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 燃燒溫度比太陽都要高

2020-11-22 環球網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

【環球網軍事12月10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12月8日報導,在合肥董鋪水庫一座伸向水中的安靜和風景秀麗的半島上,物理學家最近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他們製造出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1分多鐘。

核聚變研究人員讓電離氣體穩定燃燒了兩次,持續時間和四年前用同一座反應堆創造的紀錄一樣長,這座科學島上有中國一些最大型的研究設備。

EAST(先進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大科學工程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羅廣南教授說,先前的一些聚變實驗持續了100多秒,但它們就像「騎一匹烈馬」,難以控制不穩定的等離子體。不過,8月在EAST上進行的實驗更像是一次盛裝舞步表演,處在被極強電磁場屏蔽的一個環形室中的等離子體被控制在一種高效穩定態H-mode(高約束模式)。

羅廣南說:「這是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它增強了人類利用核聚變能的信心。」

物理學家認為高約束模式是未來核聚變電站的最佳工作狀態,而這1分鐘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政府近年來對聚變研究的大量投資。

雖然仍遠遠達不到使這項技術商業化所需的持續時間——以幾十年而非幾分鐘計,但科學家說,這項突破顯示中國聚變研究的發展速度把其他國家遠遠落在後面。

報導稱,這還會有助於加快政府批准建設世界第一座核聚變電站——擬建的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的速度,中國在合肥啟動強流氘氚聚變中子源(HINEG),目標是用核聚變技術生成世界最強的中子束。

當兩個氫原子核聚合成一個氦原子時就發生聚變,在這個過程中,少量的質量轉變成巨大的熱量。問題是要能控制這一能量。為解決聚變控制問題,世界各地建立了許多聚變實驗裝置,在建的最大設施——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預計將在2025年點火,產生第一束等離子體。不過,此類設備都相對簡單,都不能把聚變能變成電能。

擬建的CFETR將在2030年投入運轉,最初的發電量為200兆瓦,在隨後10年把發電量提升至1千兆瓦左右,超過大亞灣所有商業裂變反應堆的發電量。

中科院知名的聚變研究科學家萬元熙上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一次國際聚變科學會議上說,希望CFETR的建設計劃能在未來5年內獲得政府批准。

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使EAST團隊能夠在過去幾年進行一系列重大升級,也使在ESAT上的1分鐘H-mode突破成為可能。相比之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Alcator C-Mod託卡馬克聚變堆由於美國聯邦政府削減預算而在9月關停。該反應堆在運轉的23年中曾創下眾多世界紀錄,在運轉的最後一天,創下最後一項世界紀錄——最高等離子體壓強。

世界各地的核聚變科學家被中國的資金和機會吸引過來,他們渴望一勞永逸地解決世界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

許多美國研究人員參與了EAST的1分鐘H-mode實驗。羅廣南說:「近年來在我們進行的每一次實驗中,參與的外國研究人員數量都經常超過100人。」他承認,沒有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國不會取得這麼快的進展。

報導稱,然而,中國的快速發展引發其他國家的擔心。它們擔心,如果中國成為第一個實現聚變技術商業化的國家,那它將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取得優勢。ITER項目的其他6個參與方——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印度和歐盟——甚至討論要把中國踢出這個項目,因為擔心中國將利用從ITER獲得的知識加快CFETR的建設速度。

可是,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被多年的延遲和大大超支困擾的ITER將無法繼續下去,而且近年來中國在該項目中的影響力顯著提高。ITER的中國籍僱員人員最初在7個參與方中是最少的,如今已經是第二多的,僅次於歐盟。

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院長、前英國卡勒姆聚變中心主任史蒂文·考利教授說,對其他國家來說,最好的選擇是接受甚至支持中國領導聚變研究。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曾經拒絕中國的西方國家,如今後悔嗎?
    中國可控核聚變近日首次放電,新一代的「人造太陽」,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但是在之前,中國曾因為美國,而被攔在「人造太陽國際俱樂部」的門外。研究核聚變的實驗研究員表示:他們研究了一種氫等離子體比太陽中心的溫度還要高
  • 中國核聚變再獲重大突破!國產人造太陽正式上線,溫度可達1.5億
    我國的核聚變發展最近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國國產的人造太陽正式上線了。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這也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與建造,並且順利的將它投入運營,這同時也為我國的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核聚變再獲重大突破!國產人造太陽正式上線,溫度可達1.5億
    我國的核聚變發展最近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國國產的人造太陽正式上線了。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這也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與建造,並且順利的將它投入運營,這同時也為我國的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劉永是被這樣一道電光「擊中」的:漆黑的內壁開始明亮起來,在攝像機鏡頭下泛著藍光,一道白光突然出現,間歇又是一道。隨後,電光交織、頻繁閃爍。「真美!」這個被評價為裡程碑式的裝置總體參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的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兩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相當於太陽芯部溫度的近10倍,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意味著什麼?
    核能、光能、磁能、反物質能都是人類可以長久使用的能源。對這幾種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人類獲取新能源的重要途徑。誰在哪個能源領域取得突破,誰就佔領了科技制高點,軍事制高點和航天制高點。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例,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中核集團核西物院中國環流器二號M項目負責人劉永說,「作為我國新建的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HL-2M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可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將大力提升我國堆芯級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及相關關鍵技術研發先進水平,為我國深度參與ITER計劃及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ITER「衛星」萬物生長靠太陽。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能源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今我們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不可再生能源」,這些東西基本上是用一點少一點,所以能源的改革與創新就顯得勢在必行。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
  •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核聚變被視為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而要引發核聚變,需要上億度的超高溫度,但要利用它,則需要長期穩定運行。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獲突破 等離子體放電102秒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記者吳蘭)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
  • 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其採用的先進裝置以及結構與控制方式試驗成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一直鑽研核聚變發展的中國意義非凡,中國再次成功向未來核聚變堆試驗運行邁進一大步,並為中國未來核聚變示範堆和商業堆的自主設計與研發製造奠定基礎。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2012年度實驗獲多項重大突破      獲得超過400秒的兩千萬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穩定重複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這分別是國際上最長時間的高溫偏濾器等離子體放電、最長時間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我國在穩態高約束等離子體研究方面走在國際前列。      高參數、高約束模式偏濾器等離子體是未來聚變託克馬克放電的最基本的運行方式。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為什麼要造第二個太陽?核聚變技術獲巨大突破,領先全球5年
    據《中國之聲》12月7日報導,近日,中國再次實現了一項壯舉,國產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第一次實現了放電,大國重器再次實現新的壯舉!這項壯舉的成功,標誌著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獲得了巨大突破。這也意味著,在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和運行等諸多技術上,中國已經走進了世界前列。這也為國產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鋪平了道路。
  • 同是核聚變,為什麼氫彈爆炸連渣都不剩,太陽卻在持續燃燒
    氫彈的爆炸和太陽能持續燃燒的原因都是因為核聚變的反應才產生的,那人們會提出疑問,同樣都是核聚變,為什麼氫彈的爆炸會連渣都不剩,而太陽卻能燃燒很多年呢?原子彈爆炸從歷史中我們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向日本的兩個地方:廣島和長崎投射了2枚原子彈,原子彈的爆炸造成了很多人員的無辜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