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2020-07-30 歐洲觀察室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全球合作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站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熱核聚變就其實就是模仿太陽內部源源不斷發生核聚變而產生能量的方式,人工完成熱核的長期穩定的聚變,最終形成「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發電動力裝置,被稱為是「人造小太陽」,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與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規清潔能源不同,核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度,環境零汙染,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是人類未來能源的主導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認識到的可以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國際熱核聚變計劃的工程設計於2001年由法國和歐盟完成。2006年由法國牽頭,與歐盟、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的七方35國一道籤署了共同集資聯合實施的協定。總投資額為150億歐元,法國和歐洲方面承擔45%,其他國家各承擔9%。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在國際熱核聚變項目上,中國的作用和貢獻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自2008年以來,中國陸續承擔了14個採購和製造任務,其中包括實驗堆的關鍵核心部件。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2017年,中國合肥科學島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在全球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這一裡程碑式的重要突破,表明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繼續引領國際前沿,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再比如本周的這次實驗堆主體吊裝工程,就正是由法國和中國的中核集團和中科院聯手共同實施完成的。熱核聚變實驗堆重達1250噸的底座平穩落位,也再次打破了中國和法國的吊裝重量記錄。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而這次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正式開工啟動,具有這麼兩大意義:

首先是人類即將迎來零汙染低消耗的「用之不竭」的最新型能源時代,這對於保護地球資源和生態平衡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用。

國際熱核「小太陽「中國功不可沒

再就是顯示出「科學無邊界」,全球各國「集思廣益」「共克時艱」的「人類共同體」的精神與境界,也是對當今世界單邊霸權主義的一個最響亮最有力的回答。

相關焦點

  • 國際熱核聚變稱為「人造小太陽」,中國在此項目上功不可沒
    全球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 國際「人造太陽」總裝工程啟動 中國鎢業功不可沒
    7月28日,國際「人造太陽」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總裝工程在聖保羅正式啟動,這意味著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進展。據中鎢在線了解,中國鎢業為這項事業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ITER計劃組織總幹事比戈表示,中國將以其快速的工程反應和科研進步,成為各合作方中兌現國際承諾的典範。
  • 三、「地內小太陽」的產能釋熱機制位於哪裡?地心內地核中。
    從地下2900公裡以下到5155公裡的外地核——是高溫作用形成的流體物質。 從地下5155公裡以下到中心637公裡深處的內地核——是高溫高壓下的固體。 資料連結——《地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 與太陽表面溫度相當》) 作者:wanghui 來源:中國日報網2013-04-28
  • 人造小太陽之磁約束核聚變 | 中國工程院院刊
    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我國正式參加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的建設和研究,同時正在自主設計、研發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
  • 世界最大核聚變反應堆進入組裝,堪稱「小太陽」比核裂變電站先進
    據雅虎新聞網7月29日消息,位於法國南部卡達拉舍的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縮寫:ITER)目前已經進入組裝階段,標誌著由歐盟、印度、日本、我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等七國斥巨資投入研發的項目,即將進入衝刺期
  • 中國「人造小太陽」實現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
    中新社合肥11月12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2日從合肥科學島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人造小太陽」——EAST裝置經過4個多月的物理實驗,實現電子溫度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實現高約束、高密度、高比壓的完全非感應先進穩態運行模式。
  • 中國學者心系「小太陽」,科研報國家
    核聚變能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世界各國正在該領域進行技術追逐。日本大型超導託卡馬克 JT-60SA 將於 2021 年建成並實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ITER 也將於 2028 年建成。圖 | 中國 EAST 「東方超環」 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在新技術的挑戰面前,中國目前也在開展多項核聚變研究。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有條不紊 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中新社巴黎10月13日電 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建設有條不紊 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中新社記者 李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組織近日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旨在使公眾進一步了解ITER項目,增強外界對核聚變這一新能源開發探索的信心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正式開啟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上午,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總部舉行了託卡馬克裝置總裝工程的啟動儀式。儀式上,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個合作方的代表都發來視頻聲明,對這一重大工程的開啟表示祝賀,並強調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對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意義。 託卡馬克,又被稱為「人造太陽」,是目前利用氫的同位素——氘與氚,進行可控熱核聚變的主流裝置。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科普: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問:什麼是ITER計劃?意義何在?
  • 地球內部有個小太陽,以核裂變產生能量,與太陽無關
    答案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地心內部,存在一個核反應堆,這種類似於小太陽的狀態,持續發生核裂變,最終長期為地球供暖。地球內部的小太陽,與天上太陽有很大的區別,最重要的是地球內部小太陽,它產生能量的方式,是採取核裂變的方式,這與天上的太陽是明顯不同的,我們都知道,天上的太陽是利用氦氣和氫氣發生反應,而形成的核聚變釋放能量的。由於地球內部並沒有氧氣,也沒有氫氣,更沒有氦氣。
  • 中國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成功研製大型超導磁體線圈
    新華社合肥9月20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由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大型超導磁體線圈——極向場6號線圈(簡稱「PF6線圈」)20日在合肥竣工交付,並將於本月底海運至法國。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是全球最大的多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之一。
  • 永續動力—核聚變
    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核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原標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中方測試項目正式啟動   近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中國氦冷固態增殖劑實驗包層項目正式啟動。由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ITER中方測試包層模塊項目正式邁入初步工程設計階段。   驗證氚增殖包層技術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三大工程目標之一。
  • 「人造小太陽」與「悟空」探測器
    「人造小太陽」東方超環的誕生,就印證了這樣的歷程。 能量源泉:東方超環東方超環實現聚變反應首先要解決容器的問題。這座由中國科學家建造的核聚變容器叫東方超環,它的原理來源於蘇聯科學家提出的「託卡馬克」概念。
  • 「人造小太陽」與「悟空」探測器-悟空 暗物質 暗能量 探測器...
    「人造小太陽」與「悟空」探測器  科研工作奠定了科學向應用技術轉化的基石,它看似枯燥乏味,卻隱藏著無窮魅力。對未知的渴求,激活了我們前行的動力。  科研成果誕生的同時,也伴隨著艱難的攻關。「人造小太陽」東方超環的誕生,就印證了這樣的歷程。  能量源泉:東方超環
  • 每日一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 ITER project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7月28日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指出,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2020年6月26日,中國生產的極向場6號線圈(PF6線圈)運抵法國ITER現場。(圖片來源:中新網)【知識點】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它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了這一項目。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大工程安裝啟動 模擬太陽發光發熱
    來源:央視原標題:模擬太陽發光發熱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重大工程安裝啟動當地時間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該組織總部舉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它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探索受控核聚變技術商業化可行性。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和俄羅斯共同資助了這一項目。根據此前發表的公報,通過對項目進展的評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有望在2025年獲得第一束等離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