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作規模最大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站本周在法國正式安裝啟動。中國作為參與方,已經為國際「人造小太陽」項目做出了不少的貢獻。
本周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什正式安裝啟動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對人類影響最為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
熱核聚變就其實就是模仿太陽內部源源不斷發生核聚變而產生能量的方式,人工完成熱核的長期穩定的聚變,最終形成「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發電動力裝置,被稱為是「人造小太陽」,是當今世界科技界為解決人類未來能源問題而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計劃。與不可再生能源和常規清潔能源不同,核聚變能具有資源無限度,環境零汙染,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優點,是人類未來能源的主導形式之一,也是目前認識到的可以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國際熱核聚變計劃的工程設計於2001年由法國和歐盟完成。2006年由法國牽頭,與歐盟、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的七方35國一道籤署了共同集資聯合實施的協定。總投資額為150億歐元,法國和歐洲方面承擔45%,其他國家各承擔9%。
在國際熱核聚變項目上,中國的作用和貢獻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自2008年以來,中國陸續承擔了14個採購和製造任務,其中包括實驗堆的關鍵核心部件。
2017年,中國合肥科學島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在全球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這一裡程碑式的重要突破,表明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繼續引領國際前沿,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
再比如本周的這次實驗堆主體吊裝工程,就正是由法國和中國的中核集團和中科院聯手共同實施完成的。熱核聚變實驗堆重達1250噸的底座平穩落位,也再次打破了中國和法國的吊裝重量記錄。
而這次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正式開工啟動,具有這麼兩大意義:
首先是人類即將迎來零汙染低消耗的「用之不竭」的最新型能源時代,這對於保護地球資源和生態平衡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用。
再就是顯示出「科學無邊界」,全球各國「集思廣益」「共克時艱」的「人類共同體」的精神與境界,也是對當今世界單邊霸權主義的一個最響亮最有力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