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2008年12月19日 17:34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我國核聚變研究19日再次獲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在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中獲得了通過90千安電流的成果,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記錄。
用於本次試驗的電流引線是世界七國籤署建造人類首座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的協議後,第一個原型尺寸的重要部件,這也表明我國正在順利執行承擔的ITER任務。
ITER計劃,即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兩年前在法國巴黎總統府愛麗舍宮籤訂聯合實施協議。參加這個計劃的國家包括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ITER計劃是我國有史以來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專家介紹,ITER試驗堆的超導電流引線系統又稱超導饋線系統。ITER主機內部有大型超導磁體線圈,它能產生穩定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體,但為之供電、供冷及測量診斷的低溫系統、電源系統以及控制測量系統等,卻在主機外部,距離較遠,因此需要設置一個獨立的磁體傳輸線系統,也即超導饋線系統,連接磁體線圈與各子系統,實現磁體系統電流、低溫冷卻和數據信號等的傳輸。它是ITER及未來核聚變反應堆不可或缺的重要系統之一,其加工、製造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將來ITER的主機磁體能否正常運行。
按照ITER各參與國之間採購包的劃分,中國將獨立承擔ITER所有超導饋線系統的設計與製造。由於這些系統不僅涉及低溫超導和高溫超導,而且還涉及真空、低溫和高壓絕緣等多學科,是超導託卡馬克裝置關鍵部件之一,設計要求高,製造難度大。
符合ITER要求的是45-68千安的超大電流引線型超導饋線系統。在正式開始批量化生產之前,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對關鍵部件——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和關鍵技術——超導傳輸線的超導接頭、絕緣等開展了優化設計和研發及質量認證。在12月19日的試驗中,他們獲得了90千安的成果,是目前世界上的最好紀錄。此前,日本、德國的相關科研機構曾針對ITER的超導饋線系統,分別研發了60千安和80千安的高溫超導電流引線。
專家介紹說,值得重視的是,這次用於試驗的是一個符合ITER要求的原型尺寸的電流引線,這也是參加ITER計劃的七國中第一個成功通過試驗的原型尺寸的部件,表明ITER計劃在中國正在順利推進之中。
據悉,這種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的成功研製,不但使中國可以按時交付ITER所需的超導饋線系統,而且有利於解決聚變堆巨型超導磁體致冷節能的科學問題。ITER國際組和德日等國的相關科學家為本次試驗的成功發來了賀信。(記者蔡敏)
【編輯:聞育旻】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