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2011年,兩系強優勢水稻雜交種「Y兩優2號」百畝示範畝產926.6公斤,實現了中國超級稻第三期目標。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是繼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成功後,我國農業科技領域又一偉大創新,它確保了我國雜交水稻技術研究的世界領先地位,引領了全球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方向。

  三系法因受恢保關係制約,存在配組不自由、種質資源利用率低,培育超高產優質雜交組合技術難度大、周期長、產量徘徊不前等問題。

  兩系法應運而生,二十多年來,該技術創立了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基礎理論、實用光溫不育系選育和鑑定技術、核心種子與原種生產技術和超級雜交稻育種理論體系;建立了不育系高產穩產繁殖、安全高產制種關鍵技術體系;解決了雜交水稻高產與優質、高產與早熟難協調的難題;突破了兩系雜交粳稻育種與種子生產技術的瓶頸;育成了實用型兩系不育系170個,配製了兩系雜交稻組合528個,並大面積推廣;實現了中國超級雜交稻育種的第一、二、三期攻關目標;發表論文549篇,出版專著13部,形成了較完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理論,為現代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該技術已成為我國獨創並擁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成果,被列為國家對外援助的重要技術項目。

  截至2012年,我國累計推廣兩系雜交稻4.99億畝,增產稻穀110.99億公斤,增收271.93億元,推廣區域遍布16個省、市、自治區。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該項目經過20多年的攻關,建立了光溫敏不育系的兩系法雜種優勢有效利用的新途徑,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的土要限制因素,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進入一個新階段,在7個方面取得了創新與突破。 1、建立了完善的雜交水稻育種體系,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法→兩系法→一系法,優勢水平從品種間→亞種間→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雜交水稻育種戰略;闡明了育性轉換與光溫變化的關係;探明了不育系溫敏感時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溫作用機制。 2、提出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關鍵技術指標選育理論,研創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選育與鑑定技術。
  • 羅孝和:雜交水稻「兩系法元勳」(圖)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大器晚成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稱他是「雜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  羅孝和1970年追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根據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設想,他大膽採用赤黴素刺激稻穗細胞的伸長,打破三系雜交稻制種瓶頸,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由不到10公斤/畝提高到近100公斤/畝,促使三系雜交稻全面走向市場。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新華社長沙1月2日電(記者丁文杰)前不久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稻米高峰論壇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滿懷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項目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目前,已有個別百畝連片的實驗基地,平均畝產創記錄地達到980公斤以上。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一直遙遙領先於國際社會。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湖南省長沙市城東馬坡嶺的一條小路旁,有一個不尋常的院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從辦公樓走到實驗室、再走到展覽館,也就幾分鐘路程。30多年來,這個院子一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聖地」。1984年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的專業科研機構。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中國科學家於1961年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首創的秈型雜交水稻於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獨創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於1995年研究成功。中國超級雜交水稻於2017年在中國河北省邯鄲市百畝示範片中驗收的平均單產達到17.23 t·hm–2,創造了世界高緯度稻區的水稻最高單產紀錄。2018年又在中國雲南省箇舊市百畝示範片中驗收的平均單產達到17.28 t·hm–2,刷新了世界水稻大面積種植產量的最高紀錄。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三系法」是雜交水稻最早也是主流的技術路線。所謂「三系法」,形象的解釋就是「一妻二夫」制:妻子是不育系,恢復系是它的第一任丈夫,給它授粉,後代恢復可育性,作為種子,用於生產;在另一塊田,再由保持系這第二任丈夫給它授粉,後代可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狀,下年繼續作為母本,再跟恢復系雜交,生產雜交種子。
  • 湖南奪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獲特等獎
    我省奪得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主持完成項目還收穫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段愛珍)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1964年,他在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尋到不育野生稻,並命名為「野敗」;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成功;到1995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取得突破進展;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2017年,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範片測產驗收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隨後雜交水稻的出現,正式按下增產的加速鍵——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團隊在海南島發現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通過全國大協作,將三系法雜交水稻配套成功,被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平均畝產在矮化育種的基礎上增產20%。上世紀90年代,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平均畝產又增5%-10%。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中國科學家於1961年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首創的秈型雜交水稻於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獨創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於1995年研究成功。中國超級雜交水稻於2017年在中國河北省邯鄲市百畝示範片中驗收的平均單產達到17.23 t·hm–2,創造了世界高緯度稻區的水稻最高單產紀錄。2018年又在中國雲南省箇舊市百畝示範片中驗收的平均單產達到17.28 t·hm–2,刷新了世界水稻大面積種植產量的最高紀錄。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左右的產量。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
  • 《無雙國士》90歲高齡袁隆平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又破世界紀錄了!
    剛過90歲生日的袁隆平爺爺又破世界紀錄了!近日第三代雜交水稻測得晚稻平均畝產是911.7公斤,雙季稻畝產超過1500公斤。袁隆平激動地反覆確認,高興得像個孩子,還彪了幾句英語。很多網友說這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明星,而且是頂級流量的那種。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全世界才首次育成了具有根系發達、穗大粒多等優點的強優勢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都研究雜交水稻,為什麼中國科學院院士沒有袁隆平,有謝華安?
    雖然,這位傑出的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並沒有袁老那麼大的名氣,但並不妨礙他培育出「明恢63」和「汕優63」(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後者更成為了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至少適合16個省種植,比如四川、福建、海南、廣西、浙江和陝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