶電體產生作用力,那麼就可以用磁場來把它約束起來,根據這個原理,託卡馬克裝置誕生了。

託卡馬克裝置就是在真空室內,用線圈通上超大的電流,電流就會產生磁場,磁場就能夠控制住這些四處亂竄的等離子體,託卡馬克裝置確實可以通過核聚變獲得能量,但是它也會帶來兩個問題。

①託卡馬克裝置的工作時長非常短,因為如果通上的電流不夠大,那麼就無法控制住等離子體,就會把裝置燒壞,如果通上電流足夠大等離子體被控制住了,但裝置的電路很快就會因發熱嚴重而不得不停止工作,雖然現在都改用了超導電路,讓電路的電阻降到約等於0,電路也就不再怎麼發熱,但接下來的問題來了。

②要維持強大的磁場和極致的超導環境,就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因此從產生能量的效率來看目前所有的託卡馬克裝置都是得不償失的,用產生能量和消耗能量的比值來衡量託卡馬克裝置的效率,這個比值在行業內被稱為Q值,Q值必須要大於1才有意義,當然Q值大於1還遠遠不夠,因為核聚變產生的熱量大部分都利用不了,估計只有1/5能被利用,也就是說Q值必須要大於5,如果再考慮到熱能轉換成電能,電能再轉化成磁場有損失的情況下,國際上公認的能量收支平衡點Q值必須要做到10以上,而要使核聚變發電具有商業競爭力,也就是成本要和傳統的發電方式持平,那麼Q值起碼要達到30以上。

可控核聚變研究真的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嗎?

目前日本等很多國家都經常報導說可控核聚變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可控核聚變就能夠全面實現了,但其實這些都是標題黨,他們通常只說產生了多少能量,但卻不說花費掉的能量,更是沒有理會能量的轉換效率,而且即便是產生能量真的多於消耗能量也只能維持極其短暫的一瞬間,因此不可實用,而媒體記者不懂科技而且喜歡報喜而不報憂來吸引眼球,做了不少誤人誤己的報導,很多人在一次次受騙後也就對可控核聚變麻木了,雖然如此,但科學家們還是很努力地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中慢慢地往前走。

目前比較確認的能夠持續產生核聚變能量的託卡馬克裝置是英國的JET設備,Q值為2/3,而歐洲在法國建設的下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設備(我國也有參與),設計的Q值目標為10,這就又往前做了一次大的跨越,所以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進展並沒有原地踏步,雖然進展很慢,但科學的最前沿的確是在一步一腳印地在努力突破技術瓶頸。

可控核聚變還要多久才能夠現實呢?

可能要再等30~40年。如果你很關心人類未來和科技進步,想密切了解可控核聚變的進度不妨關注一樣東西——高溫超導材料。

高溫超導材料技術真正成熟了,可供核聚變就簡單很多了,因為如果能用上高溫超導技術,那託卡馬克裝置的能量就會大幅度降低,原因也不難理解,超導雖然好但是超導的條件卻非常的苛刻,要達到零下270攝氏度也就是接近絕對零度(-273.15攝氏度),要達到並維持如此低的溫度需要消耗很多的能量,而高溫超導顧名思義就是哪怕溫度沒有那麼的低也能產生超導現象,比如零下160攝氏度,甚至零下70攝氏度從而大幅度降低維持超導現象所需要的能量,Q值也就能往上提高不少,雖然還遠不能達到科幻小說的程度,但起碼比現在好上很多,但目前來看高溫超導技術的研發還需要再走上一段時間。

雖然新技術達到了高溫超導的數據指標,如果高溫超導技術能成熟,那對人類世界將會是顛覆性的,這就是為什麼之前中科院大科學家曹原發現石墨烯超導現象後,全世界的物理學家都震驚了,雖然曹原沒有像媒體瞎說的那樣直接研發出了高溫超導,其石墨烯超導研究還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的環境下進行的,但曹原的研究思路卻讓科學家們頓悟,原來研究高溫超導材料還能夠有如此簡單的方法,曹原也因此有望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因為他現在才只有24歲左右。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如此重要

