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這是很多人一直想鬧明白的問題,我們今天就來細細討論一下,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什麼叫核聚變?恆星核聚變能量怎麼來的?
核聚變就是核融合,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原子核和另一個原子核,在特種條件下能夠擠壓在一起,這樣兩個或更多的原子核就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更大更重的原子核。新的更重的原子核裡面的質子數,比原來的原子核增加了,因此再也不是原來的原子核了,就成為一種新的物質。
在原子核的融合過程中(這裡主要是指氫核聚變),並不是所有的質量都能夠全部轉換成另一個原子核,而是會有約0.7%的質量虧損,這部分質量以光子形式轉化為能量輻射出去,這就是核聚變的巨大能量來源。
恆星都是由星際分子雲(簡稱星雲)收縮而成,星雲的主要成分就是氫和氦,其中氫佔據體積的90%,質量的70%以上。因此所有恆星最開始的核聚變都是氫核聚變,是由4個氫原子聚變成1個氦原子。
4個氫原子的原子量為4.0292,1個氦原子的原子量為4.0015,可以看出核聚變後質量少了0.0276的質量單位,約佔聚變原子量的0.69%。這部分虧損的質量哪裡去了呢?原來是以光子形式轉化為能量,經過複雜的輻射、對流等方式,一路磕磕碰碰的到達恆星表面,最終輻射到了太空,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發光發熱的恆星。
在太陽核心,每秒鐘約有6億噸的氫,轉化為約5.958億噸的氦,則虧損的420萬噸質量就轉化成了能量。這裡要用到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這個方程的表達式為:E=MC^2,其中E為能量,單位J(焦耳);M為質量,單位kg(千克);C為光速,這裡取值約300000000m/s(米/秒)。
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計算,每秒鐘釋放的能量達到3.78*10^26J(焦耳)。這是多大的能量?就是每秒鐘相當爆發9萬億顆廣島級原子彈。我們地球能夠得到這些能量的22億分之一,也就是約1000萬座三峽大壩的持續不斷發電量,每秒鐘約4000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發的能量。
核聚變的條件。
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實際上原子是一個很小的核被1個乃至若干個電子包裹著,這些電子按能級不同,在不同的層次圍繞著原子核,以電子云狀態包裹在原子核外面。因此整個原子就像一個大籃球,籃球外面這層皮就像原子外圍電子云形成的外殼,而原子核就像籃球中心一粒小米。
有了這個堅硬的外殼,中間的小米粒是很難接觸到的。要打破這個外殼,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高溫,一種是高壓,通過這兩種方式把這個外殼剝離,才能夠露出中間的「小米」~原子核。
熱核聚變的主要條件是高溫,高壓則能夠讓核聚變變得更劇烈和長久持續。這個高溫要多少呢?其實要驅離原子外圍電子並不難,只要幾千攝氏度高溫就能做到,我們看到的等離子體就是電子被驅離了原子核,形成帶負電的電子團和帶正電的核子攪和在一起的電漿。
但驅離了電子外殼,原子核裸露出來後,並不會自動產生融合。因為原子核帶正電,我們都知道同性相斥,同樣帶正電的原子核是相互排斥的,要讓它們結合在一起必須克服它們之間的庫侖勢壘。溫度越高,或壓力越大,原子核的動能就越大,這樣這些赤裸的原子核相互碰撞機會就越多,碰撞的力度就越大,穿越庫侖勢壘,形成所謂量子隧穿效應核子就越多。
只有大量的核融合,得到的核聚變能量才有價值。
形成可控核聚變的溫度要多高呢?
