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2020-07-05 八戒科學

答案是肯定的!

否則世界各國也不會用30多年投資上百億美元來研究它。下面我們就進入正題,帶大家了解一下可控核聚變。

我們知道太陽在地球上孕育了生命,為人類帶來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這些能量都源自於其內部進行的核聚變反應,即使現在的太陽「正值青春」,但是在當今這個資源極需的時代,人們一想到不可再生資源總會枯竭還是會感到不安,於是便萌生了複製太陽的想法。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自上個世紀,人類通過核聚變原理製造出了威力巨大的氫彈,便從中嘗到了核聚變原理的「甜頭」。科學家們於是開始思考,如果控制核聚變為人類所用,它將成為未來世界的新型能量來源,永久解決人類社會能源與環境問題。

核聚變的原理

所謂核聚變就是指將兩個較輕的核結合而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極輕的核(或粒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我們知道氫有三種同位素——氕(H)、氘(2H/D)、氚(3H/T),這個氕也就是最常見的一種,佔99.985%。他們仨的主要不同就是中子個數不同(分別是0、1、2),其中氘和氚就是氫彈的主要反應物,他倆就可以發生核聚變,最終產生一個氦核和一個中子。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1905年,26歲的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口氣發表了6篇論文,涵蓋了現代物理學中三項偉大的成就:分子運動論、狹義相對論和光量子假說。

並且在一篇中,愛因斯坦表明了質量和能量可互換的觀點,即質能方程。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這裡的c(光速)是定值3.0乘10的8次方,E即能量,也就是說能量的虧損值乘c的平方便是釋放的能量,其大小我們可想而知。

有人說原理都是根據質能方程,為什麼不用核裂變呢?首先核裂變所需的鈾等原料,在地球上是十分有限的,而核聚變需要的氘和氚直接從水中就可以提取。其次核裂變反應的放射性極強、安全隱患較大,一旦洩露後果不堪設想。最後一點綜合效益不高,為了使核裂變可控,大量的冷卻設備使反應放出的熱都被浪費了,而且核聚變的產值也比核裂變高。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既然如此,可控核聚變需要什麼條件呢?

首先既然要實現核聚變,就得具有高溫高壓的環境,高溫是為了讓電子脫離原子核,高壓則是為了讓氘核和氚核更容易撞在一起。其次如果想要做到「可控」就是讓能量持續輸出,而不是像氫彈那樣一下子全部釋放。

實現可控核聚變通常有這兩種方式

1.慣性約束

慣性約束就是是指利用高功率物質(比如雷射、電子束、離子束)來點燃少量的熱核燃料,使它在慣性約束的情況下達到點火條件。地球上首個從熱核聚變獲得能量的就是用的慣性約束—氫彈。因為氫彈是靠原子彈引爆的,而原子彈起爆要達到一個臨界值,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

因為雷射技術能產生聚焦良好的能量巨大的脈衝光束,所以我國的神光裝置以及美國的國家點火裝置都採用這種核聚變約束形式。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上圖為雷射約束原理

2.磁約束

除了上面的慣性約束外,還有一種成熟的技術——磁約束。1945年,美國人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蘇聯人在1954年就建成了第一座核裂變發電站,這讓讓核裂變技術得到快速發展。所以科學家們也都認為,可控核聚變也將在不久成為現實。

但很快,在研究聚變等離子體不穩定中科學家們發現,可控聚變反應研究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出想像,我們知道太陽的溫度極高,其表面溫度就達到6000攝氏度,這也是太陽可以發生核聚變的一個原因,但是除了高溫外,太陽內部還有巨大的壓力促進核聚變正常發生,而地球上沒辦法達到那麼大的壓力,只能通過提高溫度來彌補,一般需要達到上億度。

可當時人類已知熔點最高的鎢也不過只有3000多度,所以,要想找個能耐如此高溫的裝置簡直就是不可能。為了可以承受住這種溫度,1954年,蘇聯庫爾恰託夫研究所率先發明出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託卡馬克,1968年第三屆等離子體物理和受控核聚變研究國際會議上,阿齊莫維齊宣布在蘇聯的T-3託卡馬克上實現了電子溫度1keV(1100萬攝氏度左右),這一結果,轟動了全球。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上圖為託卡馬克原理

