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2020-07-30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由中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共同實施。自1985年首次提出ITER的想法以來,成千上萬的工程師和科學家為ITER的設計做出了貢獻。

該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核聚變技術商業化的可行性,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ITER不會發電,但是它將解決關鍵的科學和技術問題,被視為「當今專注於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核聚變機器和明天的核聚變電廠之間的實驗步驟」。

問:什麼是託卡馬克裝置?

答: 託卡馬克裝置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裝置。它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真空,外面圍繞著線圈。通電時其內部會產生巨大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很高溫度,以達到受控核聚變的目的。

術語「託卡馬克」來自俄語首字母縮寫,指的是「帶有電磁線圈的環形真空室」。託卡馬克由蘇聯研究機構在20世紀60年代末首次開發出來,如今已在世界範圍內被採用,成為最有前景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ITER計劃的託卡馬克裝置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其體積是目前運行的最大託卡馬克裝置的兩倍,其等離子體反應室容積也是其10倍。

問:什麼是核聚變?

答:核聚變是太陽和恆星的能量來源。在這些星體核心的巨大熱量和重力下,氫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並在此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

20世紀的聚變科學確定了實驗室環境中最有效的核聚變反應是兩個氫同位素氘和氚之間的反應。在實驗室中實現聚變必須滿足3個條件:極高的溫度、足夠的等離子體粒子密度以及足夠的限制時間。在託卡馬克裝置內部,在極高的熱量和壓力的影響下,氣態氫燃料變成了等離子體,該環境為氫原子發生核聚變並產生能量創造了條件。

問: ITER的下一個裡程碑是什麼?

答: 根據ITER計劃此前發表的公報,通過對項目進展的評估,託卡馬克裝置有望在2025年首次開機,這也是ITER數十年運行計劃的第一步。氘氚聚變實驗預計於2035年開始。

問:中國發揮了哪些作用?

答:中國自2006年開始參與ITER計劃。作為七方成員之一,中國承擔了ITER裝置近10%的採購包。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是中方任務的主要承擔單位,自2009年以來主持了超導導體、校正場線圈、磁體饋線系統等製造任務,目前大部分採購包部件已實現全國產化。

2019年9月,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合體團隊正式與ITER組織籤訂託卡馬克主機TAC-1安裝標段工程合同。作為該標段的第一個重要工程節點,ITER的杜瓦底座(託卡馬克裝置壓力容器的底座)吊裝工作於今年5月28日完成。(完)

