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可能再過50年也難以實現

2020-12-06 探索宇宙說

能源是人類科技快速發展的核心,人類在進入科技時代以來,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快速的進步,跟能源的快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人類在能源方面的不斷突破和前進,科技才能夠一次次飛躍,才能夠走出地球向太空探索邁進。

科學家正是看到了能源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所以才不斷研究探索新能源,期望讓人類文明一直保持高速發展,快速走進星際文明。可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能源的發展卻沒有像科技一樣呈現不斷的增速模式,尤其是近50年來,能源其實並沒有取得什麼重大突破。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類在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阿波羅11號實現了載人登月,這是一個偉大的壯舉。人類能夠在5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原因就是能源有了重大突破,能夠將更重的飛行器送入太空。可是50年過去了,現在我們想要實現載人登月,仍然是需要面臨很多的困難。

可以說,人類現在的登月技術並沒有比50年前有太大的進步,基本上還是在原地踏步。為什麼會如此呢?原因不是近50年來,我們在能源方面沒有實現質的突破。人類進入科技時代以來,一直發展研究的是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的研究應用其實在50年前已經快到走到顛覆。

化石能源的潛力基本已經發掘到極致了,再往上很難有突破。正是能源的制約,讓人類的航天科技在近50年的時間裡,並沒有真正的大突破。我們想要進入太空,仍然需要大火箭的助推,而不是可以自由出入地球。

事實上,科學家在50年前已經意識到化石能源的限制性,如果人類不能突破化石能源的限制,研究出更強大的新能源,那麼人類文明的發展步伐就會放緩,有可能在未來倒退,永遠被困在地球,無法成為星際文明。最終資源枯竭,人類文明也將終結。

因此,科學家在50年前開始了一項關乎著人類命運的偉大能源研究,那就是可控核聚變。對於核能,相信大家都知道,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向日本釋放了兩顆原子彈,讓世界人民首次見識到了核能的可怕。隨後人類開始了對核能的研究探索。

而核能的應用有兩個方向,一個核裂變,一個是核聚變。核裂變是最低級的核能應用,雖然能量強大,但是副作用也是比較多的,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強烈的核輻射。核裂變的強大副作用,註定它無法真正成為全民可用的能源。

而核聚變則不同,它是核能的高級應用模式,不僅能量級別遠超核裂變,而且還是非常清潔穩定的能源。不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汙染,對於核聚變在很多人的認知裡,都知道太陽內部的反應就是核聚變。從恆星能量的強大,我們就可以看出核聚變有多麼強大了。

科學家也正是看到了核聚變對於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在50年前就開始了研究探索。當時不少科學家發出豪言,人類有望在50年內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讓它取代化石能源。可是如今50年過去了,可控核聚變實現了嗎?

估計很多人都知道,現在科學家研究的可控核聚變離真正實現還無比遙遠,只有進入這個研究領域,我們才知道要實現它有多麼的困難。那麼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到底有多難?為什麼科學家研究探索了半個多世紀,仍然進步緩慢呢?

核聚變在很多人看來非常簡單,因為它的燃料是宇宙中大量存在的氫,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原料就是氫,而氫不管是在宇宙還是在地球上,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物質。既然核聚變的原料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氫,為什麼恆星太陽容易發生,到了我們面前要實現就如此困難呢?

其實核聚變的燃料是氫並不是非常準確,沒錯氫的確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同時也是核聚變需要的燃料。可是核聚變的燃料卻不是我們認知中的直接將氫應用,如果是那樣,那就簡單了。要知道地球最不缺的就是大量的海水,其中能夠分解出數不盡的氫。

核聚變的燃料是氫的三種同位素,分別是氕,氘和氚。氫的這三種同位素中,氕的含量是最豐富的,佔了99.98%,而氘的含量則非常少,在自然界中含量約為0.02%。而氚因為存在一個12.33年的半衰期,所以在自然界中是難以長期存在的。

對於太陽來說,氘很容易達到聚變條件,但氘的含量很少,而且在太陽的褐矮星階段(大於13MJ(木星質量))就已經達到聚變條件燒掉了,所以到了太陽的主序星時代,正在燃燒的都是從氕開始。可是氕的聚變卻非常非常難,遠不是人類目前的科技可以探索。

所以科學家走得是另一條道路,那就是氘和氚的聚變反應,只不過要實現這個也是非常難。需要滿足極高溫極高壓的內核條件,而這種條件在恆星內部自然是可以輕鬆做到。可是人類想要實現這樣的條件卻非常困難了。

