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可控核聚變項目提上日程:要實現商業化發電

2021-01-15 人民資訊

印度可控核聚變項目提上日程:要在2035年實現用核聚變商業化發電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12月30日報導,來自矽谷的美籍印度裔企業家阿卡什·辛格(Akash Singh)準備在2021年初涉足可控核聚變,並在印度投資建立一個核聚變實驗室,旨在2035年實現使用核聚變技術進行商業化發電,該項目目前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支持。

印媒稱,可控核聚變是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投入的項目,英國政府要求民間組織在明年3月前為其提供土地,以在2040年之前建議核聚變實驗室。印媒呼籲,印度核政策應對效仿其太空政策,即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來管理私人航天公司,以鼓勵性政策和友好的監督環境引導私人企業從事太空探索,而印度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發領域也應當採取類似的策略。

報導稱,與西方國家相比,印度過去在網際網路和太空領域的投資太少,尤其是新技術的研發經費,僅佔這些領域全部經費的1/15、甚至是1/20。印度核聚變科學家Prabhat Ranjan表示,目前是印度在核聚變領域擴大私人投資的重要時刻。在2016年,印度總理莫迪發布了「2035年技術遠景」提到了發展核聚變技術,稱核聚變不僅可提供在清潔且幾乎永久的能源,而且在醫學和太空探索領域也有重要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印度可控核聚變項目提上日程:要在2035年實現用核聚變商業化發電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印度「防務新聞」網站12月30日報導,來自矽谷的美籍印度裔企業家阿卡什·辛格(Akash Singh)準備在2021年初涉足可控核聚變,並在印度投資建立一個核聚變實驗室,旨在2035年實現使用核聚變技術進行商業化發電,該項目目前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支持。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MIT最新研究進展-可控核聚變這是真的要來了?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我們都知道可控核聚變很重要,如果能邁過這個坎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步。同時大家也都明白,可控核聚變實現起來很難。就好像譚詠麟永遠25歲一樣,關於可控核聚變有個永遠50年的梗--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你都可以說,可控核聚變還有50年就能實現了。
  • 英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可控核聚變的輸出能量已經大於輸入,那麼現在可以商業化了嗎?
    我們所熟悉的可控核聚變實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國際熱核聚變裝置ITER支持的磁約束核聚變,另一種是各國自行研究方向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兩種從原理上來看有很大的區別,但都需要輸入大量的能量作為可控核聚變的基礎都是完全一致的!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英國公司稱實現可控核聚變僅需數年
    在英國核聚變發電創業企業、託卡馬克能源公司(Tokamak Energy)CEO David Kingham看來,人類實現「終極能源」——核聚變發電的曙光就在眼前。這家2009年成立、位於英國牛津的核聚變明星企業近日宣布,其最新的ST40聚變反應堆已實現首次啟動,並正式生成第一批等離子體。今年秋季,ST40可以產生溫度達1500萬度的等離子體——這相當於太陽中心溫度。
  • 如果實現了可控核聚變,人類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可控核聚變技術,就是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個。所謂可控核聚變,也就類似於現在太陽的燃燒方式。太陽內部其實一直在進行核聚變,並向外界散發能量,人類研究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也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人造太陽」,是一種無限接近永動機的理想能源。作為可控核聚變原料的氘和氚在海洋裡有很多,至少能用幾百億年,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 可控核聚變時代即將來臨,人類文明迎來新機遇
    ,中國於2006年加入其中,除此之外還有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也是參與方,能夠吸引這麼多國家參與的項目當然是一個關乎人類未來能源的重大計劃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建成之後將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核聚變形成「氦」過程中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來發電。很多人可能會問了,不就是一個發電站嗎?值得這麼多國家幾十年如一日都想去實現?對此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偉大到足夠影響人類命運的超級項目。因為核聚變反應堆需要的氘和氚元素也比較容易獲得,反應進行時也不會產生任何放射性物質,對於人類來講核聚變也是清潔能源之一。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答案,你看完這篇文章,也許心中就有數了。今天我們就通俗的來聊一聊「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 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運行10秒,離可控核聚變又進了一步
