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惑:可控核聚變上一億度的高溫是怎麼回事?是多大的突破?

2020-08-13 軍武資料庫

最近常常聽到一個消息,說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巨大的突破。成功的在XXXX萬度的溫度下運行了XXX秒。

核聚變一般的情況下會在兩種情況下產生:

首先第一個情況就是恆星的燃燒了,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下,恆星上的較輕的原子會克服掉原子核之間的斥力而相互結合到一起形成更重的原子。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原子彈爆炸的時候,原子彈核心所產生的高熱和高壓是可以比擬恆星上的環境的。一旦爆炸點的結構滿足可以點燃聚變燃料的條件,這時一顆原子彈在添加了聚變材料後也就成了我們熟知的氫彈。


但是遺憾的無論是恆星上的核聚變還是氫彈的爆炸都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核聚變。這些不可控的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也就難以收集和利用了。目前人類能做到的最高利用率的不可控核聚變的利用方式很簡單——這就是光伏電池。

和太陽巨大軌道球面相比較,我們能利用到的太陽不可控核聚變的比例也是很可憐微乎其微的億億分之一的級別。

如果想更大比例的利用太陽的能量,最好的方式也就是使用戴森球了。

戴森球假想圖

簡單的說,就是用太陽能電池做一個殼將太陽包裹起來。這時候太陽所發出的大部分能量都可以被收集。如果能做到這一步,我們也就進入了第二級文明——能夠直接利用整個恆星能源的級別。這件事離我們還是十分遙遠的,至少是幾千年內都難以完成的壯舉。


如果小一點點的呢?例如用太陽能電池板將氫彈包裹起來,這樣是不是可以完全的收集氫彈爆炸所釋放出來的能源呢?理論上是可以的


我們可以將一組太陽能電池板製作成弧面,放置在太空中。然後發射一枚氫彈到這個戶型太陽能電池板的焦點上引爆。這時由於宇宙空間內是真空狀態,氫彈的爆炸能量將以光和熱為主要的輸出手段輸出。這時太陽能電池板上會形成強大的電流脈衝,將這個脈衝以微波或者雷射的形式傳回地球而進行利用。只不過這套系統需要不斷的用火箭發射氫彈到太空中,成本過高,並且太陽能電池板改一改方向直接指向太陽所能獲得的能量其實是要比氫彈爆炸更高的。

目前沒有人做這個項目只是因為能量傳輸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但這樣的項目可以放心,最終會出現的。


如果在地面上呢?用更小更小當量的氫彈爆炸是不是就能達到目的呢?而且還可以使用普通的電纜或者水介質來收集和傳輸核聚變的能量呢?

這就是咱們今天要說可控核聚變裝置了。

國家點火裝置核心

一般的來說,短脈衝可控核聚變裝置就是在內部引爆一枚極其微小的氫彈。

國家點火裝置氘氚燃料球

這枚氫彈爆炸的能量被裝置所吸收。就可以轉化出我們可以利用的能源。不要小看上面的這枚小氘氚燃料球,在引爆後可以產生大約相當於50公斤TNT的爆炸當量。但這個項目目前還是困難重重,原因則在於在短時間內連續的將氘氚燃料球放置在點火裝置的核心,這就導致了美國的國家點火裝置成了一個「準備半個月閃耀2毫秒」的裝置,不是特別具有實用價值。

而另外的一個路子則是長脈衝可控核聚變,我們搞的就是這種裝置。


利用磁約束氘和氚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螺旋形磁場內部進行運轉。當內部的溫度達到聚變溫度的時候等離子體內的原子核就會產生聚變,從而釋放出能量。

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個粒子加速器的變體,按理論上來說只要能適時的注入氘、氚、氦等輕原子,排出聚變後產生的重原子核這個裝置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

但同樣,現實相當骨感。由於內部等離子體的溫度高達幾千萬攝氏度甚至上億攝氏度,並且等離子體在裝置內高速運動,這就導致了裝置極其不穩定很難讓裡面的聚變反應持續不斷的進行。

於是溫度/時間的指標也就成了目前長脈衝可控核聚變裝置的重要攻堅特性。

例如我們的東方超環,在5000萬度的溫度下可以持續工作101.2秒,在一億度的溫度下可以工作9.76秒……這些指標就已經代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水平。也就是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的「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巨大的突破」的源頭了。


