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核心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為什麼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2020-11-30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近年來,「人造太陽」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非常關心的熱點話題,其原理就是利用人工的手段,通過特殊的反應裝置,來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達到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的目的,從而可以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更加豐富和更加清潔的能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能源危機問題。

從「人造太陽」的模擬原理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在人工創造的環境下實現的可控核聚變,其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創造非常高的溫度,推動核聚變的正常穩定和高效運行,從我國「人造太陽」的研究進展來看,我們目前已經實現了裝置內部在1億攝氏度高溫環境下等離子體的穩定運行,將下來還將要突破3億攝氏度的反應溫度,我國的研究進展已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在這裡,有的朋友不禁要問了,太陽內部的溫度只有1500萬攝氏度,為何就能激發核聚變反應呢?

很多朋友估計對氫彈爆炸印象深刻,瞬間就會向外界釋放巨量的能量,隨著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對周圍區域的殺傷力無比巨大。其實氫彈爆炸的過程主要包括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包含著原子彈爆炸的過程,即利用鈾235等重元素核裂變產生巨大能量。後一階段則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能量,使氫彈中的氫同位素氘和氚在高達1億攝氏度的環境下,發生核聚變反應,生成氦4原子核,同時釋放更大的能量。作為核聚變反應條件最低的氫,在現有人工控制下至少得需要1億攝氏度的高溫,這一點與「人造太陽」原理基本相似。從最簡單的角度來考慮,之所以需要1億攝氏度的高溫,主要原因在於我們在人工控制下,雖然模擬的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但是無論是參與反應的原材料數量還是壓力方面,都遠遠達不到太陽內部的水平,要填平這些差距,就必須通過提升溫度來解決了。

眾所周知,我們太陽系的絕對老大-太陽,其誕生歷程與其它恆星一樣,都是來源於上一任大質量恆星通過超新星爆發所釋放的巨量星雲物質,在長期引力擾動的作用下,這些星雲物質逐漸在某個核心區域上聚集,使得這個核心區域的質量越來越大,從而吸引更多的星雲物質向內部發生坍縮。在此過程中,原有星雲物質所具有的引力勢能一部分就會轉化為核心區域的熱能,另一方面在星際物質坍縮過程中,大量氣體分子和塵埃相互碰撞和摩擦,也逐漸提升了核心區域的溫度。在以上兩種因素的作用下,逐漸形成了太陽的原始「胚胎」,隨著吸聚物質的越來越多,「太陽胚胎」的溫度和壓力逐漸提升,待達到可以激發核聚變的臨界條件時,其溫度可以達到1000萬攝氏度,壓力可以達到200萬個標準大氣壓。

從常規的物理學角度來看,在1000萬攝氏度、200萬個大氣壓之下並不能真正達到氫核聚變的條件。因為太陽內部的高溫和高壓,雖然可以使自由原子以非常高的速度進行碰撞,但是這個高速度還不能達到突破兩個原子的庫侖勢壘的地步。但是不要忘了,此時太陽內部的組成物質,並不是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看到的固、液、氣這3種基本相態的任何一種,在太陽內部的高溫高壓環境下,所有原子都被電離,形成由自由原子和自由電子所組成的等離子狀態。這些自由粒子在太陽內部會通過量子微觀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量子隧穿效應,來推動氫核聚變的產生。

量子隧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在微觀量子領域,通過質子的不確定性運動,有一定的機率突破原子核之間庫侖力的排斥作用,從而進入到其它原子核的內部,與另外的質子聚合形成新的原子核,從而激發核聚變反應。但是,這種自由原子發生量子隧穿的比例,在太陽內部仍然是非常低的,幸好太陽在誕生過程中所吸聚的原材料非常多,可以保證在很低的量子隧穿比例下,能夠有效維持核聚變的穩定運行。