    目前人類研究的核聚變技術和太陽的核聚變一樣,所以東方超環也被稱為人造太陽。人類已經掌握了不可控核聚變技術,而發展可以控制溫度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就能夠將核聚變技術作為人類的一個新能源,徹底解決人類的面臨的能源枯竭問題。
  • 人類歷史上最大核聚變項目邁出第一步
    英國《衛報》稱,這標誌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這一過程完成後,第一個超熱等離子體預計將在2025年底產生。不過,這一項目仍存在一些技術挑戰。   最大的核聚變工程   據報導,多個項目參與國代表參與了當日的安裝啟動儀式。
  • 科學最前沿的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能實現
    為什麼目前還沒有用核聚變來發電呢?氫彈雖然厲害,但因為核聚變反應非常劇烈,所以目前只能夠用來做一些試驗,沒法用來發電,如果想通過核聚變來發電就得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1個問題——溫度。,用產生能量和消耗能量的比值來衡量託卡馬克裝置的效率,這個比值在行業內被稱為Q值,Q值必須要大於1才有意義,當然Q值大於1還遠遠不夠,因為核聚變產生的熱量大部分都利用不了,估計只有1/5能被利用,也就是說Q值必須要大於5,如果再考慮到熱能轉換成電能,電能再轉化成磁場有損失的情況下,國際上公認的能量收支平衡點Q值必須要做到10以上,而要使核聚變發電具有商業競爭力,也就是成本要和傳統的發電方式持平,那麼
  • 中國可控核聚變力壓美國,溫度達到太陽十倍,聚變發電還遠嗎?
    ITER的建造也有了些眉目,這些進展是否意味著多少人心心念念的核聚變發電,就快要實現了呢?別急,咱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高大上的可控核聚變,看看它是不是還需要「再等50年」?50年魔咒:可控核聚變為何難產?從可控核聚變的理念提出開始,科學家就「保守」地估計實現它大概需要50年。如今60多年過去了,世界已經變了模樣,可控聚變依然還是「再等50年」,為什麼這麼難產?
  • 為何應用可控核聚變還是遙遙無期?
    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上看到專家稱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還需要50年,這裡說的是應用,而不是工程階段,可控核聚變民用階段是個偽命題,至少在真正的可控核聚變研發出來後才能做到真正的預測應用時間。其次是可控核聚變從真正開始研究到現在也才60年的時間,在這60年的時間裡,先驅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如何「約束」住高達幾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因為要想發生核聚變反應,至少達到這麼高的溫度。可是當今最耐熱的材料不到1萬度也會熔化氣化,在利用磁場和慣性來完好約束等離子體的道路上,我們已經整整花費了60年。
  • 為何應用可控核聚變還是遙遙無期?
    我們常常可以從新聞上看到專家稱可控核聚變實現應用還需要50年,這裡說的是應用,而不是工程階段,可控核聚變民用階段是個偽命題,至少在真正的可控核聚變研發出來後才能做到真正的預測應用時間。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就在近幾天,在合肥製造「人造太陽」裝置的EAST傳來重磅消息,該設備首次完成等離子中心的一億度運行,而去年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等離子體方電,一直在進步。蘇三。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
  • 不必再等50年,2030年第一座可控核聚變商業堆將有望交付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可控核聚變的嘗試一直進展緩慢,甚至一度被業內人士笑稱:可控核聚變離實用永遠只有50年。但隨著科學家的努力,可控核聚變研究在過去數十年內取得了可喜的進展。2019年,中國環流器二號成功交付和法國南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完成地面土建工程的新聞屢見報端。這次,也許可控核聚變真的要來了。
  • 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面對不可避免的能源轉型,核聚變技術的開發被提上了日程,我們如果能夠證明其可行性,就可以向核聚變發電產業邁進。問題是,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採訪對象:Jérôme Paméla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法國總監問:為什麼要設立ITER計劃?
  • 為什麼要做人工太陽?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為什麼要掌握可控核聚變為了解決煤炭石油資源的壓力,同時提高能量的轉化率,人類對能源的渴望愈發強烈。當科學家發現太陽擁有幾乎無窮無盡的能量的時候,他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地球上製造出一個微型人造太陽,一勞永逸的解決能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