託卡馬克的核心是一個真空室,進行核聚變時要先抽出真空室裡的空氣和雜質,接著給能夠限制、控制等離子體的磁體系統充電,並引入氣態燃料。

當真空室內達到超感的壓力和溫度時,裡面的氣態氫燃料就會發生電分解,並形成等離子體。之後溫度達到1.5-3 億攝氏度時粒子便克服碰撞時的自然電磁排斥力進行融合,釋放大量能量。所以磁約束也是當時乃至目前實現可控核聚變最有希望的途徑。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自此,西方各國都開始紛紛建造自己的託卡馬克裝置,磁約束核聚變也走向了研究正軌,1987年,國際原子能機構邀請了歐共體、日本、美國、加拿大、蘇聯等國創立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別看這都是當時的工業大國,其實直到 13 年後的 2001 年, ITER 工程設計工作才剛剛完成。並且僅僅設計工作,就耗資15億美元!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搞了十幾年的計劃被迫停止了,直到2006年,我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籤訂了 ITER 計劃,才重新「復工」。這也被稱為「七國造太陽」,據說中國參與其中要承包10%的造價,差不多是10億歐元!

2007 年,作為一項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 ITER 在法國啟動,最初計劃在 2016 年完成,可是事情進展的並不順利,這項工程比我們想像的難更多!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上圖為ITER主設備

據有關媒體報導,2020 年 4 月底,施工人員開始安裝 ITER 託卡馬克的首個主要部件。截止2020年4月30日,第一個等離子體完成進度為 69.3%。ITER 團隊表示,計劃在2021年底將主要部件運到現場,並於2025年12月前啟動人造太陽。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東方超環」實現反超

2020年4月初,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科學島」上的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力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曾在2017年7月,「東方超環」就打破記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5000萬度等離子體持續放電101.2秒的高約束運行,實現了從60秒到百秒量級的跨越,如今再次領先世界,《自然》和《科學》曾分別給出這樣的評價:「中國創造了聚變歷史」「在這裡科學價值得到極大體現」。

可控核聚變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那麼美好?

總結

在地球生物漫長的進化史中,對核能的有效利用,將使人類首次永久性地解決能源問題。草履蟲沒做到過,恐龍沒做到過,先秦兩漢唐宋明清同樣也沒做到過,而如今我們21世紀的人類,將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完成這一輝煌目標,我們健在的每一個人,都極有可能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這一史詩般奇蹟的誕生,屆時地球必將面臨著一次大更新。

