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發熱效率比人體還低,核心溫度1500萬度就能維持穩定核聚變!

2020-12-03 艾伯史密斯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其實是非常緩和的,太陽整體釋放能量的效率甚至比人體還低很多倍,之所以太陽內部1500萬度就能持續釋放大量能量,主要原因在於太陽質量太大。

氫彈爆炸的中心溫度高達2億度以上,人類製造的託卡馬克裝置約束的等離子體電子,已經能持續一定時間保持在1億度以上,約束的等離子溫度能在5000萬度以上,太陽中心溫度大約是1500萬度。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太陽1500萬度就能持續進行核聚變反應,為何我們製造上億度的溫度,還是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

愛丁頓

最早提出恆星能量來源於核聚變的是英國科學家愛丁頓,他在1919年測量日全食驗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1920年提出恆星發熱的機理,但他的恆星理論當時受到了學術界的反駁。

因為按照經典物理學的模型計算,在太陽這樣的天體當中要讓氫元素發生穩定的核聚變,需要上百億度的高溫,這遠遠超過了當時估計的太陽核心溫度。直到1928年,科學家喬治·伽莫夫提出量子隧穿效應,才真正詮釋了愛丁頓理論的機制。

量子隧穿效應

恆星內部的高溫讓原子和核外電子完全分離,成為裸露原子核和電子混合的等離子態,由於強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非常短,而原子核又帶正電,會因為庫侖力相互排斥,所以兩個原子核要發生融合是非常難的。

按照經典的思維,我們可以給物質加熱,從而增大原子核的平均動能,當單個原子核的動能超過一定值後,就可能克服庫侖力發生融合,但是這個辦法需要的溫度非常高,經典物理學計算需要上百億度才能實現穩定的核聚變。

但是有了量子隧穿效應就能大大降低核聚變的最低溫度,在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具有不確定性,甚至能穿過在經典物理學中無法穿過的勢壘,即便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對於大質量的恆星來說,已經足以引發穩定的核聚變反應。

後來科學家還發現了恆星的p-p鏈反應,然後量子物理學家掐手計算,對於恆星來說,只需要大約1000萬度就能實現穩定的核聚變反應,於是太陽的能量來源之謎得到解決,愛丁頓的理論是正確的。

恆星發熱效率

在微觀世界中,即便太陽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度,壓力高達上千億個大氣壓,實際上在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是非常緩和的,而且只在核心區域內進行,能量釋放效率很低,我們可以用人體來對比:

(1)太陽質量2*10^30kg;

(2)太陽每秒釋放能量3.8*10^26J;

(3)一個65千克的成年人,在20℃的環境中,每秒向環境中釋放熱量大約是150J;

那麼人體1千克物質每秒向環境釋放能量為:

150/65=2.3J

太陽1千克物質每秒向太空中釋放能量為:

3.8*10^26/2*10^30=0.00019J

也就是說,單位質量的人體向環境中釋放熱量,居然是恆星的1.2萬倍,這絕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其中的原因也不難解釋,無論是恆星還是人體,向外散熱的是表面積,對於一個三維物體來說,體積和尺寸的三次方成正比,表面積和尺寸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體積的增加速度比表面積快。

