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中國核聚變研究再獲新進展 試驗創世界最高紀錄


2008年12月19日 17:34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我國核聚變研究19日再次獲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在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中獲得了通過90千安電流的成果,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記錄。

  用於本次試驗的電流引線是世界七國籤署建造人類首座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的協議後,第一個原型尺寸的重要部件,這也表明我國正在順利執行承擔的ITER任務。

  ITER計劃,即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計劃,兩年前在法國巴黎總統府愛麗舍宮籤訂聯合實施協議。參加這個計劃的國家包括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ITER計劃是我國有史以來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專家介紹,ITER試驗堆的超導電流引線系統又稱超導饋線系統。ITER主機內部有大型超導磁體線圈,它能產生穩定的磁場來約束等離子體,但為之供電、供冷及測量診斷的低溫系統、電源系統以及控制測量系統等,卻在主機外部,距離較遠,因此需要設置一個獨立的磁體傳輸線系統,也即超導饋線系統,連接磁體線圈與各子系統,實現磁體系統電流、低溫冷卻和數據信號等的傳輸。它是ITER及未來核聚變反應堆不可或缺的重要系統之一,其加工、製造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將來ITER的主機磁體能否正常運行。

  按照ITER各參與國之間採購包的劃分,中國將獨立承擔ITER所有超導饋線系統的設計與製造。由於這些系統不僅涉及低溫超導和高溫超導,而且還涉及真空、低溫和高壓絕緣等多學科,是超導託卡馬克裝置關鍵部件之一,設計要求高,製造難度大。

  符合ITER要求的是45-68千安的超大電流引線型超導饋線系統。在正式開始批量化生產之前,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對關鍵部件——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和關鍵技術——超導傳輸線的超導接頭、絕緣等開展了優化設計和研發及質量認證。在12月19日的試驗中,他們獲得了90千安的成果,是目前世界上的最好紀錄。此前,日本、德國的相關科研機構曾針對ITER的超導饋線系統,分別研發了60千安和80千安的高溫超導電流引線。

  專家介紹說,值得重視的是,這次用於試驗的是一個符合ITER要求的原型尺寸的電流引線,這也是參加ITER計劃的七國中第一個成功通過試驗的原型尺寸的部件,表明ITER計劃在中國正在順利推進之中。

  據悉,這種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的成功研製,不但使中國可以按時交付ITER所需的超導饋線系統,而且有利於解決聚變堆巨型超導磁體致冷節能的科學問題。ITER國際組和德日等國的相關科學家為本次試驗的成功發來了賀信。(記者蔡敏)

編輯:聞育旻】

相 關 報 道

相關焦點

  • 日本受控核聚變研究獲新進展 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新華網東京5月15日電 (記者錢錚)日本科學家最近在受控核聚變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地使核聚變等離子體維持了28.6秒,刷新了由他們保持的16.5秒的世界紀錄。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發布的新聞公報說,科學家對臨界等離子體實驗裝置JT-60進行改良,使特徵符合一定要求的等離子體維持時間延長了近1倍。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技術水平成世界最高
    ,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此前,美國和日本的研究團隊在1999年成功地將等離子體溫度提高到1億攝氏度。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團隊的等離子體保持時間最長約為7秒。2018年,中國的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型超導託卡馬克(EAST)」實現了保持10秒的世界最高紀錄。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 燃燒溫度比太陽都要高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環球網軍事12月10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12月8日報導,在合肥董鋪水庫一座伸向水中的安靜和風景秀麗的半島上,物理學家最近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他們製造出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1分多鐘。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記者邰舉)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
  • 中國理論物理學家賀賢土獲世界核聚變能源領域最高獎愛德華泰勒獎
    IT之家10月7日消息 據人民日報消息,9月26日,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國際慣性聚變科學與應用(IFSA)會議上,我國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賀賢土榮獲世界核聚變能源領域最高獎愛德華泰勒獎。同時獲獎的還有法國科學家Patrick Mora教授等人。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九五」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計劃的實施,標誌著我國進入國際大型聚變裝置(近堆芯參數條件)的實驗研究階段,表明中國核聚變研究在國際上已佔有重要地位。;2003年8月獲安徽省2003年度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4年1月,「可控熱核聚變實驗研究獲重大突破」 被兩院院士評選為「2003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2003年財政部開始對大科學工程進行績效資金考評,中科院將HT-7選為京外試點參加首批考評,成績優秀。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可控核聚變!中國「人造太陽」持續60秒創全球紀錄
    可控核聚變就意味著無限能源,但其難度之高不可估量,學界因而有著「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據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合肥)官方報導,該院承建的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東方超環(EAST)在十周年之際達成重大突破,第11輪物理實驗中獲得超過60秒的穩態(即完全的非感應電流驅動)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放電。
  • 德國仿星器刷新2000萬度高溫紀錄,核聚變能源即將迎來突破?
    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單獨或聯合研究核聚變反應堆,最熱的是託克馬克裝置,包括歐洲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美國國家點火裝置,以及中國合肥的先進實驗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等,中國的託克馬克本月12日首次實現了加熱功率超過1億兆瓦,等離子體儲能達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核聚變由氘、氚離子聚合成氦,聚合中損失的質量轉化為超強能量,這和太陽發光發熱原理相同,所以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又被稱為「人造太陽」。
  • 「輝煌「十三五」」核聚變研發躋身世界一流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副所長徐國盛研究員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研究院依託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瞄準並解決未來聚變能商用目標的關鍵科學問題,在高性能、穩態、長脈衝等離子體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創造了一個個世界紀錄:2016年11月,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新通訊:探訪中國最大的核聚變研究基地
    「夸父逐日」;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中國今日有一群「現代夸父」正在不舍晝夜地探索核聚變能源。  有「核聚變研究奧運會」之稱、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因為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的光芒,選擇中國成都作為舉辦地,會議將於本月十六日開幕。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世界新紀錄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近日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做「人造太陽」。我國科學家宣布,他們成功實現了託卡馬克101.2秒穩態高約束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託卡馬克是一種旨在利用核聚變能量的實驗裝置。
  • 韓國核聚變新突破: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下保持20秒
    核聚變示意圖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取得了這一成果,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KSTAR項目於1995年開始建設,2007年完成,2008年開始運行。設備耗資約4億美金,研究團隊規模約為300人。
  • 我國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獲得世界最好紀錄
    我國核聚變研究12月19日再次獲得重要進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的科研人員在高溫超導大電流引線試驗中獲得了通過90千安電流的成果,這是目前世界各國獲得的最高記錄。
  • 核聚變研究取得新進展!雷射驅動的內爆實驗模型準確度獲提高
    核聚變研究取得新進展!羅徹斯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將提高雷射內爆計算機模型的準確性。這項發表在《自然物理》雜誌上的研究解決了科學家長期以來尋求實現核聚變的其中一個挑戰。雖然研究人員曾經提出過幾個關於雷射束改變等離子體的方式的理論,但這些理論都沒有通過實驗得到證實。現在,LLE的研究人員和他們在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同事首次直接證明了雷射改變基礎等離子體條件、進而影響核聚變實驗的能量轉移過程的方式。
  • 世界最大「人造太陽」正式安裝,受控核聚變研究走過了哪些路程?
    參與方共同出資,在法國南部的卡特拉舍建造世界上第一個核聚變實驗堆,全面驗證聚變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這是人類受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本報特約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國盛向讀者解答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