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遲遲不能實現,各種妖魔鬼怪就都出現了

2021-01-15 科學拾遺

核聚變能,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第一它高效,產出的能量非常巨大;第二它清潔環保,氫元素直接通過核聚變變成氦元素,而氦氣還是惰性氣體;第三,核聚變的材料充足,科學家樂觀的估計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幾十年以前,很多科學家就一頭扎進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中,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可控核聚變還沒有實現,畢竟太難了,如果那麼容易實現,那麼我們就不會只有一個太陽了,木星、土星等都會成為「太陽」。

雖然可控核聚變一直無法實現,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卻越來越急迫了,這就產生了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實現可控核聚變,但目前這是不可能的,且非常敏感,如果沒有真正的實現,誰敢站出來說他實現了的話,後果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這麼多專家學者,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他,因此,可控核聚變幾乎成為了一條紅線,是某些人的禁區。不過,一些人也沒有放棄尋找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他們從其他方面入手,最終就出現了各種各樣妖魔鬼怪。

核能,原子內部的能量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加水就能跑的神車就是如此,正常人都知道,這是不科學的,即使是神學也沒有可能,神學至少也要先把水變成油才可以,但這樣也消耗了神力。因此,正常人都能判斷它是假的,但是,由於對能源的渴望,一些人無視了常識,把常識當球踢,發揮了想像力最大的原則,也就是能想像到的,就能實現,和某段時期很相似,脫離了事實。

水,新時代下的永動機?

可以想像,如果可控核聚變一直無法實現,那麼這樣的妖魔鬼怪肯定會繼續產生。有可能有一天,某人站出來,大聲宣布,他能分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讓二氧化碳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變成碳和氧氣,這樣不僅能解決能源問題,連溫室效應都順帶解決了。這種偉大的成果肯定會一時間引爆大眾的眼球,在第一時間感覺是假的同時,也抱著萬一的想法,在這種心理的縱容下,後果可想而知,某些人只會越來越多,這就是傳說中看到好處的同時,其他的一切都忽略了。

期待有一天,可控核聚變就像早晨的太陽,在天空中冉冉升起,一切妖魔鬼怪無所遁形,最終消失,這才是人類之幸,科學之幸。畢竟,科學是基於宇宙的本質,而不是基於我們的需求,不是我們想要什麼,就能實現什麼。