以下的討論均是以可控核聚變徹底成熟為前提。

第1點:如果可控核聚變能徹底成熟能源就會多的用不完,電費約等於不用錢,這個影響就會很大了,比如無線充電就可以全面普及,其實無線充電的技術早就有了,現在的手機就能夠在靠近無線充電器的時候充電,它的原理就是物理的楞次定律,掌握可控核聚變後能源多得用不完,無線充電站會充滿整座城市,電就像空氣一樣充滿整個城市的空間。汽車和飛行器可以持續而不用停下來補充能量,因為在空中就能直接充電,未來在我們身體中植入的儀器也不用擔心沒電了,對腦機接口,人機結合的技術應用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第2點:地球的環境也會因為可控核聚變這種清潔能源的大量使用而變得山清水秀,無限的能量加上人工智慧的成熟,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的富足而除掉特意抬價的奢侈品,常規商品的生產成本無非可以分成三部分:人力成本、能源成本、材料成本,因為在之後人工智慧會大量的代替人類勞作,人力成本幾乎可以省略,而能量成本也會因為可控核聚變的成熟而變得非常低,因此一個物品最終只會剩下材料成本,價格將會大幅度的降低,甚至很多國家能夠輕鬆免費提供大眾消費品。

第3點:可控核聚變將會直接改變全世界的經濟,世界上的一切生產都離不開對能源的依賴,能源是一切生產的最上遊,對社會秩序、經濟秩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石油價格一發生波動,整個市場甚至整個社會都要進入高消費狀態,例如1973年中東國家將國際油價抬高了兩倍多,直接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下降20%,今年3月的油價暴跌導致美股直接熔斷了4次。

第4點:可控核聚變是星際殖民的最低標準,如果能實現可控核聚變我們就能在太陽系內來回穿梭,目前化學燃料火箭頂多也就帶我們去到火星,很難去更遠的地方了,因為想飛得更快去得更遠,就要裝下更多的燃料,為了裝下更多的燃料,火箭就會變得更加的臃腫笨重,火箭所能獲得的速度、加速度自然就越小,並且費用還直線往上漲,E=mc²能量由質量轉化而來,想獲得能量就要先損失質量,損失的質量越大獲得的能量就越多,而傳統火箭使用的化學燃料其質量損失只有0.00000005%,可見化學原料在能量轉化上是有多麼的低效,化學燃料火箭自然不能承擔大任,而可控核聚變的質量損失則高達0.7%,其能量轉化效率比化學燃料高出了7個數量級,而可控核聚變的火箭速度更是能夠達到光速的10%,是常規火箭的近萬倍,星際殖民對人類的影響將不亞於幾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

總結

以上4點是實現可控核聚變後的情景,如果不能夠儘早讓可控核聚變走向成熟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個噩夢,人類是死是活真的得要看可控核聚變,這個真的不是開玩笑,因為現在地球容易開發的那部分化石能源支撐不了太久,這意味著可控核聚變一旦進展不順,能源緊缺就在所難免,能源緊缺必然會導致經濟的蕭條。

推薦閱讀

我叫【黃姤】,創作有關(天體生物學領域.太空生物學領域.科學.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歡迎點讚.評論.轉發.關注互相學習。

