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最大核聚變項目邁出第一步

2020-11-22 南寧晚報
    ITER7月28日在法國南部城鎮聖保羅-萊迪朗斯舉行安裝啟動儀式,包括中國在內的合作方的國旗迎風飛揚

  據外媒7月29日報導,世界上最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7月28日在法國南部城鎮聖保羅-萊迪朗斯舉行安裝啟動儀式,開始了為期5年的組裝階段。英國《衛報》稱,這標誌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這一過程完成後,第一個超熱等離子體預計將在2025年底產生。不過,這一項目仍存在一些技術挑戰。   

最大的核聚變工程

  據報導,多個項目參與國代表參與了當日的安裝啟動儀式。ITER是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等國的合作項目,耗資約2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40億元),由成員分攤建設成本,作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東道國」,歐洲承擔了45%的建造費用,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家各承擔9%。

  ITER項目將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核聚變過程,展示核聚變能量可以用於商業。《衛報》報導稱,該核聚變裝置包含數百萬個零件,或重達2.3萬噸,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核聚變工程。該裝置還具有近3000公噸重的超導磁體,由超導電纜連接。

  此次啟動的是「託卡馬克」(tokamak)裝置的安裝工程。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託卡馬克有「人造太陽」之稱,這是一種利用磁約束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其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通電時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受控核聚變的目的。

  ITER組織總幹事貝爾納·比戈說,核聚變能量和可再生能源一道,將使交通、建築和工業等能夠依靠電力運行。  

 大膽構思由來已久

  據報導,ITER項目將是第一個實現「燃燒」或自加熱等離子體的項目,預計將產生10倍於投入的熱量,遠遠超過以往的嘗試。在運行過程中,它還將使用大量電能為磁體和科學儀器提供動力,《衛報》稱,該項目的目的是為大規模核聚變進行概念驗證,而不是為了未來的商業用途。

  而這一「種太陽」的構思由來已久。據卡達半島電視臺報導,1985年,美國總統裡根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在一次峰會上首次提出了探索該技術的聯合項目,目的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將受控熱核聚變技術用於和平目的」。而多年以後,這一項目才真正開始。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說法,這一組裝過程完成後,該設施將能夠開始產生聚變能量所需的超熱等離子體,第一個超熱等離子體預計將在2025年底產生。

  法國總統馬克龍當日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此舉將促使各國圍繞共同利益團結起來。馬克龍說:「歷史上最偉大的進步總是來自大膽的賭注,來自充滿困難的旅程。」「ITER具有發現精神和雄心壯志,以及一種理念:多虧科學,明天可能確實會比昨天更好。」  

 外界寄予較高期待

  與核裂變原理不同,核聚變通過兩種輕元素結合成一種重元素,其中釋放出大量能量,且放射性很低。實現受控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的淨能量,讓外界十分期待,尤其是在氣候危機令人焦慮的當下,核聚變反應產生大量清潔能源,被外界寄予較高期待。

  那麼,這能否成為未來可以廣泛利用的一種能量?

  有支持者說,核聚變反應值得投入資金和努力,其有望帶來清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有助於應對氣候危機。支持者們也相信,ITER項目能夠克服技術障礙。

  但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對相關領域進行研究,將核聚變反應商業化仍存不小的困難。而ITER項目也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託卡馬克主要部件的尺寸和重量問題、製造商眾多、建設時間緊迫等。

  目前,ITER被廣泛認為是最先進和最實用的核聚變反應項目,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公司正對這一領域進行積極探索。英國原子能管理局執行長伊恩·查普曼稱,「這個項目正處於非常令人興奮的階段。」「我們轉向使用核聚變是為了改變世界——在為子孫後代提供清潔能源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我們希望在五年內看到第一個等離子體,不過,其他一些部件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組裝……儘管如此,它仍在商業規模展示核聚變的道路上樹立了裡程碑。」

  綜合新華社、中新、中廣報導  

 ■科普
  什麼是熱核聚變?