也就是說由4個氫原子核最終通過質子-質子鏈式反應,聚變形成一個氦4原子核,同時釋放出一定的伽馬光子、中微子以及部分能量。在這一點上,太陽內部的核聚變過程,要比氫彈爆炸以及「人造太陽」複雜一些,因為直接是從4個氫原子作為起點,而不是像氫彈爆炸以及「人造太陽」那樣是以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為起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太陽內部的高溫和高壓環境,為量子隧穿效應的發生提供了基礎條件,在較低的發生比例之下通過數量取勝,從而形成了這種比較「溫和」的核聚變過程,繼而有效確保了太陽可以源源不斷地向外界釋放著光和熱的終極目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陽內部的高溫,並不是核聚變形成的,而是由物質坍縮所引發的,並且由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所維持著。而微觀世界中量子隧穿效應的發生比率,將會隨著恆星核心區域溫度和壓力的提升而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越是質量大的恆星,其內核發生核聚變反應的程度越劇烈、恆星壽命也越短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英國核聚變反應堆創下1500萬攝氏度紀錄 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
    一座英國核聚變反應堆近日成功創下了1500萬攝氏度的紀錄,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標誌著人類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又近了一大步。圖為反應堆中的高能氣體,即等離子體託塔馬克能源公司計劃於本年末前使堆內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相當於太陽核心溫度的7倍。而該公司的最近一次測試使其離這一終極目標又近了一步。達到1億攝氏度後,反應堆便可激發核聚變,通過原子核的融合釋放大量能量。
  • 太陽核心溫度1500萬度,達不到一般核聚變的溫度,為什麼還能反應
    關於太陽內部核聚變的介紹,我們在很多時候都基本是圍繞著「太陽內部溫度極高、壓力極大」這兩點進行說明,實際上這並不充分,或者說應當提及的一個量子效應(量子隧道效應)在很多時候都沒有說明,不過小編在很久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進行介紹過,下面咱們就簡單說說。
  • 核聚變至少要一億度,太陽核心只有1500萬度,為什麼還能核聚變?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有一個疑問,教科書上寫著太陽中心溫度也就1500萬度,而ITER第一次開機運行的溫度也遠超1500萬度,為什麼太陽能行而ITER不行?太陽除了有1500萬度的高溫外還有什麼?太陽是一個直徑接近140萬千米的等離子火球,儘管早期天文學家並不清楚太陽的發光原理是什麼,但也知道太陽中心的溫度會在引力坍縮的作用下變得極高,到底有多高呢?
  • 太陽是什麼物質組成的?為什麼會自發產生核聚變反應呢?
    構成太陽的物質並不特殊,佔太陽總質量大約98.2%是氫元素和氦元素(其中以氫元素為主,佔71%左右),而剩下的不到2%的質量,是由氧、碳、鐵、氖、氮、矽、鎂等等元素組成。並且太陽上的物質形態幾乎都是以等離子態出現,這是一種區別於常見的固液氣三態之外的另一態,在宇宙中廣泛存在。而太陽的能量來源,題目中已經提到,是核聚變,那麼這個核聚變又是為何而起呢?為什麼地球、火星、木星等等八星行星不會自發啟動核聚變呢?
  • 最強核聚變反應堆創新紀錄:1500萬攝氏度
    據英國BBC報導稱,該國由託塔馬克能源公司打造的一座核聚變反應堆,近日成功創下了1500萬攝氏度的紀錄,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此次1500萬攝氏度的裡程碑是在一臺名為ST40的原型裝置中實現的,其利用一種名為「合併壓縮」的技術,達到了1500萬攝氏度的驚人高溫。核聚變就是指氫原子在高溫高壓下融合成氦原子的過程。
  • 太陽的核聚變鏈式反應
    除了氫(太陽的燃料),我們身體中的其他原子都是在超新星以及恆星核心之中融合而成的。不過,這個核聚變過程還是很複雜的,並且也很難,即使是在恆星的核心之中。例如,看似簡單的氫核聚變成氦,這是我們太陽的主要能量來源。通過簡單的計算可以得到,太陽核心的溫度約為300萬開爾文(開爾文K為熱力學單位,與攝氏度的轉換關係為:開氏度 = 攝氏度+273.15)。
  • 同樣都是核聚變反應,為什麼氫彈瞬間爆炸,太陽卻能維持100億年
    但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的時間要漫長的多。太陽的核聚變的反應不但已經持續了46億年的時間,而且未來還會穩定的維持大約60億年。為什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能夠穩定維持100億年而不是瞬間爆炸完了呢?太陽的質量非常的大。太陽質量足足有地球的33萬倍。科學家研究發現太陽的核聚變反應只發生在太陽的內部。從太陽中心到四分之一個太陽半徑的區域是太陽的核聚變反應區。這裡的溫度可高達1500萬攝氏度,氣壓相當於3000億個地球大氣壓。在核反應區,每秒鐘就有6億噸的氫通過核聚變反應變為5.96億噸的氦,同時釋放出相當於400萬噸氫的能量。
  • 表面5500攝氏度,核心1500萬攝氏度,太陽為何這麼燙?
    這還不能叫做核聚變,因為當時中子還沒有被發現,微觀領域的強弱相互作用也沒建立,但愛丁頓的大體說法並沒有錯,因為核聚變的核心就是質子的聚合,這樣才有元素的轉變。接著剛才的質子聚合說,因為有了量子隧穿效應的幫助,理論上太陽內部發生核聚變的溫度條件會得到很大降低,然而事情還遠沒有結束,因為核聚變可不光是質子的事情,還有中子啊(這個中子,1932年才被實驗發現),還有能量如何釋放的問題。
