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學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網站傳出喜訊,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劉長松課題組吳學邦與麥吉爾大學宋俊合作,在金屬中的氫行為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建立了體心立方金屬中納米孔洞氫俘獲和聚集起泡的定量預測模型。
據悉,這項研究解決了長期以來無法準確描述和預測氫在納米孔洞中的結構與能量的基本問題,建立了氫與納米孔洞相互作用的定量物理模型,為理解氫致金屬材料損傷提供了尋求已久的關鍵認知。而這些金屬材料不僅會被用在未來聚變堆第一壁裝甲中,助力可控核聚變的實現,還會在氫能源汽車以及航空航天等領域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實,在這之前俄媒就曾發布消息稱,中國正持續加大「可控核聚變」工程的發展力度,計劃在未來憑此取代擁有非凡能源地位的石油,打破「石油美元體系」的貨幣格局,重樹起全球新的國際貨幣體系。
儘管中國並沒有做出過相關言論,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們有實力將上述變為現實。要知道當前中國打造出的核聚變機器,是全球唯一一臺運行時間能超過100秒的機器。同時,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被傳會在年內建成,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打造「人造太陽」的關鍵一環。
當前,俄羅斯和歐洲還沒攻克相關設備的研發技術,美國倒是有所行動但相關項目處在擱置狀態。對此很多國外專家藉由擔心人類發展,掀動輿論要中國共享相關技術。那麼,各位覺得中國應不應該大度的拿出自家寶貴技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