核聚變要實現有幾個關鍵點,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要實現數千萬度以上的高溫,而且必須要有一個容器能夠容納這樣的超高溫。可是目前我們沒有任何一種容器能夠扛住千萬度以上的高溫。我們目前最耐高溫的材料是五碳化四鉭鉿(Ta4HfC5),它的熔點為4215 ℃,但這距離千萬度高溫的零頭都沒有。

如果等人類的科技發展到出現這種耐高溫材料再研究核聚變,那可能再過幾百年也實現不了。要知道材料科技的突破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目前的耐高溫材料離抵抗千萬度以上的高溫還差著十萬八千裡,數百年的時間內實現已經是非常理想的情況了。

難道沒有這種超高溫材料,可控核聚變就永遠無法實現嗎?當然不是,科學家想到了另外的方法,那就是通過磁場來控制。磁場是一股非常神秘且強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它,就能夠掌握大自然的力量。只不過,我們對磁場的了解和應用還非常弱小。

科學家期望能夠磁場的約束來實現超高溫的誕生,比如利用產生磁場的變換電流在其內對流通的等離子體加熱。磁約束核聚變裝置也是目前科學家研究探索可控核聚變技術的主要方向,雖然從理論上來講,這個方向是正常的,但是要通過磁約束來實現可控核聚變,仍然要面臨很多的挑戰。

雖然可控核聚類探索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人類想要擺脫地球的束縛,實現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可控核聚變技術是必然要實現的,只有實現了它,化石能源才能夠被徹底取代,沒能了化石能源的使用,地球的生態汙染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地球的生態也會慢慢恢復變好。

