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核聚變發電 中國進步迅速決心凸顯

2020-12-0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環球網

法新社4月28日文章,原題為「中國對清潔、無限能源的追求升溫」。中國科學家建造的一座突破性核聚變反應堆凸顯北京方面決心成為清潔能源技術的核心。它希望到2050年建成一座功能齊全的核聚變發電站。

由於產生的熱量和能量,位於中國安徽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簡稱「EAST」)有時被稱為「人工太陽」。它已拿下一連串「第一」。最近,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1億攝氏度的設備,是太陽核心溫度的6倍。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溫度對於實現可持續核聚變反應至關重要。核聚變反應有望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參與該項目的高級官員宋運濤(音)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裝置擴大國際合作,並為人類未來使用核聚變能源做出中國的貢獻。」他補充說,中國還打算建造一個獨立的核聚變反應堆,到本世紀中葉可以開始進行商業發電。

EAST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的一部分,後者旨在證明核聚變發電的可行性。這個由歐盟、印度、日本、中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出資和運營的項目,現正在法國南部建設中。它將整合EAST和其他項目的研究成果。

核聚變被認為是能量的聖杯,是太陽的源動力。但是維持高溫和其他必要但不穩定的條件極其困難,又異常昂貴,ITER的總成本估計為200億歐元。

ITER中國高級工程師吳松濤(音)承認,中國在核聚變方面的技術能力仍落後於發達國家。但安徽的試驗凸顯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及其實現更多目標的承諾。吳說,中國的能力「在過去20年裡發展迅速,尤其是在趕上ITER快車之後」。「核聚變不是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完成的事,」宋說,「和ITER一樣,世界各地的人們需要在這方面共同努力。」(作者凱麗·王[音],張旺譯)