相關焦點

  • 可控核聚變技術有什麼用?
    其中一種能源就是可控核聚變,我們人類最開始認識到核能的威力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面,那強大的破壞力讓我們明白核能的威力,而原子彈運用的卻是核裂變,這種核裂變會產生大量的核廢料,也就無法作為長久之計。後面科學家們將目標放在了核聚變上。人類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又一突破?未來可能實現太空旅行!
  • 人類的可控核聚變時代-如您所想嗎?
    或許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可控核聚變就如石油開採一樣,永遠還有五十年,因此被認為這是一個騙局,相比之下可控核聚變的容忍度要高一些,因為普通民眾難以接觸到,但隨著ITER和EAST的不斷突破和大家的逐漸了解,似乎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過可控核聚變中描述的美好的未來!
  • 如果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了,電費真的會非常便宜嗎?想多了
    可是對於核能的實際應用,我們目前也只是做到了核裂變,這種核能的應用有很大的弊端,雖然能量比化學能要強很多,但是它的輻射等各種危害也很大。所以核裂變這種核能應用是無法推廣開來大量應用的,而核能真正的高級應用模式是核聚變。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而恆星的內部就是一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不斷將氫元素聚變轉化為氦元素等。
  • MIT最新研究進展-可控核聚變這是真的要來了?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我們都知道可控核聚變很重要,如果能邁過這個坎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步。同時大家也都明白,可控核聚變實現起來很難。就好像譚詠麟永遠25歲一樣,關於可控核聚變有個永遠50年的梗--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你都可以說,可控核聚變還有50年就能實現了。
  • 可控核聚變到底是什麼?
    可控核聚變被我們人類稱為無限的清潔能源,也就是說,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那我們就會擁有無限的能源來使用,從此不用再擔心能源缺少以及環境汙染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能源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和煤,而這些能源是有限的,他它總會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但在地球上,如此的高溫或者高壓都難以實現,當然與超高壓相比似乎高溫還簡單一些,所以現在的可控核聚變都是往這個方向上靠攏!儘管磁約束與慣性在實現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不外乎就是滿足這兩個條件!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可控核聚變遲遲不能實現,各種妖魔鬼怪就都出現了
    核聚變能,是人類最理想的能源,第一它高效,產出的能量非常巨大;第二它清潔環保,氫元素直接通過核聚變變成氦元素,而氦氣還是惰性氣體;第三,核聚變的材料充足,科學家樂觀的估計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幾十年以前,很多科學家就一頭扎進了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之中,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可控核聚變還沒有實現,畢竟太難了,如果那麼容易實現,那麼我們就不會只有一個太陽了,木星、土星等都會成為「太陽」。雖然可控核聚變一直無法實現,但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卻越來越急迫了,這就產生了矛盾。
  • 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首先說核聚變是輕的原子合併成重的原子,並釋放出能量的物理過程,氫彈爆炸和太陽發光都是這個原理。那利用核聚變做一個慢慢釋放能量的發動機使用就成了尖端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事情了,這就是可控核聚變。重點就是可控,目前有兩個難點,第一是溫度,聚變發生要達到一億度高溫,原子彈爆炸能產生一億度。高溫也可以用雷射來解決,雷射加熱是非常迅速的。
  • 可控核聚變是怎麼回事?清潔無汙染,還能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能源
    基於這一點,可控核聚變被視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而第二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則是傳說中的戴森球。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目前人類關於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還處於發展階段,同時人類也未能達到第一宇宙文明的標準。 那麼,到底什麼是可控核聚變呢?為什麼會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作為第一宇宙文明實現的標誌呢?其實,對於核聚變,人們還是有一定了解的。
  •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能否幫助我們人類登上火星?可控核聚變是火星任務返回的關鍵自人類在1961年登上月球,浩浩蕩蕩的阿波羅任務在1972年結束後,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火星也是我們人類下一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外行星,在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的所有行星中,沒有一個星球像火星那樣一直吸引科學家的注意力。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可控核聚變?
    歡迎大家閱讀本期的鵬楊科普,在前兩天的文章中給大家說了一下人造太陽的事情,其中我們說到了可控核聚變的問題,但我們並沒有談到可控核聚變的用途,沒有說到我們人類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精力去實現可控核聚變,若是實現了到底能有什麼作用?本期的內容我們就主要來說說可控核聚變的用途。
  • 如果可控核聚變研究成功了,短期內會有哪些突破性的應用?
    核聚變是一種比核裂變更高效率地獲取能源的方式,不可控的核聚變或者說是用自身引力控制的核聚變我們都見過,那就是頭頂的太陽。而可控的核聚變就是咱們實驗室中正在研究的那個。這些放在世界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說明我們的可控核聚變研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可控核聚變有哪些優勢?核聚變所需的材料在自然界中很豐富,所以不需要擔心原材料的問題,可以說是無限的,因此人們才稱核聚變是無限能源。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得到的回答都是應該還有30~40吧,40年前是這個回答,40年後的今天還是這個回答,雖然是這樣但可控核聚變依然是科學的最前沿全力研發的重要主題,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為什麼說目前的可控核聚變研究並沒有那麼樂觀,為什麼可控核聚變非常的難,一旦成功了又意味著什麼。
  • 如果實現了可控核聚變,人類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個。所謂可控核聚變,也就類似於現在太陽的燃燒方式。太陽內部其實一直在進行核聚變,並向外界散發能量,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也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是一種無限接近永動機的理想能源。作為可控核聚變原料的氘和氚在海洋裡有很多,至少能用幾百億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可控核聚變的輸出能量已經大於輸入,那麼現在可以商業化了嗎?
    我們所熟悉的可控核聚變實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國際熱核聚變裝置ITER支持的磁約束核聚變,另一種是各國自行研究方向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兩種從原理上來看有很大的區別,但都需要輸入大量的能量作為可控核聚變的基礎都是完全一致的!
  • 為何應用可控核聚變還是遙遙無期?
    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上看到專家稱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還需要50年,這裡說的是應用,而不是工程階段,可控核聚變民用階段是個偽命題,至少在真正的可控核聚變研發出來後才能做到真正的預測應用時間。,等離子體學科本身建立時間就不長,許多理論也是借著可控核聚變的需求才發展起來,因此到目前為止,整個等離子體物理方面的基礎理論尚不完整,許多問題還有待探索。
  • 為何應用可控核聚變還是遙遙無期?
    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上看到專家稱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還需要50年,這裡說的是應用,而不是工程階段,可控核聚變民用階段是個偽命題,至少在真正的可控核聚變研發出來後才能做到真正的預測應用時間。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核能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核裂變、核聚變和核衰變,其中能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是裂變能和聚變能。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只要核反應前後有質量上的衰減,就會釋放巨大的能量,核裂變是較重的原子核分裂之後出現質量損失而產生能量,而核聚變則相反,是較為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而產生質量衰減,兩者一分一合,只是反應方式不同。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早在愛因斯坦的年代,人們就從相對論中就知道,物體就算質量小也能放出大能量。可是具體怎麼做才能釋放能量呢?然後我們在量子力學中知道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就可以放出大能量。但是核裂變需要的材料在地球上太少了,而且能量比聚變少,汙染還大,並不是理想中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