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又稱核融合、融合反應、聚變反應或熱核反應。核是指由質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讓核外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讓兩個原子核能夠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質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中子雖然質量比較大,但是由於中子不帶電,因此也能夠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逃離原子核的束縛而釋放出來,大量電子和中子的釋放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巨大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核反應的形式。原子核中蘊藏巨大的能量,原子核的變化(從一種原子核變化為另外一種原子核)往往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核聚變是核裂變相反的核反應形式。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可控核聚變,核聚變可能成為未來的能量來源。
中國核聚變能源的研發始於20世紀50年代。2007年,中國以平等成員身份加入ITER計劃。ITER計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由中國、歐盟、俄羅斯、美國、印度、日本、韓國七方三十多個國家在法國共同建造並開展實驗研究。ITER是世界上最大的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託卡馬克,俗稱「小太陽」。展品以核聚變反應堆模型為載體,通過多媒體展示核聚變反應堆的結構、工作原理及應用等,以及我國在核聚變領域的技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