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
我們都知道可控核聚變很重要,如果能邁過這個坎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步。同時大家也都明白,可控核聚變實現起來很難。就好像譚詠麟永遠25歲一樣,關於可控核聚變有個永遠50年的梗--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你都可以說,可控核聚變還有50年就能實現了。
核聚變發電原理圖
不過最近,2020年9月29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冒出來一個消息,MIT將和一個叫做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的私人機構,從2021年開始建設一個核聚變反應堆,預計到2025年建成,用於驗證技術,最終在2035年左右實現商業性可控核聚變發電。
MIT校園
不是說好五十年之後嗎?怎麼突然變成15年了?幸福來得太突然,讓大家有些措手不及。興奮之餘,MIT到底靠不靠譜啊?
先講講可控核聚變的基礎知識,再看看MIT的說法是不是靠譜。
核聚變大家都了解是怎麼回事,比如太陽上就發生著核聚變,氫彈爆炸也屬於核聚變。核聚變簡單來說就是原子核融合的時候,比如氫原子融合成氦原子,會釋放出能量。而我們所說的可控核聚變,是希望核聚變在人類的控制下按照期望的速度發生,從而將釋放出的能量為人類所利用,比如用來發電。
人類1952年爆炸第一枚氫彈
實現核聚變從原理上來說不難,只要把原子核湊在一起,有足夠的溫度和密度,聚變就會發生。1957年,英國科學家John D. Lawson提出了著名的勞森判據,作為核聚變能否發生的條件,後來人們把勞森判據表達成三重積的形式:簡單來說,溫度、密度和約束時間三者的乘積大於一個閾值的時候,就達到了核聚變的條件。氘氚聚變是最容易實現的核聚變,因為它的閾值最低,為3x1021 keV s/m3。
氘氚聚變是最容易實現的核聚變
氘和氚都是氫的同位素,氘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原子量為2,寫成2H;氚比氘多一個中子,原子量為3,寫成3H。氘和氚融合的時候,會形成一個氦原子4He並釋放出一個中子和能量。
從工程的角度來說,需要大約1億度的溫度,和每立方米2~3x1020以上的等離子密度,再把這些等離子長時間約束在一個空間內,慢慢進行核聚變。因此可控核聚變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把這麼高溫度的離子高密度且長時間地聚集在一起。
通常有兩個辦法,一種叫慣性約束,使用雷射轟擊微型小球,壓縮裡面的氘氚1:1混合等離子體,就是所謂的雷射點火。這種方法從發電角度來看,以當前技術水平不太實用,不細說了。對發電來說比較有希望的方法叫磁約束,就是通過磁場把帶電的離子束縛在一個空間區域內,不與外界直接接觸,這樣反應堆容器外壁的溫度也就是1000度的樣子,在人類材料所能承受的範圍內。
線圈
只要學過中學物理就知道,給線圈通上電流,線圈就會產生磁場,這樣的磁場就可以用來約束離子體。這就是磁約束的基本原理,人們把這樣的核聚變裝置叫託卡馬克。
通電線圈中的磁場
因此,託克馬克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常做成環形的大線圈,裡面約束著高溫、高密度的等離子體。
託克馬克的結構,D形的腔室就是約束等離子體的地方
由於磁約束需要的磁場很強,就需要大電流。如果線圈存在電阻的話,大電流會帶來很高的能量消耗。幸好人們在1986年發現了高溫超導現象,可以使用便宜的液氮做冷卻劑,把導體的電阻降到零,因此可以用高溫超導體來做線圈。
用高溫超導體製作的磁約束線圈
當年勞森先生推出勞森判據之後就洩氣了,認為可控核聚變永遠也實現不了,因為要求太高,以當時人類社會的技術水平,實在不知道該怎樣才能達到。
1965年,一個叫戈登·摩爾的樂觀主義者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的電晶體密度每二十個月增加一倍。雖然摩爾定律背後並沒有科學原理的支撐,但這麼多年以來,半導體行業的摩爾定律一直有效。正是因為摩爾定律的存在,我們才看到信息產業革命般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一部普通手機裡面的CPU計算能力,強於幾十年前的超級電腦。因此一個行業要想對人類社會產生革命般的影響,必須存在類似於摩爾定律這樣的發展規律。
對比核聚變性能(藍線)與摩爾定律(紅線)
可是,摩爾定律固然厲害,畢竟屬於半導體行業,和可控核聚變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可控核聚變領域的發展也存在類似摩爾定律的規律,甚至比摩爾定律兩年翻一番還要厲害:三重積指標大約每1.8年就能翻一番。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的時候,核聚變實驗裝置的性能指標已經到了1021 keV s/m3附近,這給了大家信心--可控核聚變真的有可能實現!
