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其實是非常緩和的,太陽整體釋放能量的效率甚至比人體還低很多倍,之所以太陽內部1500萬度就能持續釋放大量能量,主要原因在於太陽質量太大。
氫彈爆炸的中心溫度高達2億度以上,人類製造的託卡馬克裝置約束的等離子體電子,已經能持續一定時間保持在1億度以上,約束的等離子溫度能在5000萬度以上,太陽中心溫度大約是1500萬度。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太陽1500萬度就能持續進行核聚變反應,為何我們製造上億度的溫度,還是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
愛丁頓
最早提出恆星能量來源於核聚變的是英國科學家愛丁頓,他在1919年測量日全食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1920年提出恆星發熱的機理,但他的恆星理論當時受到了學術界的反駁。
因為按照經典物理學的模型計算,在太陽這樣的天體當中要讓氫元素發生穩定的核聚變,需要上百億度的高溫,這遠遠超過了當時估計的太陽核心溫度。直到1928年,科學家喬治·伽莫夫提出量子隧穿效應,才真正詮釋了愛丁頓理論的機制。
量子隧穿效應
恆星內部的高溫讓原子和核外電子完全分離,成為裸露原子核和電子混合的等離子態,由於強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非常短,而原子核又帶正電,會因為庫侖力相互排斥,所以兩個原子核要發生融合是非常難的。
按照經典的思維,我們可以給物質加熱,從而增大原子核的平均動能,當單個原子核的動能超過一定值後,就可能克服庫侖力發生融合,但是這個辦法需要的溫度非常高,經典物理學計算需要上百億度才能實現穩定的核聚變。
但是有了量子隧穿效應就能大大降低核聚變的最低溫度,在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具有不確定性,甚至能穿過在經典物理學中無法穿過的勢壘,即便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對於大質量的恆星來說,已經足以引發穩定的核聚變反應。
後來科學家還發現了恆星的p-p鏈反應,然後量子物理學家掐手計算,對於恆星來說,只需要大約1000萬度就能實現穩定的核聚變反應,於是太陽的能量來源之謎得到解決,愛丁頓的理論是正確的。
恆星發熱效率
在微觀世界中,即便太陽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度,壓力高達上千億個大氣壓,實際上在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是非常緩和的,而且只在核心區域內進行,能量釋放效率很低,我們可以用人體來對比:
(1)太陽質量2*10^30kg;
(2)太陽每秒釋放能量3.8*10^26J;
(3)一個65千克的成年人,在20℃的環境中,每秒向環境中釋放熱量大約是150J;
那麼人體1千克物質每秒向環境釋放能量為:
150/65=2.3J
太陽1千克物質每秒向太空中釋放能量為:
3.8*10^26/2*10^30=0.00019J
也就是說,單位質量的人體向環境中釋放熱量,居然是恆星的1.2萬倍,這絕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其中的原因也不難解釋,無論是恆星還是人體,向外散熱的是表面積,對於一個三維物體來說,體積和尺寸的三次方成正比,表面積和尺寸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體積的增加速度比表面積快。
對於球形的恆星來說,雖然內部核聚變的速度非常緩慢,但恆星的質量實在太大了,散熱表面積的增加速度慢於質量的增加,所以恆星的溫度會變得很高。
就像一頭大象在冷水中可以戲耍很久也沒事,但是一隻老鼠落入冷水當中會很快因為失溫而死亡,因為老鼠的體積表面積比太低,導致身體熱量的利用率也跟著低。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