問題來了:可控核聚變裝置上這麼高溫是怎麼回事?會不會對讓殼體熔化從而產生事故?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溫度和熱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溫度是指分子、原子的運動激烈程度,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簡單的計算為溫度每上升1K(kelvin)等於粒子的能量提高了0.00008622電子伏特(eV )。

大氣分層

在距離地面90-1000公裡的大氣層被稱之為熱層(Thermosphere)。熱層的大氣溫度是1200-2000度之間。而恰恰我們的所發射的大量人造衛星和空間站其實都是在熱層中運行的。並沒有因為這麼高的溫度而被熔化掉。

原因則在於這層空氣溫度雖然高,但是這層空氣已經是接近於真空了,每立方米的空氣裡面只有不到一個原子存在。因此即便是這個原子具有很高的能量(溫度),整體的空間內的熱量也是幾乎為0的狀態。所以太空飛行器在這一層要做的依舊不是隔熱防止熔化,而是保溫防止凍結。


和熱層的道理一樣,可控核聚變裝置的腔體內部也是近乎近似於真空的狀態。


由於是近似於真空的狀態,雖然溫度很高但是熱量也就並不大。咱們的東方超環以5000萬度運行100秒所儲存的能量也只有300千焦

300千焦的能量有多大?相當於6.5克汽油完全燃燒。

所以我們造了一臺上千噸的設備(這東西真的有上千噸重),費勁吧啦的跑了100秒,其實只釋放出來6.5克普通汽油的熱量。

換句話說5000萬度的這個等級上,這臺裝置如果日夜不停的跑,需要487年的時間才可以產生1噸汽油的能量。

日本有臺類似的裝置叫做JT-60,每次長脈衝儲能是800千焦。由於運行時間短。按照日本的機器的功率來計算也得327年的時間才能產生1噸汽油的能量。

所以在這種裝置上各個國家所以說的重大突破其實還都是0.0000001的突破,還真的稱不上是0到1的突破。

這件事不是說如何看待「中國的」可控核聚變的「重大」突破的問題。而是需要正視可控核聚變這項技術的真正難度的問題。按照現在的技術來說就是突破了10000秒的運行時間,也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量級。除了科研價值之外根本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這東西按照現在的技術水平上來說是無法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能源問題的。

但雖然這樣說,搞這個東西還是有意義的。其意義在於萬一我說是萬一哪天有0到1的突破呢?