相關焦點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中國核聚變發電技術會成為世界第一嗎?你怎麼看?
    中國核聚變發電研究目前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在國際上誰會成為第1個成功實現商業聚變發電的國家呢?今天就隨我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中國的受控核聚變研究始於60年代初,基本與國際社會同步。雖然在早期,中國的聚變工程相對滯後,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在受控核聚變領域的建設和研究迅速追上了發達國家。
  • 外媒:中國會成為核聚變發電技術的世界第一嗎?
    它就是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的設備。 在EAST內,氫原子不斷的融合成氦原子,其產生的熱量和溫度是太陽的數倍。這個反應由強大的磁力進行控制,如果能持續運行的話,每天都可以產生巨大的電能。 在全世界——包括美國、日本、巴西和歐盟,所有人都想掌握核聚變反應,但是從穩定性來說,目前沒有人可以達到中國安徽「科學島」團隊的水平。
  • 核聚變發電進入「文藝復興」時代,發電技術百花齊放
    核聚變發電技術被稱為「夢幻能源」,如今備受全球關注。其原理是與太陽中心相同的核聚變現象,利用反應能量進行發電(圖1)。如果核聚變發電能夠投入實用,很可能會改寫全球的能源狀況。「燃料」不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採購成本低廉。在原理上也不會像核裂變反應那樣失控,與核電相比,出現嚴重事故時的安全性能好。
  • 核聚變發電是什麼?
    核聚變發電是什麼?核聚變是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的反應。這種反應必須在極高的溫度下進行,所以又叫做熱核反應。核聚變放出的能量比核裂變還要大10倍,是一種嶄新的能源。核聚變的原料主要是氫、氘和氚。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它的成功建設和運行,為中國的核聚變事業全面走向國際舞臺開拓了一條創新之路,使我國的核聚變研究躋身於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前沿。我國核聚變的逆襲之路在成功建設HT-7超導託卡馬克裝置之後,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又提出建設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的構想。
  • 西媒關注新能源未來:核聚變發電被寄予厚望
    而在美國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傑夫·貝索斯、美國貝寶公司創始人彼得·蒂爾、已故的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等科技界知名人士的投資下,致力於核聚變研究的創業公司有能力更早一步邁入那樣的美好環境。與由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印度、韓國和歐盟研究人員合作推進的ITER計劃相比,這些創業公司的優勢之一是具有靈活性。
  • 核聚變發電有望了?我國核聚變裝置已能放電,電流已達250萬安培
    提起「人造太陽」,我們都會想到可控核聚變,想到託卡馬克裝置,這種熱核聚變反應堆被認為是解決人類未來電能等能量需求的絕佳方式,因為它可控熱核聚變可以穩定的產生極高的能量,而且清潔無汙染,是最理想的電能等能量的來源渠道。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意味著什麼?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例,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那麼什麼是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呢?所謂核能是指核裂變能的簡稱。它包括重核裂變與輕核聚變。重核裂變是指一個重原子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鏈式反應,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如人們所熟悉的原子彈就是利用了U_235核裂變的原理。
  • 磁場約束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
    2006年9月28日,中國耗時8年、耗資2億元人民幣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而成的新一代熱核聚變裝置EAST首次成功完成放電實驗,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EAST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並真正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早在1933年,即發現核裂變現象五年前,人類就發現了核聚變。雖然核裂變比核聚變發現得晚,但是很快就實現了核裂變爆炸。
  • 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還有多遠?
    面對不可避免的能源轉型,核聚變技術的開發被提上了日程,我們如果能夠證明其可行性,就可以向核聚變發電產業邁進。問題是,核聚變發電的夢想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 採訪對象:Jérôme Paméla /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法國總監問:為什麼要設立ITER計劃?
  • 中國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印媒:鋼鐵衣以後也是「中國製造?」
    核能發電,作為繼蒸汽機和然後發電機後的世界又一新型發電方式,是當下世界各國都在研究的難題。人類此前對核能的掌控是十分粗淺的,僅利用到原子核裂變時釋放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再用這一熱能去燒水轉化為動力,將其形容成一個大號的蒸汽機一點沒錯。
  • 中國可控核聚變力壓美國,溫度達到太陽十倍,聚變發電還遠嗎?
    ITER的建造也有了些眉目,這些進展是否意味著多少人心心念念的核聚變發電,就快要實現了呢?別急,咱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高大上的可控核聚變,看看它是不是還需要「再等50年」?50年魔咒:可控核聚變為何難產?從可控核聚變的理念提出開始,科學家就「保守」地估計實現它大概需要50年。如今60多年過去了,世界已經變了模樣,可控聚變依然還是「再等50年」,為什麼這麼難產?
  • 什麼是磁約束可控核聚變,什麼時候才能商業化可控核聚變發電?
    無論是磁約束還是慣性約束核聚變,都是可控核聚變研究的重要方向,兩者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控制氚氘等輕元素聚合成重元素的一種方式,但兩者的原理與過程卻大相逕庭,不妨來圍觀一下!其實核聚變的過程甚至比核裂變還要簡單,它不需外來的中子,而只要原子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碰撞融合即成了核聚變,唯一只有兩個要求:夠高的溫度(上億度高溫)或者足夠的壓力(數千億個大氣壓).....幾乎就沒有要求了哈.....比如太陽內部就只有1500萬度和2500億個大氣壓即可實現源源不斷的核聚變!
  •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
    中國正在建設首座核聚變反應堆,預計2025年運營!關於能源的的利用是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的,傳統的一些能源發展雖然說帶給我們比較好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一大問題,這些傳統的資源開發,其實面臨著枯竭的一個狀態。並且關於他們的利用,我們還沒有找到完全環保的一種模式,所以也被緊急叫停,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最離不開的就是這些動力,如何能夠在兩方面共同保證的情況下繼續使用呢?
  • 中新通訊: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夸父逐日」;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中國今日有一群「現代夸父」正在不舍晝夜地探索核聚變能源。  有「核聚變研究奧運會」之稱、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因為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的光芒,選擇中國成都作為舉辦地,會議將於本月十六日開幕。
  • 日本科學研究所啟動氘實驗 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  中新網3月7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核聚變科學研究所7日啟動以等離子體高性能化為目的的氘實驗,並舉行了紀念儀式。該研究所力爭利用與太陽能量生成機制相同的核聚變來發電。­  據悉,核聚變是指構成原子的原子核與電子在超高溫下分離迴旋的「等離子體」狀態下,原子核互相撞擊成為另一重原子核的反應。核聚變發電則利用反應時產生的能量。
  • 核裂變VS核聚變
    核裂變反應        在自然界中,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並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
  • 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啟動氘實驗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原標題: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啟動氘實驗擬實現核聚變發電 據日本共同社3月7日報導,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核聚變科學研究所7日啟動以等離子體高性能化為目的的氘實驗,並舉行了紀念儀式。該研究所力爭利用與太陽能量生成機制相同的核聚變來發電。
  • 能源歸途:核聚變
    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其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10]米。原子核居於原子的中心位置,其直徑是原子的十萬分之一,它由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構成,核子之間存在一種很強的作用力,叫作「核力」。它是一種短程吸引力,只在原子核直徑的很小範圍內起作用,比電磁力要大130倍,在原子核外,則會迅速降到0。質子和中子質量相當,但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