相關焦點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人類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需要花費多久?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可是近幾年來,人類的科技仿佛停滯不前,像是被某種事物限制了一樣,隨後科學家說出了其中端倪,未來人類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時代,甚至能夠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這一說法並不是沒有任何依據,毫不誇張的來說,未來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人類極有可能會成功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可是人類在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過程中,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 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會成為初級的造物主嗎?今天算明白了
    但如果我們實現的可控核聚變,那麼人類就會成為初級的造物主,這對於我們以後的發展而言是特別有意義的。現在有很多國家都在研究核聚變,但是對於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卻並不能進行100%的轉換,最大的能力也就是能夠達到70%左右,這個時候可以說利用率極低。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得到的回答都是應該還有30~40吧,40年前是這個回答,40年後的今天還是這個回答,雖然是這樣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科學的最前沿全力研發的重要主題,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麼說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並沒有那麼樂觀,為什麼可控核聚變非常的難,一旦成功了又意味著什麼。
  • 可控核聚變並不能讓汽車成核動力,但它依然將徹底改變人類未來!
    從理論上來說,在可控核聚變成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代替石油成為汽車的動力來源!核聚變之後能源取之不盡,為什麼不能作為汽車的動力來源?難道還要燒石油汙染空氣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在可控核聚變和汽車的動力來源還有一條鴻溝必須跨越,那是什麼呢?
  • 人類未來能否實現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不像我們現在使用的核能,將稀有的、具有放射性的重元素通過核裂變,釋放能量並產生放射性廢物。核聚變利用的是一些輕的、普通的、無害的元素,比如氫,然後聚變出一些同樣無害的東西,比如氦。就像太陽和氫彈一樣,都是靠核聚變來運作的。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在短時間內會有什麼「魔改用法」?
    先來定義一下,怎樣才能算是「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核聚變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點燃的,我們需要先向反應爐輸入能量才有可能從中得到輸出的能量,這裡有一個被稱為「Q值」的衡量指標,它指的是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的比值,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這個「Q值」大於1的情況下,可控核聚變才會實現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
  • 如果實現了可控核聚變,人類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個。所謂可控核聚變,也就類似於現在太陽的燃燒方式。太陽內部其實一直在進行核聚變,並向外界散發能量,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也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是一種無限接近永動機的理想能源。作為可控核聚變原料的氘和氚在海洋裡有很多,至少能用幾百億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當時不少科學家發出豪言,人類有望在50年內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讓它取代化石能源。可是如今50年過去了,可控核聚變實現了嗎?估計很多人都知道,現在科學家研究的可控核聚變離真正實現還無比遙遠,只有進入這個研究領域,我們才知道要實現它有多麼的困難。那麼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為什麼科學家研究探索了半個多世紀,仍然進步緩慢呢?
  • 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首先說核聚變是輕的原子合併成重的原子,並釋放出能量的物理過程,氫彈爆炸和太陽發光都是這個原理。那利用核聚變做一個慢慢釋放能量的發動機使用就成了尖端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事情了,這就是可控核聚變。重點就是可控,目前有兩個難點,第一是溫度,聚變發生要達到一億度高溫,原子彈爆炸能產生一億度。高溫也可以用雷射來解決,雷射加熱是非常迅速的。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中國可控核聚變世界領先 實現最高溫度5500萬度
    資料圖:中國合肥EAST,可控核聚變又俗稱人造太陽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我們還沒有載人航天、5000米乃至7000米深潛;那時候,連無線移動通訊對許多人來說都還是一個奢侈的夢,更遑論全部採用國產CPU和系統軟體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有人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樣的支點當然永遠找不到,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科技支點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此後隨著各种放射元素的發現以及愛因斯坦著名質能方程的提出,為最終人類實現核能的應用奠定了可靠的科學基礎。1942年世界第一座核反應堆在美國誕生,隨後人類就加速了核能的應用進程,不過可惜的是首先應用於戰爭與武器,這就是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迄今唯一用於實戰的原子彈,隨後才是1954年世界第一座商用核電站在前蘇聯建成。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太陽中的核反應就是核聚變,,所以可控核聚變又稱為"人造太陽"。
  • 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了,電費真的會非常便宜嗎?想多了
    這些設備和技術會增加核聚變的成本,這只是最初級一道程序,而可控核聚變完成之後要轉化為能夠為全人類所用的電,還需要很多道程序,這些程序每一道都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比如要傳輸電就需要利用現代電網,雖然我們目前的電網系統能夠使用一部分,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核聚變要求的,需要進行改造升級。
  • 就算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我們也很難走得出銀河系
    因此可以說,在人類現有的科技樹上,可控核聚變技術絕對是重中之重,一旦這個「技能」被點亮,我們的科技水平將會毫無懸念地突飛猛進。但科技水平的突飛猛進,並不代表人類就可以在宇宙中為所欲為,科學家告訴我們,就算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我們也很難走得出銀河系。
  • 可控核聚變技術有什麼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能源對我們人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能源,那我們人類也將無法生存,不過在地球上的能源是越用越少,尤其像石油和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無限能源,戴森球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隨之核能的出現讓人類看到了未來能量滿足的希望,尤其是來自氘核聚變的能量。在核聚變的過程中可以釋放出大量的能量,並且要比核裂變清潔得多,還有核聚變所需的氚在地球的海水中都可以找到,解決了原料問題。眾所周知,核聚變反應所釋放的能量是巨大的,而可控核聚變也被譽為能源領域的「聖杯」。
  • 人類的可控核聚變時代-如您所想嗎?
    或許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可控核聚變就如石油開採一樣,永遠還有五十年,因此被認為這是一個騙局,相比之下可控核聚變的容忍度要高一些,因為普通民眾難以接觸到,但隨著ITER和EAST的不斷突破和大家的逐漸了解,似乎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過可控核聚變中描述的美好的未來!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