其實也不要多高,幾萬度幾十萬度幾百萬度都可以,問題是溫度越高,壓力越高,原子核動量越大,赤裸著的原子核相互碰撞的機會就越多,核融合的速度就越快。只有足夠多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核聚變的能量才能夠達到足夠大,形成維持核聚變的自持燃燒,也就是無須輸入能量就可以持續反應,這樣才能夠將核聚變源源不斷的能量輸出利用。
地球上無法形成太陽那樣的巨大壓力,就只能在溫度上做文章了。這就是在地球上5000萬度也能夠進行氫核聚變,1億度也能夠進行的道理。但問題是溫度較低時,無法形成自持式燃燒,以至於能量入不敷出,反應得到的能量還不如輸入加熱所需的能量多,這種核聚變於人類有何用呢?因此在地球上就需要1億度高溫,才能夠讓氘核聚變(氫的同位素)持續進行,並得到能量輸出造福人類。
核聚變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世界上沒有任何容器能夠耐受1億度高溫,要約束這麼高溫度的等離子體,主要只有三種方式,就是重力約束、慣性約束、磁約束。太陽核聚變是重力約束方式,氫彈爆炸是慣性約束方式,今天就展開說這些了。
現在世界各國採取的可控核聚變實驗主要採用磁約束,這種裝置叫託卡馬克裝置,原理就是用線圈繞成一個真空室,中心產生強大磁場,讓核聚變反應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這個磁場形成的真空室約束下進行,然後通過複雜的裝置,將熱能引到外面,轉化為電能等能源,供人類使用。
人類可控核聚變實驗了幾十年,進展十分緩慢,現在已經實現了能量的正輸出,也就是出大於入,但時間還不能維持多久。中國在這個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最長放電時間達到了1000秒。
太陽的核聚變是靠溫度和壓力的共同作用。
太陽中心核聚變是重力約束形式,是依靠太陽質量形成的強大引力壓力,使核心溫度升到1500萬度,壓力達到3000億個地球海平面大氣壓。在這種溫度和壓力的合力下,讓氫核裸露出來,相互發生劇烈碰撞,形成自持而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當核心的氫燒完後,核聚變就會停止,這樣就沒有了巨大輻射壓來抵禦太陽巨大引力壓,外圍物質就會急速向中心塌縮。在這種巨大壓力擠壓下,太陽核心溫度就會驟然升高到2億攝氏度,這時就達到了激發氦核聚變的溫度和壓力,隨後會一直到把核聚變升級到碳6為止。
氦核聚變以氦閃的形式很快完成,巨大的輻射把太陽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半徑達到現在的200多倍,這個太陽吞噬了水星和金星,邊緣會到達了地球附近,地球或被吞噬或被烤焦,那時如果地球上還有觀測者,就會看到覆蓋著整個天空的巨大太陽了。
這時候,太陽引力再也沒有辦法束縛住外圍的氣體物質,這些氣體物質漸漸消散在太空,成為新的分子雲。而太陽核心會留下一個緻密的碳核,這就是黃矮星的屍骸~白矮星,體積只有約地球大小,但質量至少有半個太陽以上,密度達到1~10噸/cm^3。
恆星核心核聚變激烈程度與質量成正比。
恆星越大,核心溫度越高,壓力越大,核反應就越劇烈,燃燒物質的速度就越快,因此壽命就越短。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壽命約100億年,現在太陽年齡已經約50億歲,再過50億年就會壽終正寢;迄今已知最大質量的恆星叫r136a1,其質量為太陽的200多倍,據科學測算其壽命只有約300萬年,現在已經170萬歲了,再過130萬年,就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硝煙散盡,中心會留下一個約2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比太陽小的紅矮星,質量最小必須有太陽的8%,中心壓力和溫度才能夠達到核聚變要求,但這種核聚變比太陽核心要溫和多了,因為這種恆星中心溫度和壓力要小很多,這樣核心燃料消耗就慢很多,壽命就會很長,達到萬億年以上,甚至會與宇宙共存亡。它最後的結局是燒完核心的氫就熄滅,漸漸冷卻成為黑矮星。
現在宇宙壽命才有138億年,因此還沒有一顆紅矮星熄滅,宇宙中還沒有發現任何黑矮星。宇宙中紅矮星最多,大致佔有整個恆星總量的80%以上,而我們太陽這種質量左右的恆星只有不到10%,大質量恆星很少,不到5%。
恆星質量不同,核聚變實現的層次不一樣。
恆星核聚變是有層次的,從氫核聚變開始,可以一直到26號元素鐵,也就是有26個層級的核聚變。每一個層級的核聚變完成後,星體就會來一隻坍縮,形成中心更大的壓力和更高的溫度,激發下一個層級的核聚變。
恆星能夠實現哪一級核聚變,完全與恆星質量成正比。質量越大,核聚變層次就越高。紅矮星核聚變只能完成氫核聚變,太陽這樣的黃矮星可以到6號元素碳結束,比太陽質量大8倍以上的恆星,最後可到達26號元素鐵結束。
再大的恆星核聚變也只能到鐵結束,這是因為鐵是最穩定的元素,也是最吝嗇的元素,無論核裂變還是核聚變都不會釋放出能量,只會吸收能量,這樣,老年的恆星已經沒有能力來催化鐵的核聚變了。
但大質量恆星核聚變到鐵結束後,劇烈的坍縮會導致熱核失控,形成超新星大爆發,導致的萬億度高溫和極大高壓,會聚合出比鐵更重的元素,讓我們宇宙就有了現在已知的118種元素。
所有的重元素都是通過聚變得來的。
這一點,早就已經通過人工合成元素得到了證實。在現在已知118種元素中有26種人造元素,都是在加速器、強子對撞機等設備裡,通過將某個輕原子核加速到接近光速,轟擊某個重原子核,讓他們融合成更重原子核得來的。
這本質上也是核聚變,也是通過高溫高壓形成的,但這種核聚變只是原子級,極高溫度和極高壓力只是在碰撞的那一瞬間,這種「一瞬」只能用納秒、飛秒計,沒有極為精密的科學儀器是檢測不到的。而且這種核聚變完全是依靠巨大能量輸入得到的,無法形成人類需要的核聚變能量。
這就是恆星核聚變與地球核聚變溫度要求不一樣的原因,謝謝閱讀,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