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2020-11-22 cnBeta
感謝菲粗的投遞

7月10日,東方超環(EAST)超導託卡馬克2012年物理實驗順利結束。在長達四個多月的實驗期間,科學家們利用低雜波和離子迴旋射頻波,實現多種模式的高約束等離子體、長脈衝高約束放電,自主創新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獲得多項重大成果,創造了兩項託卡馬克運行的世界記錄:


東方超環2012年度實驗獲多項重大突破

      獲得超過400秒的兩千萬度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獲得穩定重複超過3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這分別是國際上最長時間的高溫偏濾器等離子體放電、最長時間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我國在穩態高約束等離子體研究方面走在國際前列。

      高參數、高約束模式偏濾器等離子體是未來聚變託克馬克放電的最基本的運行方式。我國參加的最大國際科學合作項目——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首要目標是實現400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但實現該科學目標尚面臨眾多科學和技術(物理和工程)上的挑戰

      目前,國際上大部分託卡馬克的偏濾器等離子體持續時間均在20秒以下,歐盟和日本科學家曾獲得最長為60秒的高參數偏濾器等離子體。

      本次實驗,我國科學家針對未來ITER 400秒高參數運行的一些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如等離子體精確控制、全超導磁體安全運行、有效加熱與驅動、等離子體與壁材料相互作用等,開展了全面的實驗研究,

通過集成創新,實現了411秒、中心等離子體密度約2′1019m-3、中心電子溫度大於兩千萬度的高溫等離子體

      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是未來磁約束聚變堆首選的一種先進高效運行方式。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上眾多託卡馬克都在探尋各種方式實現高約束放電、並不斷嘗試延長高約束放電時間。

      實現長時間高約束放電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聚變界追求的目標和挑戰極大的前沿課題。目前正在運行的託克馬克的高約束放電時間大都在10秒以下,

最長的是日本JT-60U裝置(已退役)曾在2003年利用強流中性束加熱實現一次28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

。      

在本輪EAST實驗中,我國科學家另闢新法,利用低雜波與射頻波協同效應,在低再循環條件下實現了穩定重複的超過32秒的高約束等離子體放電。我國科學家所用的方法獨特、經濟、有效

,為未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提供了一條高效實現高約束放電的新途徑。

      東方超環(EAST)是由國家發改委立項的「九五」國家大科學工程,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設計建造的世界首個全超導託克馬克,於2007年建成並開始科學實驗。

      在國家科技部(ITER專項)、國家基金委、中科院等部門的支持下,東方超環的科學工作者在吸收國外先進科學知識和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重大科學實驗設備國產化率大於90%,科學實驗不斷深入,已吸引大批國外科學家來華開展科學實驗

,並且美國能源部已將EAST列為未來美國磁約束聚變合作的首選裝置。

      自今年2月開始本輪EAST科學實驗以來,超過100位的國外科學家來華開展廣泛的合作研究。實驗中,國內外科學家們圍繞高參數長脈衝等離子體相關科學技術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實驗,取得了一系列新結果和大量的科學實驗數據,為未來更高參數的長脈衝物理實驗奠定了很好的科學技術基礎。