可控核聚變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只是它很小的一個應用,它更重要的應用還是太空探索方面。一旦可控核聚變實現了,飛船的動力能源就會取得質的突破,那個時候飛船的速度有可能會實現初步的亞光速飛行,有了這個速度,我們不僅可以初步走出太陽系,更重要的是可以開採利用太空的資源。人類將徹底擺脫地球資源枯竭的威脅,從而初步走進星際時代。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已經來到了一個引爆點,從這之後一定是一發不可收拾,科技成果遍地開花,沒有任何人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了,就拿可控核聚變來說啊,取得進展的是成都的西南物理研究所,還有合肥的等離子物理研究所,在不同的核聚變路線上,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可為喜事爆棚啊。
  • 人類想要實現可控核聚變,需要花費多久?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可是近幾年來,人類的科技仿佛停滯不前,像是被某種事物限制了一樣,隨後科學家說出了其中端倪,未來人類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時代,甚至能夠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這一說法並不是沒有任何依據,毫不誇張的來說,未來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人類極有可能會成功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可是人類在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過程中,究竟哪方面出現了問題?
  • 如果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在短時間內會有什麼「魔改用法」?
    先來定義一下,怎樣才能算是「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核聚變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點燃的,我們需要先向反應爐輸入能量才有可能從中得到輸出的能量,這裡有一個被稱為「Q值」的衡量指標,它指的是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的比值,我們可以看到,只有在這個「Q值」大於1的情況下,可控核聚變才會實現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
  • 不必再等50年,2030年第一座可控核聚變商業堆將有望交付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可控核聚變的嘗試一直進展緩慢,甚至一度被業內人士笑稱:可控核聚變離實用永遠只有50年。但隨著科學家的努力,可控核聚變研究在過去數十年內取得了可喜的進展。2019年,中國環流器二號成功交付和法國南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完成地面土建工程的新聞屢見報端。這次,也許可控核聚變真的要來了。
  •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了,會有怎樣的結果?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除非有外星人在跟人類競爭。如果核聚變還需要過200年才實現,黑人還有希望跟其它種族大規模融合,但如果按照本答案設定是50年……黑人這個群體多半會成為答案中描述的底層群體,很難有作為整體翻身的希望。人們使用高速交通工具是為了爭取時間成本,換句話說是因為時間資源的貧瘠所以才需要高速。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但在地球上,如此的高溫或者高壓都難以實現,當然與超高壓相比似乎高溫還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的可控核聚變都是往這個方向上靠攏!儘管磁約束與慣性在實現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不外乎就是滿足這兩個條件!
  • 可控核聚變實現了,會對人類社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嗎?
    如果可控核聚變實現了,人類可能會更加謹小慎微地使用能量,因為我們的文明還不足以逃脫地球生態的自然選擇,破壞地球的平衡意味著災難甚至是滅亡。如果能達到卡爾達肖夫指數的2級文明(2級文明能夠利用行星所圍繞的恆星所有的能量),但實際上我們離達到1級文明(1級文明能夠利用行星的所有可用能量)還有幾百年。
  • MIT要實現可控核聚變了?專家認為沒這麼簡單 | 袁嵐峰
    根據《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2020年9月29日的報導(麻省理工學院一次刊發7篇論文,詳解「人造太陽」重大突破!2025人類終極能源未來可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實現新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 面對可控核聚變,還有多少個50年,技術難點在什麼地方
    到了1950的時候,就有這樣一句話,再有40、50年就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了,我們可以擁有更加清潔、有效的能源了。在1980年,受到這句話教導的學生長大了,又繼續對著他的學生說道:我們還有40、50年就實現目標了,有了清潔能源,人類文明會再前進一個階段。到了近代,在2010年的時候,依舊是這樣的說辭,但是情況似乎並沒有發生很大變化,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得到的回答都是應該還有30~40吧,40年前是這個回答,40年後的今天還是這個回答,雖然是這樣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科學的最前沿全力研發的重要主題,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麼說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並沒有那麼樂觀,為什麼可控核聚變非常的難,一旦成功了又意味著什麼。
  • 可控核聚變遲遲不能實現,各種妖魔鬼怪就都出現了
    核聚變能,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第一它高效,產出的能量非常巨大;第二它清潔環保,氫元素直接通過核聚變變成氦元素,而氦氣還是惰性氣體;第三,核聚變的材料充足,科學家樂觀的估計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幾十年以前,很多科學家就一頭扎進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中,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可控核聚變還沒有實現,畢竟太難了,如果那麼容易實現,那麼我們就不會只有一個太陽了,木星、土星等都會成為「太陽」。雖然可控核聚變一直無法實現,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卻越來越急迫了,這就產生了矛盾。
  • 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核聚變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現實,而非數十年後。」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2億度高溫運行,用之不竭的能量,可控核聚變也許還需要50年?
    如果有一天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也許電費真的可以不要錢,當核聚變可以小型化,用在宇宙飛船上,那我們就可以非常低成本地前往月球甚至火星遊玩,在別的星球上建立家園。這一天何時到來呢?先來說可控核聚變,1932被提出,1950年開始研究,也就說核聚變的歷史和晶片的電晶體一樣,但是晶片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核聚變仍舊沒有摸到門檻。
  • 「仿星器」模仿恆星 幫助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
    所謂「仿星器」(Stellarator),顧名思義就是對恆星的模仿,本質上這是一種核聚變反應研究設備。這裡提到的這臺仿星器代號「Wendelstein7-X(W7-X)」,其一次運行可以連續約束超高溫等離子體長達30分鐘。這臺設備坐落在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Greifswald),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超凡設計的裝置最終將幫助人類將可控核聚變變為現實。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可控核聚變被我們人類稱為無限的清潔能源,也就是說,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我們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來使用,從此不用再擔心能源缺少以及環境汙染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和煤,而這些能源是有限的,他它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如果實現了可控核聚變,人類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個。所謂可控核聚變,也就類似於現在太陽的燃燒方式。太陽內部其實一直在進行核聚變,並向外界散發能量,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也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是一種無限接近永動機的理想能源。作為可控核聚變原料的氘和氚在海洋裡有很多,至少能用幾百億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不知道你們那裡近來有沒有「拉閘限電」?這情況似乎不少地方都有「遭遇」過。很多小夥伴就納悶了:現在我們已經有火力、水力、風力、太陽能、化學能等等能源了,可是電為什麼還是不夠用呀?真是讓人著急!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
  • 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了,電費真的會非常便宜嗎?想多了
    所以核裂變這種核能應用是無法推廣開來大量應用的,而核能真正的高級應用模式是核聚變。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而恆星的內部就是一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不斷將氫元素聚變轉化為氦元素等。核聚變對於原料的需求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氫,這種元素在宇宙佔到了90%以上。而地球是一個海洋的世界,表面水資源佔到了71%,而在太陽系中有水的星球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核聚變所需要的原料是取之不盡的。
  • 就算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我們也很難走得出銀河系
    核能的來源有兩種方式,即核裂變以及核聚變。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我們已經基本上掌握了前者的利用,但因為可用於核裂變的原料很少,其質能轉換率又相對較低,所以從長遠來看,人們對以核裂變為基礎的核能並不看好。核聚變就完全不一樣了,在宇宙中,可用於核聚變的原料可謂是隨處可見,而且核聚變的質能轉換率是核裂變的5倍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