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通訊: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2020-11-26 央視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2日 02:59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成都十月十一日電 題: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中新社記者 楊傑

  為了追逐光明,中國古有「夸父逐日」;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中國今日有一群「現代夸父」正在不舍晝夜地探索核聚變能源。

  有「核聚變研究奧運會」之稱、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因為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的光芒,選擇中國成都作為舉辦地,會議將於本月十六日開幕。盛會啟幕在即,記者走訪了位於成都的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中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潘傳紅介紹說,中國核能源的開發戰略,可以概括為熱中子堆、快中子增值堆和聚變堆三個階段。聚變能因其核燃料是從海水中提煉的氫的同位素氘和人造核素氚,可以說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據測算,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如發生完全聚變反應,能釋放出燃燒三百升汽油的能量,而且比石油等化石能源更清潔,沒有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聚變能源成為二十一世紀公認的換代能源。

  潘傳紅說,中國從五十年代開始受控核聚變研究。四十多年來,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先後建成中國環流器一號、中國環流器新一號和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二00五年十二月,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首次達到近堆芯條件;今年二月,在二千萬度的高溫條件下,實現了等離子體電流達到四百千安、連續十二次左右的重複穩定放電,表明中國已具備開展近堆芯條件下的聚變堆前沿課題研究能力。

  記者在該院聚變科學所,見到了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該裝置高約十米、重約五百噸,矗立在房間中央,有關科研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種實驗。

  據中國環流器二號A項目負責人楊青巍教授介紹,通過科學家所取得的實驗結果,人們看到了利用核聚變能發電的曙光。今後,研究院將通過進一步試驗來驗證穩態燃燒等離子體物理,驗證工程技術、經濟和環境等方面的可行性。

  潘傳紅告訴記者,目前該院科研人員正積極參與到「國際熱核聚變反應堆(ITER)計劃」中。這項繼國際空間站之後,國際間最龐大的科研合作項目,今年已正式進入實施階段。該計劃的七方成員為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印度、日本及韓國,計劃合力建設世界上第一座聚變實驗堆,加快開發核聚能源的進程。作為ITER七方成員之一,中國將在此項計劃中承擔百分之十的部件製造,涉及中子屏蔽包層、堆級超導磁體技術和產氚實驗包層等核心技術,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及中科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

  潘傳紅認為,中國加入ITER計劃後,將平等地享有該計劃前期的背景智慧財產權;將中國的核聚變科研水平快速地提高到國際前沿;藉助ITER這一平臺,迅速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造就一批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物理學家。

  潘傳紅院長表示,包括該院三百名科研人員在內的中國專家,將在這一計劃中發揮作用,為人類共同面臨的技術難度最高、時間跨度最長的科學技術挑戰作出應有貢獻。

  潘傳紅說,根據目前專家們公認的看法,核聚能源成為替代能源,至少還需要五十年之久。中國「現代夸父」探索核聚變能源的路還長,相信通過他們的努力,新的替代能源——核聚變能源必將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可靠的能源。(完)

責編:劉彥妤

相關焦點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六天中逆轉命運的中國核聚變
    這個項目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共同分擔建設,是人類未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原型,也是除國際空間站外最大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一旦成功,就意味著人類徹底打開了核聚變發電的大門。於是,人類的核聚變研究基本跨入了「託卡馬克時代」。然而,可控核聚變還沒成功,蘇聯自己倒先「劇變」了。90年代,俄羅斯掙扎在「休克療法」中,經費斷裂、人員流失、工作混亂,各科研單位自顧不暇,可控核聚變研究陷入停滯。最先進的託卡馬克裝置T15也因經費問題於1995年關閉。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中國最大串節磁鏡裝置組建成功 用於研究可控核聚變
    我國向可控核聚變又接近了一步。用於研究磁約束等離子體技術和等離子體領域基礎科學的串節磁鏡裝置(代號KMAX)由中科大組建成功,今年年初已經成功實現放電。這一裝置與此前美、俄等國的類似裝置相比採用了全新的「軸向約束」概念,可能開創可控核聚變技術的一個新研究方向。
  • 世界最大核聚變研究設備仿星器開始運行
    新華網柏林12月11日電(記者郭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下屬的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10日說,用於研究核聚變反應的世界最大仿星器「螺旋石7-X」當天開始運行,並首次製造出氦等離子體。顧名思義,仿星器就是對恆星的模仿,實際上是一種核聚變反應研究設備。
  • 「科技探索」一分鐘了解最新科技,中國可控核聚變最新研究成果
    什麼是可控核聚變?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能量的過程。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這種反應在太陽上已經持續了50億年。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因為太陽的原理就是核聚變反應。(核聚變反應主要藉助氫同位素。
  • 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召開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月28日向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致賀信精神,中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戰略高層研討會於10月26日在河北省廊坊市新奧集團成功召開。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資料顯示,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
  • 核裂變VS核聚變
    核裂變反應        在自然界中,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個中子以後會分裂成兩個或更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到三個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別的原子核接著發生核裂變並使過程持續進行下去。
  • 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放電溫度可達太陽芯部溫度近10倍核聚變並不神秘,只要將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無限接近,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中國 核聚變之路任重而道遠
    在積極改造裝置的同時,等離子體研究所也在不斷創新,於1980年設計了一個更大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T-6M。通過鑑定,該裝置性能優良,達到同類裝置的國際水平,充分表明等離子體研究所已經具備建造中型受控核聚變裝置的能力。與此同時,西南物理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頗豐。1984年,該所研製出當時我國規模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HL-1)。
  •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2008年12月19日 17:34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我國核聚變研究19日再次獲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在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中獲得了通過90千安電流的成果,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記錄。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中國可控核聚變世界領先 實現最高溫度5500萬度
    然而回首十年前的中國科技,恍如隔世。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我們還沒有載人航天、5000米乃至7000米深潛;那時候,連無線移動通訊對許多人來說都還是一個奢侈的夢,更遑論全部採用國產CPU和系統軟體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有人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整個地球」,這樣的支點當然永遠找不到,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科技支點卻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06年,全世界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歐洲、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籤署了國際上最大的多邊科研合作項目——國際熱核反應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ITER計劃將歷時35年,其中建造階段10年、運行和開發利用階段20年、去活化階段5年。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記者邰舉)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正式安裝,受控核聚變研究走過了哪些路程?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日前正式在法國開啟工程安裝工作。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
  • 人類歷史上最大核聚變項目邁出第一步
    英國《衛報》稱,這標誌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這一過程完成後,第一個超熱等離子體預計將在2025年底產生。不過,這一項目仍存在一些技術挑戰。   最大的核聚變工程   據報導,多個項目參與國代表參與了當日的安裝啟動儀式。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就在前不久,中國核工業集團宣布,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預計於2020年投入運行。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表示,該實驗裝置的建成將為人類真正掌握可控核聚變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我們距離「人造太陽」的夢想,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