相關焦點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原子彈的威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與原子彈所採用的核裂變技術相比,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更加巨大,所有採用核聚變技術製造的氫彈,其威力更是要遠勝於原子彈。現而今人類還在試圖將核聚變技術可控化,並且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視為第一宇宙文明的標誌,以人類現有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如果可控核聚變真的實現,那麼人類也就具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原子彈的威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與原子彈所採用的核裂變技術相比,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更加巨大,所有採用核聚變技術製造的氫彈,其威力更是要遠勝於原子彈。現而今人類還在試圖將核聚變技術可控化,並且將可控核聚變的實現視為第一宇宙文明的標誌,以人類現有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如果可控核聚變真的實現,那麼人類也就具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
  • 2億度高溫運行,用之不竭的能量,可控核聚變也許還需要50年?
    如果有一天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也許電費真的可以不要錢,當核聚變可以小型化,用在宇宙飛船上,那我們就可以非常低成本地前往月球甚至火星遊玩,在別的星球上建立家園。這一天何時到來呢?先來說可控核聚變,1932被提出,1950年開始研究,也就說核聚變的歷史和晶片的電晶體一樣,但是晶片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核聚變仍舊沒有摸到門檻。
  • 率先獲得國際認證:中國不斷突破可控核聚變技術
    科學家的浪漫,真是令人憂傷的故事……▲漢斯·貝特在一般的條件下,核聚變是不會發生的。但在太陽中心,1500萬度的高溫和2000億個大氣壓的高壓下,氫就可以聚變成氦了。這樣的反應已經進行了46億年,向外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落到地球上,就滋養了地球豐富的生態圈和整個人類。大自然的安排多麼不可思議!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就在近幾天,在合肥製造「人造太陽」裝置的EAST傳來重磅消息,該設備首次完成等離子中心的一億度運行,而去年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等離子體方電,一直在進步。蘇三。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
  • 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裂變,為啥還要艱難開發可控核聚變,有意義嗎?
    那麼1千克物質等量有多大呢?根據質能方程計算可得:E=1kgx(300000000)^2=9x10^16J1千克物質如果全部轉換成能量,可得9億億焦耳的能量,相當於250億度電,或者約2151萬噸TNT黃色炸藥,也就是21枚百萬噸級核彈爆炸威力。
  • 袁嵐峰:在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但在太陽中心,1500萬度的高溫和2000億個大氣壓的高壓下,氫就可以聚變成氦了。這樣的反應已經進行了46億年,向外發出了巨大的能量。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落到地球上,就滋養了地球豐富的生態圈和整個人類。大自然的安排多麼不可思議! 再過50億年,太陽將變成紅巨星,氦開始聚變生成碳。到那時,太陽的體積會劇增,把地球吞噬掉(是的,不從地球移民出去,人類的命運就是被太陽吞噬)。
  • 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運行10秒,離可控核聚變又進了一步
    近日據央視報導,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的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要知道,太陽表面溫度才5500度,中心溫度也在2000萬攝氏度。這個溫度被稱為小太陽當之無愧。實際上,太陽就是核聚變能量體,為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輸送能量。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核聚變反應需要上億度高溫?怎麼測量?溫度到底是什麼?
    核聚變反應的發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極高的溫度。有多高呢? 目前聚變界常規的「小目標」都是:一億度!因此,啟動氫彈裡面的核聚變反應,首先需要一顆原子彈做「引信」,而對於磁約束核聚變裝置,為了實現這一億度的高溫,則需要龐大的加熱系統提供能量輸入。
  • MIT最新研究進展-可控核聚變這是真的要來了?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我們都知道可控核聚變很重要,如果能邁過這個坎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步。同時大家也都明白,可控核聚變實現起來很難。就好像譚詠麟永遠25歲一樣,關於可控核聚變有個永遠50年的梗--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你都可以說,可控核聚變還有50年就能實現了。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意味著什麼?
    誰在哪個能源領域取得突破,誰就佔領了科技制高點,軍事制高點和航天制高點。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例,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那麼什麼是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呢?所謂核能是指核裂變能的簡稱。它包括重核裂變與輕核聚變。
  • 可控核聚變的原理
    首先說核聚變是輕的原子合併成重的原子,並釋放出能量的物理過程,氫彈爆炸和太陽發光都是這個原理。那利用核聚變做一個慢慢釋放能量的發動機使用就成了尖端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事情了,這就是可控核聚變。重點就是可控,目前有兩個難點,第一是溫度,聚變發生要達到一億度高溫,原子彈爆炸能產生一億度。高溫也可以用雷射來解決,雷射加熱是非常迅速的。
  • 可控核聚變是怎麼回事?清潔無汙染,還能為人類源源不斷提供能源
    既然無法直接從太陽上獲取能源,那麼我們就只能先退而求其次,自己造一個小太陽,這個小太陽就是可控核聚變了。人類通過掌握核裂變技術而發明了原子彈,在將核裂變技術可控化以後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見的核電站,在不考慮核洩漏風險的前提下,核電是一種非常高效且清潔的能源。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核能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核裂變、核聚變和核衰變,其中能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是裂變能和聚變能。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只要核反應前後有質量上的衰減,就會釋放巨大的能量,核裂變是較重的原子核分裂之後出現質量損失而產生能量,而核聚變則相反,是較為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而產生質量衰減,兩者一分一合,只是反應方式不同。
  • MIT實現可控核聚變新突破 無限能源不遠了?
    而等離子體的高壓是實現可控核聚變關鍵因素之一。此舉標誌著受控核聚變距離成為一種實際可用的能源來源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由於具有清潔無汙染、原料幾乎取之不盡(可以直接使用海水)、安全性高等優點,核聚變被視為一種近乎用之不竭的理想能源
  • 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是什麼突破
    近日,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他們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取得了這一成果。並稱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核聚變——氫或者氦這種極小的原子在合併成大原子,方式是損失質量,釋放能量。目前是利用核裂變來發電,利用核聚變來製造氫彈,但兩者一比較,核聚變的表現明顯是高於核裂變的。就是核聚變反應最低也需要幾百萬度的高溫,氫彈裡面都會有一顆小型原子彈,依靠原子彈爆炸時的高溫才能帶動氫彈的核聚變反應,目前我國已經可以不用原子彈也能達到上億度的高溫,在解決了高溫條件後,那麼第2個問題來了。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關鍵是我們的這個技術的突破速度啊,真的是太快了,記得兩年前啊,咱們才剛剛實現能維持幾百秒的1億度點火實驗,轉眼之間就實現了放電,搞得整個西方科技界真的是有點懵,感覺中國人啊不講武德把發展經濟的速度啊,用在了科學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