相關焦點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科普: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原標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國氦冷固態增殖劑實驗包層項目正式啟動。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ITER中方測試包層模塊項目正式邁入初步工程設計階段。   驗證氚增殖包層技術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三大工程目標之一。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熱核聚變就其實就是模仿太陽內部源源不斷發生核聚變而產生能量的方式,人工完成熱核的長期穩定的聚變,最終形成「取之不盡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最大的超導磁體順利抵運法國
    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總幹事Bernard BIGOT主持舉辦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的抵達歡迎儀式。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 國際核聚變實驗堆來了 中國承建總裝核心工程
    自從人類正式建設核電站以來,核電技術的基礎都是核裂變,還有一種更有前途的核電技術——核聚變,它跟核裂變的關係就像是原子彈、氫彈那樣,後者威力要大得多,只不過氫彈是不可控的核聚變,人類追求的是可控核聚變,解決這個問題意味著人類真正進入無限能源的時代了。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核心部件「合肥造」 「PF6線圈」運抵法國ITER現場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6月29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法國當地時間6月26日上午11時,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現場ITER計劃極向場6號超導線圈(PF6線圈)抵達歡迎儀式上,由該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PF6線圈正式交付至法國ITER現場。
  • 我國率先突破國際核聚變研究核心技術 「人造太陽」核心部件首獲...
    為此,包括中國在內的7方三十多國開啟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合作工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製造的國際熱核聚變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權威機構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項目的重大貢獻。
  • 專家稱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處國際先進水平
    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已邁入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世界上的核電站利用核裂變來發電,核裂變在產生巨大能量的同時也產生強大的輻射,廢料很難處理。此外,作核材料的鈾、釷蘊藏量非常有限。磁約束核聚變能源研究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研究方向。2006年11月,歐盟、美國、中國等7方終於籤署協議,決定在法國小城卡達拉舍合作建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目前ITER計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的建造大約耗時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
  • 可控核聚變技術全球領先,中國的驕傲,西瓜視頻帶你看看
    人造太陽是一種熱核聚變實驗堆,因為和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相似,所以被稱作人造太陽。 太陽發熱、發光,並不是著火了,而是因為太陽內部發生著一種能產生巨大能量、熱量的核聚變反應: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兩個氫元素相互擠壓,聚變成一個氦元素並釋放釋放出幾億度的高溫。了解了太陽散能的原理,核反應堆如何顯示實現呢?目前我國人造太陽的發展又如何呢?
  • 可控核聚變距離我們還有多久?西瓜視頻為你揭秘
    這個新方式被稱為「人造太陽」,但並不是說就真的去製造一個放在天上的太陽,而是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原理,造一個熱核聚變實驗堆我們眼中的太陽之所以會發熱發光,並不是太陽著火了,而是它正在發生著可以釋放能量和熱量的核聚變反應。
  • 在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 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2016年11月初,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EAST(先進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10月24日,中國科研人員在升級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12月10日,《新聞聯播》播發了我國研製的核聚變堆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認證的消息,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的重大貢獻。
  • 我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是通過建造反應堆級核聚變裝置,驗證和平利用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 是未來實現聚變能商業的關鍵一步。9月20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研製的ITER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即將運往法國ITER現場。據介紹,這座重量相當于波音747飛機的PF6線圈,是決定ITER裝置運行成敗的最重要線圈之一。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正式開啟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上午,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總部舉行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的啟動儀式。儀式上,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個合作方的代表都發來視頻聲明,對這一重大工程的開啟表示祝賀,並強調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對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意義。 託卡馬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
  • 我國承擔的超導磁體通過驗收,將率先安裝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近日,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線圈測試現場傳來喜訊,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ITER極向場6號磁體PF6一次性通過所有驗收測試項目,驗收工作圓滿完成,即將作為磁體系統中首個線圈,安裝至ITER主機中。PF6線圈是等離子體所通過國際競標承接的歐盟採購包製造任務。
  • 走近「顛覆性技術」:核聚變是終極能源嗎
    為推進可控核聚變研究,各國聯合推動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  近日在科技部舉辦的中國加入ITER計劃十周年紀念活動上,科學家就「核聚變是能源的美好未來嗎」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不過,核聚變反應原理看上去雖然非常清晰,但要實現受控熱核聚變反應卻非常困難。  羅德隆說,實現受控熱核聚變反應至少要滿足兩個苛刻條件。第一,極高的溫度。氘核與氚核間發生聚變反應時,溫度須達到5000萬攝氏度以上。這種在極高溫度下才能發生的聚變核反應也稱熱核反應。在如此高溫下,物質已全部電離,形成高溫等離子體。第二,充分的約束。
  • 英擬建世界首座核聚變電廠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報導,英國政府近日宣布,將投資兩億英鎊(2.48億美元)建造全球首個商用核聚變發電廠,希望到2040年實現核聚變能源生產的商業化。            核聚變反應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質量虧損,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太陽內部進行的就是氫氦聚變過程。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不汙染環境、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一直被描述為能源領域的「聖杯」。但目前,還沒有反應堆能實現反應中產生的能量超過點燃反應所需要的能量,目前正在法國南部進行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旨在於2035年實現這一目標。
  • 中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新華社合肥9月20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簡稱「PF6線圈」)20日在合肥竣工交付,並將於本月底海運至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全球最大的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
  • 核聚變技術獲巨大突破,領先全球5年
    這項壯舉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獲得了巨大突破。這也意味著,在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等諸多技術上,中國已經走進了世界前列。這也為國產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鋪平了道路。其實"人造太陽"相似於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原理,它其實不是一個新的太陽,而是一個聚變裝置或聚變堆。全宇宙的能源都有賴於核聚變,想一想核聚變製作的氫彈,就知道它作為能源使用的話,產生的能量是何其巨大。通過核聚變反應,"人造太陽"可以持續並穩定地輸出能量,將能有效解決人類能源面臨的未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