中新網7月13日電

相關焦點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可控核聚變實驗獲突破 等離子體放電102秒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記者吳蘭)記者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人造太陽」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實現在國際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託卡馬克上產生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被證實,但相關結果都是以短脈衝形式產生的,與實際反應堆的連續運行有較大距離。超導技術成功地應用於產生託卡馬克強磁場的線圈上,是受控熱核聚變能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超導託卡馬克使磁約束位形能連續穩態運行,是公認的探索和解決未來聚變反應堆工程及物理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目前建造超導裝置開展聚變研究已成為國際熱潮。
  • 向終極能源不斷邁進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持續時間達到分鐘量級的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大型可控核聚變裝置完工 中美競爭激烈
    原標題: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可控核聚變是當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領域,由於其對技術要求的極端苛刻,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前期預研階段,而且學術界有「核聚變距離成功永遠有25年」的說法。
  • 中國可控核聚變迎來突破,意義重大
    因此,致力於開發出一種可控的核聚變能量成了各國科學家頭疼的事。「人造太陽」的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這是中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其等離子體體積為中國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離子溫度將達到2億攝氏度以上,可將電流從中國現有裝置的1兆A提高到3兆A,意味著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將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而該項目近期又有好消息傳來。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意味著什麼?
    誰在哪個能源領域取得突破,誰就佔領了科技制高點,軍事制高點和航天制高點。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例,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那麼什麼是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呢?所謂核能是指核裂變能的簡稱。它包括重核裂變與輕核聚變。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關鍵是我們的這個技術的突破速度啊,真的是太快了,記得兩年前啊,咱們才剛剛實現能維持幾百秒的1億度點火實驗,轉眼之間就實現了放電,搞得整個西方科技界真的是有點懵,感覺中國人啊不講武德把發展經濟的速度啊,用在了科學研究上。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樹立了中國核聚變研究史上的一座座豐碑,為我國聚變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才基礎。>有的人眼裡還噙滿了淚花此時,位於大廳中央的巨型屏幕上,一道電光閃過,稍作間歇又是一道,頻繁閃爍……由該院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成功放電。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劉永是被這樣一道電光「擊中」的:漆黑的內壁開始明亮起來,在攝像機鏡頭下泛著藍光,一道白光突然出現,間歇又是一道。隨後,電光交織、頻繁閃爍。「真美!」多年來,我國已建成中國環流器—號、二號裝置、「東方超環」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掌握了「人造太陽」的部分關鍵技術,但離讓聚變反應持續可控的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事實上,這對世界各國來說都是個巨大的挑戰。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由於難度實在太大,1985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計劃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攻克難關。
  • 中國造核心安裝到位,可控核聚變技術迎突破進展
    核聚變原理自從上世紀30年被物理學家提出到現在整整近90年一直風平浪靜,不過就在最近可控核聚變迎來重大突破。據新華社報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將於28日在法國南部的聖保羅-萊迪朗斯鎮進行重大工程安裝,本次工程的核心就是熱核實驗堆的託卡馬克裝置。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12月4日下午2時02分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是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標認中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將加快探索未來能源。
  •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資料圖)  記者2月3日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 燃燒溫度比太陽都要高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環球網軍事12月10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12月8日報導,在合肥董鋪水庫一座伸向水中的安靜和風景秀麗的半島上,物理學家最近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他們製造出比太陽中心溫度還要高的氫等離子體,並且穩定燃燒了1分多鐘。
  • 重大突破:我國熱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世界最長穩態高約束模
    據中國航空報11月14日報導,11月初,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國家大科學工程、「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正在進行的第十一輪物理實驗再獲重大突破:在純射頻波加熱、鎢偏濾器等類似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未來運行條件下,獲得超過60秒的完全非感應電流驅動(穩態)高約束模等離子體。
  • 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曾經拒絕中國的西方國家,如今後悔嗎?
    中國可控核聚變近日首次放電,新一代的「人造太陽」,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但是在之前,中國曾因為美國,而被攔在「人造太陽國際俱樂部」的門外。羅廣南教授說,在先前的實驗中它最多就只能燃燒100秒,就像是一匹烈馬,難以控制。而在今年8月,聚變實驗就像是一場舞步表演,等離子被控制在高效穩定的狀態。他認為中國核聚變達到一分鐘燃燒,獲得的重大突破是一次具有裡程碑的事件,增強了人們對於研究核聚變的信心。這一分鐘的突破主要是歸功於中政府對於這一領域的大量投資。雖然現在還沒有達到讓這件技術商業化,但是也在聚變研究方面把其他國家遠遠落在後面。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ITER技術不可或缺的重要平臺。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資料顯示,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採用更先進的結構與控制方式,等離子體體積達到國內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電流運行,是實現我國核聚變能開發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託裝置,也是我國消化吸收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在中國合肥一個實驗大廳裡,有一座3層樓高的「鐵罐」。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