對於球形的恆星來說,雖然內部核聚變的速度非常緩慢,但恆星的質量實在太大了,散熱表面積的增加速度慢於質量的增加,所以恆星的溫度會變得很高。

就像一頭大象在冷水中可以戲耍很久也沒事,但是一隻老鼠落入冷水當中會很快因為失溫而死亡,因為老鼠的體積表面積比太低,導致身體熱量的利用率也跟著低。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核聚變至少要一億度,太陽核心只有1500萬度,為什麼還能核聚變?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有一個疑問,教科書上寫著太陽中心溫度也就1500萬度,而ITER第一次開機運行的溫度也遠超1500萬度,為什麼太陽能行而ITER不行?太陽除了有1500萬度的高溫外還有什麼?太陽是一個直徑接近140萬千米的等離子火球,儘管早期天文學家並不清楚太陽的發光原理是什麼,但也知道太陽中心的溫度會在引力坍縮的作用下變得極高,到底有多高呢?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
  • 太陽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為什麼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從「人造太陽」的模擬原理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下實現的可控核聚變,其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創造非常高的溫度,推動核聚變的正常穩定和高效運行,從我國「人造太陽」的研究進展來看,我們目前已經實現了裝置內部在1億攝氏度高溫環境下等離子體的穩定運行,將下來還將要突破3億攝氏度的反應溫度,我國的研究進展已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
  • 太陽就是一個超級「氫彈」,為何沒有像氫彈那樣瞬間爆炸?
    我們通常所說的太陽發光發熱來自核心的核聚變,其實太陽的核聚變與人類製造的氫彈本質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太陽的核聚變並不像人類製造的氫彈那樣猛烈,而是非常溫和的。事實上太陽核聚變釋放能量的效率甚至比人體輻射熱量的效率還要低,只不過太陽質量和體積非常巨大,所以才能向太空中釋放超乎想像的能量。
  • 太陽核心溫度1500萬度,達不到一般核聚變的溫度,為什麼還能反應
    關於太陽內部核聚變的介紹,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基本是圍繞著「太陽內部溫度極高、壓力極大」這兩點進行說明,實際上這並不充分,或者說應當提及的一個量子效應(量子隧道效應)在很多時候都沒有說明,不過小編在很久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進行介紹過,下面咱們就簡單說說。
  • 一個理論的提出,推翻太陽核聚變說,或許太陽存在高等文明
    而且據推測,地核的溫度就在6000度左右,如果6000度就能產生核聚變,那地球早就爆炸了。,雖然太陽表面溫度比較低,但是核心溫度可以很高,甚至達到1500萬度。當然了,這個說法僅僅是一種猜測,誰也不知道太陽中心到底是多少溫度。而且如果地球是一個實體的星球,核心這個溫度也早就爆炸了。如果太陽是氣體星球。其次,關於太陽核聚變說的另一個令人費解的疑點就是,通過檢測,科學家發現太陽日冕(太陽大氣層)的溫度是100萬度。這就有點奇怪了,按理說如果是核心進行核聚變,那就應該越往外溫度越低,但是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氫彈是一種核武器,主要的原理是氫的同位素進行核聚變從而所釋放的能量。我們也知道太陽的核心主要是由氫元素所構成的,太陽就是通過內部不斷進行核聚變來發熱的。那麼為什麼人類發明的氫彈一點就炸了,但是太陽的核聚變卻能夠如此穩定地進行幾十億年呢?
  • 日將核聚變燃料加熱至1800萬度 超過太陽中心溫度
    據日本《產經新聞》5月6日報導,日本光產業創成大學院、大阪大學、京都大學等11所研究團隊通過雷射照射的方法發現:太陽中心約超過1800萬度的溫度能夠加熱核聚變燃料。這一結果於5日發表在美國物理學雜誌的電子版上。  核聚變是太陽內部發生的反應,是產生光和熱的巨大能量源頭。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創下1500萬攝氏度紀錄 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
    一座英國核聚變反應堆近日成功創下了1500萬攝氏度的紀錄,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標誌著人類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又近了一大步。通過核聚變,一茶勺的液氫燃料可產生與28噸煤相當的能量,且不會生成任何放射性核廢料。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太陽的能量和人類所製造的氫彈都是基於核聚變,但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如果以製造氫彈的標準來衡量太陽,太陽根本無法發生聚變反應,原因就在於它的溫度不夠。為了弄懂太陽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氫彈的原理。氫彈雖然叫做氫彈,但通常使用的原材料並不是氫,而是氚和氘,此二者是氫的同位素。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太陽的能量和人類所製造的氫彈都是基於核聚變,但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如果以製造氫彈的標準來衡量太陽,太陽根本無法發生聚變反應,原因就在於它的溫度不夠。為了弄懂太陽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氫彈的原理。
