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0-11-27 中工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訊(記者邰舉)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

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取得了這一成果,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KSTAR項目於1995年開始建設,2007年完成,2008年開始運行。設備耗資約4億美金,研究團隊規模約為300人。

2018年,KSTAR首次成功將等離子體保持在1億攝氏度下1.5秒。

此前,美國和日本的研究團隊在1999年成功地將等離子體溫度提高到1億攝氏度。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團隊的等離子體保持時間最長約為7秒。2018年,中國的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型超導託卡馬克(EAST)」實現了保持10秒的世界最高紀錄。

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完善KSTAR,分流器材料計劃改為耐熱性和抗衝擊性強的鎢金屬。

在2030年之前,計劃繼續使用KSTAR裝置進行研究,2030年建造驗證性發電設備「DEMO」,2050年最終實現熱核聚變能源商業化。

責任編輯:高衝

相關焦點

  • 韓國核聚變研究取得新突破,技術水平成世界最高
    ,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負責人表示,自KSTAR裝置2008年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才取得這一成果。
  • 韓國核聚變新突破: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下保持20秒
    核聚變示意圖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11月23日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自2008年裝置開始運行以來,平均每年進行2000至3000次試驗。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取得了這一成果,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KSTAR項目於1995年開始建設,2007年完成,2008年開始運行。設備耗資約4億美金,研究團隊規模約為300人。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了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對此,劉永滿懷豪情,他說,HL-2M主要是用來開展高參數、高性能條件下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而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問鼎」人類終極能源,再造一個太陽。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能量來自太陽,太陽的能量則來自核聚變。質量小的原子在一定條件下(如超高溫和高壓),會發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原子核的變化往往伴隨巨大的能量釋放。如果人類可以掌控這種反應,就意味著世世代代將擁有無限的、清潔的能源。
  • 美科學家取得核聚變研究重大突破
    日前,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宣布,長達數十年且成本高昂的核聚變能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聚變產生的能量第一次超過了激發聚變所需的能量。如果能夠對核聚變善加利用,人類未來將可獲得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 據路透社報導,物理學家奧馬爾?
  • 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下保持20秒,韓國的核聚變是什麼突破
    近日,韓國聚變能源研究所在大田總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成功將韓國超導核聚變研究裝置KSTAR的超高溫等離子體在1億攝氏度的溫度下保持20秒。他們經過10年25860次實驗取得了這一成果。並稱韓國的核聚變技術由此上升到世界最高水平。
  • 東方傳來好消息,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曝光
    尤其是對於中國來說,除了在經濟上和軍事力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以外,還在科技上有著飛躍的進步,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其他國家忙著治理國家內部疫情的時候,我國卻已經憑藉自身的力量成功的控制住了疫情,並且還頻頻傳來捷報。
  • 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我國核聚變取得新突破
    所以人們一直在期待的,則是人類對於核能的最理想使用方式,那就是可控核聚變,也就是「人造太陽」。就目前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來說,實現核聚變並不是難題,困難的是如何實現可控核聚變,而我國則在這方面達成了令人欣喜的成就。據多家媒體報導,我國新一代託卡馬克裝置HL-2M在2020年底成功實現了首次放電。我國這次實現放電的條件是在1.5億℃高溫下進行的,這一溫度就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基本門檻。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記者昨天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昨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其採用的先進裝置以及結構與控制方式試驗成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一直鑽研核聚變發展的中國意義非凡,中國再次成功向未來核聚變堆試驗運行邁進一大步,並為中國未來核聚變示範堆和商業堆的自主設計與研發製造奠定基礎。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據國家原子能機構介紹,作為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據國家原子能機構介紹,作為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性容器),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核聚變反應堆,俗稱「人造太陽」,聚變反應不含裂變產物那樣的輻射汙染,所以是清潔的核能源。核聚變原料就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氘在海水中儲量極為豐富,一公升海水裡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可釋放相當於燃燒300公升汽油的能量。可以說核聚變原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核聚變能源是是徹底解決全球能源危機的根本出路之一。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劉永是被這樣一道電光「擊中」的:漆黑的內壁開始明亮起來,在攝像機鏡頭下泛著藍光,一道白光突然出現,間歇又是一道。隨後,電光交織、頻繁閃爍。「真美!」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由於難度實在太大,1985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計劃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攻克難關。該計劃吸引了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參與,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科學工程之一,也是我國第一次以全權、平等夥伴身份參加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ITER計劃實施後,中國核聚變如何發展?這成為中國核聚變研究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作為核工業主管部門,國家原子能機構通過強化科研投入和研發能力建設等,全力推動核聚變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近年來國家原子能機構創新管理模式,賦予科研院所自主權和決定權,持續穩定支持核聚變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催生一大批原創性、前沿性成果。
  • 可控核聚變材料提取和環流器均有新突破
    近期中國西安交通大學聯合了英國利物浦大學,在氘提取的材料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氘提取的效率和純度自然也就隨之提高,這也意味著可控核聚變迎來了關鍵性突破。據了解,除了用作可控核聚變的燃料,氘還被廣泛運用於其他科學研究中,包括非放射性同位素追蹤、中子散射技術以及製藥等領域。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意味著什麼?
    對這幾種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人類獲取新能源的重要途徑。誰在哪個能源領域取得突破,誰就佔領了科技制高點,軍事制高點和航天制高點。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例,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那麼什麼是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呢?所謂核能是指核裂變能的簡稱。它包括重核裂變與輕核聚變。
  • 中國核聚變最新進展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