  核聚變是太陽和恆星的能量來源。在這些星體核心的巨大熱量和重力下,氫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20世紀的聚變科學確定了實驗室環境中最有效的核聚變反應是兩個氫同位素氘和氚之間的反應。在實驗室中實現聚變必須滿足3個條件:極高的溫度、足夠的等離子體粒子密度以及足夠的限制時間。在託卡馬克裝置內部,在極高的熱量和壓力的影響下,氣態氫燃料變成了等離子體,該環境為氫原子發生核聚變並產生能量創造了條件。   

 為何寄望核聚變?

  該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核聚變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ITER不會發電,但是它將解決關鍵的科學和技術問題,被視為「當今專注於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核聚變機器和明天的核聚變電廠之間的實驗步驟」。  

  什麼是託卡馬克?

  託卡馬克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通電時其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受控核聚變的目的。

  術語「託卡馬克」來自俄語首字母縮寫,指的是「帶有電磁線圈的環形真空室」。託卡馬克由蘇聯研究機構在20世紀60年代末首次開發出來,如今已在世界範圍內被採用,成為最有前景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ITER計劃的託卡馬克裝置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其體積是目前運行的最大託卡馬克裝置的兩倍,其等離子體反應室容積也是其10倍。  

 未來將如何發展?

  近幾年,高溫超導的產業化發展迅速。不僅美、日、德有多家企業,國內,上海超導和蘇州新材料研究所都已研製成功千米級二代高溫超導帶狀導線並實現了商業化銷售。但目前價格還比較貴。高溫超導線圈的成本比低溫超導線圈高了一個數量級。但因為高溫超導有廣泛的應用領域,如直流輸電、超導磁懸浮列車、超導電機、超導發電機、超導變壓器、超導故障電流限制器、超導電纜,以及高磁場核磁共振成像NMR/磁共振成像MRI等,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考慮到目前高溫超導線圈的技術水平和成本,比較適合建造小型的託卡馬克、仿星器或磁鏡等穩態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瞄準穩態運行目標,並及時啟動高溫超導聚變堆設計的國家計劃。未來10年,隨著高溫超導產業化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用高溫超導線圈建造聚變堆將變得現實。