相關焦點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關鍵是我們的這個技術的突破速度啊,真的是太快了,記得兩年前啊,咱們才剛剛實現能維持幾百秒的1億度點火實驗,轉眼之間就實現了放電,搞得整個西方科技界真的是有點懵,感覺中國人啊不講武德把發展經濟的速度啊,用在了科學研究上。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可控核聚變遲遲不能實現,各種妖魔鬼怪就都出現了
    核聚變能,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第一它高效,產出的能量非常巨大;第二它清潔環保,氫元素直接通過核聚變變成氦元素,而氦氣還是惰性氣體;第三,核聚變的材料充足,科學家樂觀的估計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幾十年以前,很多科學家就一頭扎進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中,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可控核聚變還沒有實現,畢竟太難了,如果那麼容易實現,那麼我們就不會只有一個太陽了,木星、土星等都會成為「太陽」。雖然可控核聚變一直無法實現,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卻越來越急迫了,這就產生了矛盾。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能量的本質是什麼?人類未來能否實現可控核聚變?
    能量是我們現代工業文明所面臨的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我們從什麼地方獲得能量,我們用能量做什麼,以及我們如何處理獲取能量後產生的廢物,這些對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的未來至關重要。然而,能量是物理學中最令人費解的物理量之一。下面就說下能量的本質,什麼是能量的「聖杯」以及核聚變的未來!能量的本質是什麼?
  • 最前沿科技:我國第16個可控核聚變裝置
    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目前世界各國投入研究力量最大的是磁約束核聚變,而這其中託卡馬克裝置則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未來取得突破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裝置結構。
  • 中國可控核聚變世界領先 實現最高溫度5500萬度
    資料圖:中國合肥EAST,可控核聚變又俗稱人造太陽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我們還沒有載人航天、5000米乃至7000米深潛;那時候,連無線移動通訊對許多人來說都還是一個奢侈的夢,更遑論全部採用國產CPU和系統軟體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有人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樣的支點當然永遠找不到,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科技支點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可控核聚變被我們人類稱為無限的清潔能源,也就是說,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我們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來使用,從此不用再擔心能源缺少以及環境汙染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和煤,而這些能源是有限的,他它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太陽中的核反應就是核聚變,,所以可控核聚變又稱為"人造太陽"。
  • 德國仿星器試驗成功,兼談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幾乎和原子彈爆炸同一時間,人類就開始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當時的科學家們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前景極其樂觀,他們甚至已經想像到,在不久的將來,聚變反應堆在世界各地落地開花,屆時,全世界人們都將用上最清潔,最便宜,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聚變能。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什麼是核裂變。因為如果核聚變一旦實現可控,那麼就可以穩定地輸出能源。而且整個過程不會產生核裂變所出現的長期和高水平的核輻射,不產生核廢料,當然也不產生溫室氣體,基本不汙染環境。 最重要的是,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遠比核裂變能豐富得多。據測算,每升海水中含有0.03克氘,所以地球上僅在海水中就有45萬億噸氘。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在短時間內會有什麼「魔改用法」?
    先來定義一下,怎樣才能算是「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核聚變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點燃的,我們需要先向反應爐輸入能量才有可能從中得到輸出的能量,這裡有一個被稱為「Q值」的衡量指標,它指的是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的比值,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這個「Q值」大於1的情況下,可控核聚變才會實現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很多小夥伴就納悶了:現在我們已經有火力、水力、風力、太陽能、化學能等等能源了,可是電為什麼還是不夠用呀?真是讓人著急!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
  • 用中國人造太陽,來說說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中國「人造太陽」第四代核聚變試驗設備是我們中國的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EAST 是世界首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聚變裝置,也是中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2006 年成功完成首次工程調試,2007 年 3 月通過國家驗收。EAST 外形像機器蜘蛛,整個裝置重量約 400 多噸,中間是高 11 米、直徑 8 米的圓柱形大型超導磁體。
  • 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首先說核聚變是輕的原子合併成重的原子,並釋放出能量的物理過程,氫彈爆炸和太陽發光都是這個原理。那利用核聚變做一個慢慢釋放能量的發動機使用就成了尖端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事情了,這就是可控核聚變。重點就是可控,目前有兩個難點,第一是溫度,聚變發生要達到一億度高溫,原子彈爆炸能產生一億度。高溫也可以用雷射來解決,雷射加熱是非常迅速的。
  • 中國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先世界,未來依靠核聚變能飛出太陽系嗎?
    以目前人類最快的探測器的飛行速度,要抵達比鄰星至少也要幾萬年的時間,帶著人前往比鄰星更是想都不敢想。那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註定要被困在地球上?未來的能源革命有沒有可能改變這個現狀呢?核聚變反應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人類能夠實現的能源最高的利用是可控核聚變反應。要了解可控核聚變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懂核聚變反應。
  • 如果實現了可控核聚變,人類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目前人類主要的能源是化石能,它帶給了人類社會巨大的進步,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汙染,氣候變暖等問題,化石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能源,總有一天會被耗盡。所以世界各國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一種更加清潔高效的能源。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個。所謂可控核聚變,也就類似於現在太陽的燃燒方式。
  • 為何應用可控核聚變還是遙遙無期?
    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上看到專家稱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還需要50年,這裡說的是應用,而不是工程階段,可控核聚變民用階段是個偽命題,至少在真正的可控核聚變研發出來後才能做到真正的預測應用時間。2025年國際熱核反應堆ITER即將開始工作,開始實現聚變點火,從那時可控核聚變研究即將跨入到「反應堆」時代,所有的研究開始從「約束等離子體」的主題跨越到「燃燒等離子體」的階段去。
  • 為何應用可控核聚變還是遙遙無期?
    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上看到專家稱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還需要50年,這裡說的是應用,而不是工程階段,可控核聚變民用階段是個偽命題,至少在真正的可控核聚變研發出來後才能做到真正的預測應用時間。
  •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而核聚變則不同,它是核能的高級應用模式,不僅能量級別遠超核裂變,而且還是非常清潔穩定的能源。不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汙染,對於核聚變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都知道太陽內部的反應就是核聚變。從恆星能量的強大,我們就可以看出核聚變有多麼強大了。科學家也正是看到了核聚變對於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在50年前就開始了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