  • 太陽那麼高強度的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不會失控?
    據科學家們測算,太陽每秒鐘釋放的能量可以達到3.8*10^26焦耳,相當於900億個當量在百萬噸級核彈爆炸所釋放的能量,也大致相當於1.3億億噸標準煤燃燒時產生的能量,我們地球能夠接收到的太陽發出的能量,佔比僅僅達到22億分之一,就是這麼一點看似不起眼的比例,為地球維持相對穩定的溫度和生命體的誕生以及生物的發展演化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 太陽核聚變功率密度只有人體十分之一,怎麼可能發生核反應?
    氫彈的聚變反應是一次性的,氫彈爆炸的時候,其內部的核裂變裝置(原子彈)爆炸,將輕核裝料壓縮在高溫高壓的空間,瞬間發生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而太陽核聚變發生的條件則是由自身引力提供的,物質聚集的巨大引力傳遞至太陽核心,形成高溫高壓的環境,當壓強和溫度超過聚變反應的臨界值時,就會點燃恆星的聚變反應。
  • 同樣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能夠燃燒數百億年,而氫彈一下就炸了?
    太陽能夠持續百億年的核聚變反應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引力」來維持的,而太陽最終會熄滅也是因為「自身的引力不足」導致的。那就是咋回事呢?太陽的核聚變反應這件事要從太陽的形成說起。而太陽的質量達到了地球質量的33萬倍,這個引力也就要遠遠大於地球的引力。因此,太陽對於內核的擠壓是極其巨大的,這也使得太陽內核的溫度急劇上升,可以達到1500萬度左右。不過,照理說1500萬度的溫度是不足以引發氫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
  • 1億度維持了10秒!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核聚變被視為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而要引發核聚變,需要上億度的超高溫度,但要利用它,則需要長期穩定運行。
  • 持續138億年的核聚變,地老天荒!解密恆星長壽的核心原因
    恆星的年齡通常在10億到100億年之間,通常越大的燒得越快,反之則越慢,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具體取決於恆星核心內等離子體的密度。根據資料,我們的太陽中的氫全部燒完大約需要100億年的時間,是相當穩定的一顆,目前已經燒了46億年,它還可以再燒50億年,這種穩定核反應的持續時間遠超人類。
  • 太陽中心功率密度只有人體十分之一,為什麼還能發生核聚變反應?
    氫彈的聚變反應是一次性的,氫彈爆炸的時候,其內部的核裂變裝置(原子彈)爆炸,將輕核裝料壓縮在高溫高壓的空間,瞬間發生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太陽核聚變發生的條件則是由自身引力提供的,物質聚集的巨大引力傳遞至太陽核心,形成高溫高壓的環境,當壓強和溫度超過聚變反應的臨界值時,就會點燃恆星的聚變反應。
  • 為什麼原子彈的爆心溫度比太陽中心溫度還高?
    在氫彈爆炸中,核裂變壓縮一個內部彈丸,然後在失控的能量釋放反應中進行核聚變。在短時間內,那裡的溫度可能會超過太陽中心的溫度。太陽核心的溫度通常是1500萬攝氏度左右。一些由前蘇聯和美國進行的中型熱核試驗引爆被記錄在(即使非常短暫)2億甚至3億攝氏度。我們精巧的3級氫彈爆炸比太陽聚變爐還要熱。
  • 太陽表面溫度有多高?我們無需接觸太陽就能知道!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表面溫度大約5500℃,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度,核心壓力3000億個大氣壓,在我們宇宙中,太陽是一顆再普通不過的恆星。有人可能有疑問,我們人類的探測器從未直接接觸過太陽表面,那麼我們又是如何得知太陽溫度的呢?
  • 太陽表面溫度26℃?特別適合人類居住!
    其實,在科學界,這個核聚變是目前對於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的主流推測,還沒有得到十足的證據證實。科學家通過分析太陽發出的光,發現氫原子和氦原子的光譜消失了,沒有傳到地球上來,進而推測其氫元素和氦元素被太陽本身保留了下來;而這兩種元素是核聚變極其需要的反應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