相關焦點

  •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
    可控核聚變能用在火箭上嗎?能否幫助我們人類登上火星?可控核聚變是火星任務返回的關鍵自人類在1961年登上月球,浩浩蕩蕩的阿波羅任務在1972年結束後,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火星,火星也是我們人類下一個最有可能登陸的地外行星,在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的所有行星中,沒有一個星球像火星那樣一直吸引科學家的注意力。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這個瘋狂的項目被稱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幾個月以來,各種的組件從世界各地的生產基地運抵這裡。科學家們將竭盡全力完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拼圖」。
  • 科學家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ITER),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磁約束等離子體物理實驗設施,是目前正在建設的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託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科學家們將竭盡全力完成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拼圖」。核聚變核聚變是輕原子核融合成為更重的原子核,這種方式為太陽和其他恆星提供動力,使得太陽能夠燃燒上百億年。
  • 全球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組裝 中國參與核心部件製造
    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法國南部舉行安裝啟動儀式,開始了為期5年的組裝工程,這標誌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我國也承擔了該項目多個方面的重要工作。
  • 德測試「仿星器」核聚變反應堆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2月3日報導】題:德國正在接近核聚變這一獲得無限清潔能源的長期夢想    德國科學家今天將向已成為能源「聖杯」的核聚變邁出第一步,核聚變有提供無限清潔能源的潛力。要利用這種能源,存在一系列挑戰,研究人員需製作一種能將原子加熱至1億攝氏度以上的裝置。
  • 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運行
    可控核聚變一直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選擇。1公斤核聚變原料產生的電能等同於1.1萬噸煤產生的電能,而核聚變反應所需的氚和氘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核聚變反應堆比目前核電站的核裂變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更少,放射性也會在短期內消失。因此,可控核聚變也一直是人類研究的重點。近日,科學家在這一研究上又邁出重要一步。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英國準備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英國計劃建造的名為「球形託卡馬克能源生產」(Spherical Tokamak for Energy Production,STEP)聚變反應堆,由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負責監督,Culham核聚變能源中心負責設計。
  • 英國啟動建造世界首座核聚變發電站的選址工作
    12月2日,英國開始向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核聚變發電站邁出第一步,英國政府正邀請全國各地的社區開始競標該聚變發電站的選址申請。提名截止日期為2021年3月,英國政府計劃在2022年年前選定場址。英國希望該項目2030年左右開始建設,最快2040年投入運營。
  • 科學家們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在獲得官方批准14年後,科學家們於周二開始在法國南部組裝一臺巨型機器,該機器旨在證明核聚變這一為太陽提供動力的過程可以成為地球上安全和可行的能源。這項被稱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具有突破性的跨國實驗,近幾個月來,已經有一些部件從世界各地的生產基地運抵了聖保羅-萊斯-迪倫斯小鎮。現在,它們將被費力地組合在一起,以完成被ITER描述為「世界上最大的謎題」。
  • 科學家們開始組裝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
    在獲得官方批准14年後,科學家們於周二開始在法國南部組裝一臺巨型機器,該機器旨在證明核聚變這一為太陽提供動力的過程可以成為地球上安全和可行的能源。這項被稱為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具有突破性的跨國實驗,近幾個月來,已經有一些部件從世界各地的生產基地運抵了聖保羅-萊斯-迪倫斯小鎮。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終於開建
    不幸的是,實用的核聚變技術仍然只是夢想和遙不可及的幻象。經過35年的艱苦準備和無數次拖延,科學家們終於通過在聖保羅萊迪朗斯(Saint-Paul-les-Durance)啟動了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大規模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TER)的為期五年的組裝階段。
  • 核聚變本世紀將迎來「巨變」?( 1 / 6 )
    中國網新聞2月7日訊 2016年12月12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熱核聚變核心部件,率先通過了國際權威機構認證,為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立了一大功,並成為新華社權威媒體評選的2016年度十大能源新聞之一。同時,我國可控核聚變試驗也製造出了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一分多鐘,創了世界紀錄。
  •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開始組裝
    人類目前科技的本質就是「燒開水」,而可控核聚變將徹底改變這一狀況。2006年開始,國際熱核實驗堆(簡稱ITER)即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一直在進行中,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能源項目之一。ITER並非是為消費者和工業應用發電,而是旨在證明聚變設備可以產生這種規模的能量。
  • 世界各國核聚變成就,中國處於什麼階段,未來我們會用上核聚變嗎
    在16年首次獲得了輸入能量小於輸出能量的成績後,證明了核聚變從不計成本的實驗向實用化邁出了最為重要的一步。顧名思義,模仿恆星內部的環境製造核聚變的產生條件。它的設計規避了託氏很多的技術難點。W7-X讓世人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仿星器上。兩種裝置,誰能最後勝出,德國今天取得的成就讓70年代的觀點在今天看起來不是很確定了。法國 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ITER)計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項目,目前在法國建造。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
  • 世界最大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工作:「人造太陽」拯救能源危機
    在這裡,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下稱 ITER)正式開始組裝工作。數百萬個零件從世界各地運到法國,僅組裝時間長達 4.5 年,最終變成直徑約 30 米,高度約 10 層樓的大型反應堆。如果 ITER 成功運行,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核技術的一大突破。
  • 可控核聚變邁出一大步
    2013年9月27日,美國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奧馬爾·哈利肯(Omar Hurricane)教授與其科研團隊在慣性約束核聚變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核聚變釋放的能量第一次大於燃料吸收的能量,即實現了燃料增益。這是實現慣性約束核聚變關鍵性的一步。該實驗成果2月12日在《自然》期刊發表。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自1985年首次提出ITER的想法以來,成千上萬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為ITER的設計做出了貢獻。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自1985年首次提出ITER的想法以來,成千上萬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為ITER的設計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