另外一個視角看核聚變裝置的性能指標變化過程
於是到了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歐洲提出全球合作搞一個核聚變實驗堆,名字叫ITER(International Thermal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項目於2007年正式籤約,參與國有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其中歐洲出資45%,剩下的六家平攤。
ITER模型
這種多國合作項目,扯皮是難免的,尤其是歐洲主導,拖延本來就是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一直拖到2020年7月28日,項目算是進入了安裝測試階段。預計到2025年安裝完成,2035年實現氘氚聚變。項目最後要花多少錢現在誰也說不清,反正現在預算已經大大超支了;美國估計可能得花600億美元。
ITER項目現場圖
ITER目標是實現Q=10的核聚變能量輸出,且放電時間達到20分鐘左右,從而為未來的商業性核聚變發電打下基礎。這裡的Q是核聚變輸出能量與輸入能量之間的比值。可控核聚變需要能量輸入來啟動及維持聚變反應,因此輸出的能量必須遠大於輸入的能量,否則沒有實際意義。Q一定要大於一才不虧本,但實際上要想實現有商用競爭力的發電,Q需要在20甚至30以上才合適。
中國的EAST
中國也有類似ITER的項目,名為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大小只有ITER的1/4到1/3,2006年在合肥建成,花了3億人民幣,出了很多世界上最好的核聚變成果。比如在2020年4月,實現了一億度的等離子放電,持續時間為10秒鐘。
EAST內部
MIT提出來SPARC的構想,是基於這麼個原因:ITER的設計年代比較早,那時候的高溫超導材料還不能提供很高的磁場強度;這幾年高溫超導磁場性能有了大幅提升,因此可以設計出更好的聚變反應堆。在下圖中,紅點代表現在實驗室能獲得的最強磁感應強度--45.5特斯拉(縮寫為T),最下面的藍線代表了商業上實用的磁感應強度。可見近年來20-30特斯拉的磁體產品已經商用了。
磁鐵性能的提升
ITER設計時的磁場為5.3T,而EAST僅為3.5T。下圖給出了不同Q值下磁場強度和反應爐大小的關係,越大的Q值對應的曲線就越靠上。對於同樣的Q值,T越大則尺寸越小,但T增加到15以上尺寸的減小就不明顯了。T越大,磁場越強,則給等離子體的壓力就越大,於是等離子體的密度得以提升,相應的等離子體的體積縮小,爐子就可以變小,建設成本也能降下來。
磁場與反應爐大小的關係
因此MIT的思路很簡單,就是藉助於最近幾年高溫超導磁體方面的進步,造一個儘量小的爐子,起名SPARC(Smallest Possible ARC),起到和ITER類似的驗證目的。然後就是下一步,ARC(Affordable,Robust,Compact),這將是真正的商業核聚變反應堆。
SPARC 與ARC路線圖
SPARC的磁場為12T,最高21T,Q值大於2,最高可以到10,聚變功率為100MW(ITER是500MW)。MIT已經從外界融資了大約2.5億美元,打算從2021年開工建設,2025年點火實驗。到了2030年代,開始建設ARC,實現商業化發電。
MIT的SPARC設計概念圖
MIT在核聚變方面有長時間的積累。比如前面圖中的Alcator C-Mod,就是MIT的實驗堆。不過MIT的SPARC2025年點火和ARC在2030年代商業發電的目標,仍然不啻於放了一顆高產衛星。假如MIT真的用區區幾億美金,建成接近於ITER水平的SPARC,那麼世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們,該切腹的切腹,該上吊的上吊,免得浪費地球上的資源。
MIT的Alcator C-Mod內部
當然,作為核聚變行業外的佰思科學,我們不具備判斷SPARC是否靠譜的能力和資格(行業內的人也未必判斷得了)。不過,我們手中有個利器可以利用一下,就是核聚變行業的摩爾定律。
SPARC效果圖
按照核聚變行業的發展歷史,存在一個1.8年性能翻番的核聚變摩爾定律。當然這個規律未來是否仍然有效誰也不知道,我們只能把它當成一種信仰。
EAST內部的等離子體(右上角數值為點火之後的時間)
目前等離子體H-mode(High confinement mode)下運行時間記錄是今年EAST的一億度10秒鐘。一些具體運行參數EAST沒有披露,因此這一數值或許要打一些折扣。對比ITER在2035年實現一億度運行20分鐘的目標,簡單計算可知,在15年中性能可以增長322倍,對應3220秒,大約50多分鐘,因此20分鐘的小目標感覺靠譜。
ARC和ITER的參數對比
實際上,MIT的ARC才能真正對標ITER,不過比ITER多了發電的能力,因為ITER畢竟還是實驗目的。但是MIT沒說ARC發電持續時間是多長,要也是一小時左右,那也還是靠譜的。但,這算得上商業發電嗎?
核聚變路線圖
ITER的下一步才是真正的商業驗證堆,叫做DEMO,預計投入使用的時間為2060年。按照核聚變摩爾定律,以ITER的20分鐘為基準,DEMO能連續運行的時間大約是212天,離實用還有點距離,畢竟是驗證堆。
德國預測中國到本世紀末期能源構成(最上面黃色部分是核聚變)
德國人預計,聚變發電將在2070年代投入商用。按照摩爾定律,那時候反應堆持續運行時間能達到大約30年,這樣長時間持續運行的核聚變反應堆才有實際意義。
不過,我們還是希望MIT能實現它的目標,誰不希望15年後就能看到核聚變發電呢?即便按照核聚變摩爾定律的預期,到了2070年我們也能用上聚變發電了。掐指一算,今年是2020年,那麼到2070年,咦,怎麼還有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