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專家評論:MIT只是借著自己超導技術的優勢在拿資金,刷存在感。
根據《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2020年9月29日的報導(麻省理工學院一次刊發7篇論文,詳解「人造太陽」重大突破!2025人類終極能源未來可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初創公司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實現新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他們宣稱,如果項目能夠如期在2025年完成,這將成為世界上首個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將人類關於可控核聚變反應的研究進展大幅提前至少十年。
SPARC 反應堆
(來源:T. Henderson/CFS/MIT-PSFC)
許多人來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這個進展怎麼樣,可控核聚變是不是要實現了?我的兩位專家朋友的評論如下。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波:磁場越高約束越好,不知道他們的材料能不能做成線圈,這還是有難度的。從材料到磁體,沒有那麼簡單。
高溫超導導電帶(來源:SPARC)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遙作業系統工程師史善爽博士@DrSHI觀科技:來ITER之前我還拿到過MIT的offer,就是做這個SPARC,他們只是拿了義大利一個公司3000萬美元的投資,前期主要做大載流高場強的高溫超導磁體。想通過超強磁體來實現緊湊堆。目前所有的成果應該都是仿真模擬吧,磁體並沒有做出來呢。另外,即使有了超級牛逼的磁體,最多也只是做到主機的小型化,其他加熱、電源、氚工廠等等一樣都不能少。個人感覺MIT只是借著自己超導技術的優勢在拿資金,刷存在感。對聚變大局幫助不大。也不會出什麼突破性成果。雖然他做這個也是一種趨勢,但是難以解決目前聚變的主要矛盾。
史善爽博士後來又有更詳細的評論如下(https://www.toutiao.com/w/i1680437289431043/):
最近,《Journal of Plasma Physics》以專刊的形式,公布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在研的核聚變項目:SPARC,專刊總共7篇文章,主要介紹了SPARC的物理設計和仿真模擬。
國內很多媒體報導,似乎過於神話了這個項目,難道美國人有取得了什麼突破,核聚變馬上要成功了嗎?@科技袁人袁嵐峰也在群裡問過我對這個事情的看法。
其實我在3年前,MIT籌建SPARC的時候,就知道有這個項目了。我在來ITER之前,甚至還拿到過MIT的offer,就是建設這個項目。
先說點我知道的內幕吧,其實MIT他們是拿了義大利一個公司3000萬美元的投資(據說後期根據情況可能追加投資),前期主要做大載流高場強的高溫超導磁體。想通過超強磁體來實現緊湊堆(圖2,場強12特斯拉,2倍能量增益)。
其實美國這幾年對聚變研究的投入並不高,MIT自己運行的Alcator C-Mod小型託卡馬克也在前年被關閉了。MIT有個搞等離子體物理的團隊PFSC(Plamsa Science and Fusion Center),為了生存,利用MIT自身在超導技術和等離子體物理模擬上的優勢,搞出來這個裝置。目前磁體還沒建成,主要成果都是模擬與仿真。
最後說點學術的,這個SPARC有啥突破性的乾貨呢,官方宣傳的有兩點:
1.緊湊堆實現兩倍能量增益Q2
2.驗證高溫超導磁體在聚變堆中應用可行性。
在我看來,第1點可忽略不計,ITER保守目標是Q10,至於緊不緊湊並不是最重要的,說白了還是經費有限。
第2點呢,有點意思,這裡的高溫超導主要指以稀土鋇銅氧化物為超導材料的先進磁體,這個確實是聚變堆未來的趨勢。體積更小,磁場更大,約束也更好。這方面很多國家也都在研究,比如我國曾在承擔ITER採購包裡率先採用了釔鋇銅氧(YBCO)的高溫超導電流引線。MIT這是首次應用到大型磁體。
總體而言,個人感覺MIT只是借著自己超導技術的優勢在拿資金,刷存在感。對聚變大局幫助不大。也不會出什麼突破性成果。雖然他做這個也是一種趨勢,但是難以解決目前聚變的主要矛盾。另外,即使有了超級牛逼的磁體,最多也只是做到主機的小型化,其他加熱、電源、氚工廠等等一樣都不能少。
#大有學問# #科技快訊#
擴展閱讀:
中國科技,別吹上天莫貶入地 | 袁嵐峰
美國5G為什麼落後?美國國防部說出了原因 | 袁嵐峰
強者總是說自己的東西是普適的,弱者才說自己的東西是獨門的 | 袁嵐峰
那些堅信謠言的人,究竟在想什麼?| 袁嵐峰
背景簡介: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科技袁人」節目主講人,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常務理事,入選「典贊·2018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責任編輯:孫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