  • 太陽發熱效率比人體還低,核心溫度1500萬度就能維持穩定核聚變!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其實是非常緩和的,太陽整體釋放能量的效率甚至比人體還低很多倍,之所以太陽內部1500萬度就能持續釋放大量能量,主要原因在於太陽質量太大。氫彈爆炸的中心溫度高達2億度以上,人類製造的託卡馬克裝置約束的等離子體電子,已經能持續一定時間保持在1億度以上,約束的等離子溫度能在5000萬度以上,太陽中心溫度大約是1500萬度。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太陽1500萬度就能持續進行核聚變反應,為何我們製造上億度的溫度,還是無法實現可控核聚變?
  • 既然太陽會發生核聚變反應,為什麼它不會瞬間爆炸?
    由於太陽自身巨大的重力擠壓,使其核心的壓力和溫度變得極高,形成了可以發生核聚變反應的環境。氫原子核(即質子)通過質子-質子鏈反應以及碳氮氧循環(主要是前者)結合成氦原子核(氦-4),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為什麼所有的氫原子核不會瞬間聚變呢?或者說太陽為什麼不會一下子爆炸? 一切都從核心開始。
  • 太陽中心功率密度只有人體十分之一,為什麼還能發生核聚變反應?
    而太陽核聚變發生的條件則是由自身引力提供的,物質聚集的巨大引力傳遞至太陽核心,形成高溫高壓的環境,當壓強和溫度超過聚變反應的臨界值時,就會點燃恆星的聚變反應。太陽核聚變反應的壓力和溫度遠小於氫彈引爆時核裂變產生的壓力和溫度,其反應的速率也比氫彈要低得多,從而讓太陽的核聚變變得可控。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太陽的能量和人類所製造的氫彈都是基於核聚變,但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如果以製造氫彈的標準來衡量太陽,太陽根本無法發生聚變反應,原因就在於它的溫度不夠。為了弄懂太陽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氫彈的原理。氫彈雖然叫做氫彈,但通常使用的原材料並不是氫,而是氚和氘,此二者是氫的同位素。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太陽的能量和人類所製造的氫彈都是基於核聚變,但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如果以製造氫彈的標準來衡量太陽,太陽根本無法發生聚變反應,原因就在於它的溫度不夠。為了弄懂太陽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氫彈的原理。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
  • 太陽和氫彈都是核聚變,為什麼太陽不會像氫彈一樣爆炸?
    我們知道太陽和氫彈都是核聚變的原理,那麼為什麼氫彈會直接爆炸,而太陽卻不會像氫彈一樣爆炸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核聚變的原理。所謂的核聚變,指的是讓多個原子核互相碰撞,並使這些原子核產生聚合作用的過程,它們在生成更重的原子核的同時,會由於質量虧損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太陽和氫彈一樣是核聚變反應,它怎麼能夠維持46億年而不瞬間爆炸
    我們發現太陽內部也在進行著和氫彈一樣的核聚變反應。氫彈爆炸那幾乎是瞬間的事情。但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的時間要漫長的多。太陽的核聚變的反應不但已經持續了46億年的時間,而且未來還會穩定的維持大約60億年。為什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能夠穩定維持幾十億年而不是瞬間爆炸完了呢?
  • 為什麼氫彈一點就炸,太陽的核聚變卻如此穩定?
    氫彈是一種核武器,主要的原理是氫的同位素進行核聚變從而所釋放的能量。我們也知道太陽的核心主要是由氫元素所構成的,太陽就是通過內部不斷進行核聚變來發熱的。那麼為什麼人類發明的氫彈一點就炸了,但是太陽的核聚變卻能夠如此穩定地進行幾十億年呢?
  • 翁志遠:太陽核聚變理論存在很多嚴重的錯誤
    如果地球的原始溫度為1500萬攝氏度,即使內部沒有核聚變產生能量,地球表面溫度由1500萬℃降低到6000℃或者零度,也需約數億年的時間。太陽光球表面溫度6000℃,進光球內一點溫度就有可能達到10萬℃、20萬℃、50萬℃甚至300萬℃、800萬℃、1000萬℃;核心區域溫度1500萬℃,體積約20735個地球。
  • 為什麼原子彈的爆心溫度比太陽中心溫度還高?
    在氫彈爆炸中,核裂變壓縮一個內部彈丸,然後在失控的能量釋放反應中進行核聚變。在短時間內,那裡的溫度可能會超過太陽中心的溫度。太陽核心的溫度通常是1500萬攝氏度左右。一些由前蘇聯和美國進行的中型熱核試驗引爆被記錄在(即使非常短暫)2億甚至3億攝氏度。我們精巧的3級氫彈爆炸比太陽聚變爐還要熱。
  • 【小百科】丨Day 113:太陽的溫度為什麼這麼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的溫度隨之逐漸升高。按照當前的觀測數據,太陽的溫度每10億年升高6%。再過大約11億年之後,由於太陽的溫度變得過高,地球將會不再適宜生命的生存。那麼,太陽的溫度為什麼會逐漸升高呢?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本質上,太陽的能量來自於核心區域的熱核聚變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