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2日 02:59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成都十月十一日電 題: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中新社記者 楊傑
為了追逐光明,中國古有「夸父逐日」;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中國今日有一群「現代夸父」正在不舍晝夜地探索核聚變能源。
有「核聚變研究奧運會」之稱、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因為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的光芒,選擇中國成都作為舉辦地,會議將於本月十六日開幕。盛會啟幕在即,記者走訪了位於成都的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潘傳紅介紹說,中國核能源的開發戰略,可以概括為熱中子堆、快中子增值堆和聚變堆三個階段。聚變能因其核燃料是從海水中提煉的氫的同位素氘和人造核素氚,可以說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測算,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如發生完全聚變反應,能釋放出燃燒三百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比石油等化石能源更清潔,沒有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聚變能源成為二十一世紀公認的換代能源。
潘傳紅說,中國從五十年代開始受控核聚變研究。四十多年來,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先後建成中國環流器一號、中國環流器新一號和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二00五年十二月,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首次達到近堆芯條件;今年二月,在二千萬度的高溫條件下,實現了等離子體電流達到四百千安、連續十二次左右的重複穩定放電,表明中國已具備開展近堆芯條件下的聚變堆前沿課題研究能力。
記者在該院聚變科學所,見到了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該裝置高約十米、重約五百噸,矗立在房間中央,有關科研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種實驗。
據中國環流器二號A項目負責人楊青巍教授介紹,通過科學家所取得的實驗結果,人們看到了利用核聚變能發電的曙光。今後,研究院將通過進一步試驗來驗證穩態燃燒等離子體物理,驗證工程技術、經濟和環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潘傳紅告訴記者,目前該院科研人員正積極參與到「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ITER)計劃」中。這項繼國際空間站之後,國際間最龐大的科研合作項目,今年已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該計劃的七方成員為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及韓國,計劃合力建設世界上第一座聚變實驗堆,加快開發核聚能源的進程。作為ITER七方成員之一,中國將在此項計劃中承擔百分之十的部件製造,涉及中子屏蔽包層、堆級超導磁體技術和產氚實驗包層等核心技術,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及中科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
潘傳紅認為,中國加入ITER計劃後,將平等地享有該計劃前期的背景智慧財產權;將中國的核聚變科研水平快速地提高到國際前沿;藉助ITER這一平臺,迅速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造就一批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物理學家。
潘傳紅院長表示,包括該院三百名科研人員在內的中國專家,將在這一計劃中發揮作用,為人類共同面臨的技術難度最高、時間跨度最長的科學技術挑戰作出應有貢獻。
潘傳紅說,根據目前專家們公認的看法,核聚能源成為替代能源,至少還需要五十年之久。中國「現代夸父」探索核聚變能源的路還長,相信通過他們的努力,新的替代能源——核聚變能源必將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可靠的能源。(完)
責編:劉彥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