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奪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獲特等獎

2020-12-05 湖南頻道

  我省奪得20項國家科技大獎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主持完成項目還收穫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本報1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段愛珍)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由我省單位主持和參與完成的20項成果獲得獎勵。其中,由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領銜完成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實現我省主持完成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零的突破」,是自2000年以來我國農業領域唯一獲得該獎的項目。

  同時,由國家電網湖南省電力公司陸佳政主持完成的「電網大範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項目、由中航工業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尹澤勇院士主持完成的1個專項項目,以及由化工部長沙設計研究院參與完成的「羅布泊鹽湖120萬噸/年硫酸鉀成套技術開發」項目,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袁隆平院士在北京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他說:「這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是對我們的巨大鼓舞和鞭策。習總書記在頒獎時握著我的手說『希望您再接再勵再攀高峰』。在榮譽面前,我應該激流勇退,但在事業面前,我要勇往直前。」

  據悉,其他獲獎項目涉及三大獎項。由中南大學吳敏完成的「時滯系統魯棒控制的自由權矩陣方法」 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由中南大學餘志武主持的「新型自密實混凝土設計與製備技術及應用」等4個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由中聯重科喻樂康主持完成的「超大型塔式起重機關鍵技術及應用」等11個項目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

  此次獲獎項目涉及工業、農業、建材等多個領域,很多項目成果推廣後經濟和社會效益巨大。如「新型自密實混凝土設計與製備技術及應用」項目,研究成果在全國10多個省市的300多個重大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並首次實現在高速鐵路無砟軌道充填層中成功應用,取得直接經濟效益4.8億元,推動了混凝土工程技術的理論和技術進步。

相關焦點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該項目經過20多年的攻關,建立了光溫敏不育系的兩系法雜種優勢有效利用的新途徑,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的土要限制因素,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進入一個新階段,在7個方面取得了創新與突破。 6、闡明了光溫敏不育起點溫度遺傳漂變的機理,創新了光溫敏不育系核心種子和原種生產程序,有效防止了不育系育性起點溫度的漂變,保證了制種的安全性。 7、突破了兩系雜交粳稻育種與種子生產技術瓶頸,促進了雜交粳稻的發展。 目前,兩系法雜交水稻推廣區域遍布全國16個省,有20個兩系雜交稻被農業部確認為超級稻主推品種。
  • 吃米不忘「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獲得很多大獎不為人熟知
    ▪2011年獲馬哈蒂爾科學獎。 ▪2014年01月10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5年獲第十四屆世界傑出華人獎。 ▪2016年10月03日獲第一屆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2011年獲馬哈蒂爾科學獎。 ▪2014年01月10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2015年獲第十四屆世界傑出華人獎。 ▪2016年10月03日獲第一屆呂志和獎——持續發展獎。
  • 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原標題:兩系法雜交水稻再創世界紀錄  ■聚焦農業863   2013年,兩系雜交種「Y兩優900」百畝示範畝產達988.1公斤,再創世界雜交水稻較大面積單產最高紀錄。   這是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承擔的「十二五」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課題「強優勢水稻雜交種的創製與應用」取得的重要進展。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他解釋說,1987年,中國將雜交水稻這個成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科學獎。本來是以中國農科院和湖南農科院為主體來申報,但根據國外的評獎規則,報獎人不能是一個單位,必須要具體到個人。袁隆平是這一領域被公認的開拓者,又是1981年特等獎的第一獲獎人,於是,順理成章地,這次大獎就再次落到了他的頭上。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追夢圓夢,從三系雜交水稻到兩系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的研究,我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
  • 羅孝和:雜交水稻「兩系法元勳」(圖)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界,大器晚成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孝和格外引人注目,袁隆平稱他是「雜交水稻功臣,三系法主將,兩系法元勳」。  羅孝和1970年追隨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根據袁隆平提出通過三系法培育雜交水稻的設想,他大膽採用赤黴素刺激稻穗細胞的伸長,打破三系雜交稻制種瓶頸,使三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由不到10公斤/畝提高到近100公斤/畝,促使三系雜交稻全面走向市場。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1987年7月,安江農校青年教師鄧華鳳在袁隆平的理論指導下突破了兩系法雜交的制約瓶頸,經過七八年的攻關,1995年中國宣告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  袁隆平根據國內外發現的育種新材料,1987年發表了「雜交水稻育種戰略設想」的論文,大膽而科學地把雜交水稻育種劃分為互相銜接的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系法為主的品種間雜交優勢利用;到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再到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為中國雜交稻研究確定了技術路線。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中國三系法雜交水稻於1973年成功實現「三系」配套,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經典方法。「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於1981年獲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光溫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長日照高溫下表現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溫下表現可育,在不育期內製種,在可育期內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時不需要保持系。兩系法雜交水稻是中國獨創的農業科技成果,於1995年研究成功,當前年種植面積佔雜交水稻品種的50%以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中國三系法雜交水稻於1973年成功實現「三系」配套,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經典方法。「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於1981年獲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光溫敏核雄性不育系在長日照高溫下表現雄性不育,在短日照低溫下表現可育,在不育期內製種,在可育期內自交繁殖不育系,同時不需要保持系。兩系法雜交水稻是中國獨創的農業科技成果,於1995年研究成功,當前年種植面積佔雜交水稻品種的50%以上。「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資料圖片)1949年~1953年,袁隆平就讀重慶相輝學院(今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任教。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從1981年6月獲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開始,袁隆平至盡已經獲得數十項國際國內大獎,在世界上享受很高聲譽。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_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香港專業雜交水稻加盟,菰稻科技品質服務實力強大,   公司主要科學家、技術發明人臧劍老師,長期從事遠緣分子雜交技術研究,自1996年至今,臧劍老師專心致志,孜孜不倦,潛心研究這一世界難題。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我們的遠期目標是雜交水稻一季稻畝產達到2400斤,雙季稻達到4000斤。」「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11月3日在長沙表示。  當日,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新聞發布會在位於長沙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行。此前一天,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雙季晚稻試驗示範基地現場測產結果公布,其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一提到袁隆平,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可你聽過這位聞名中外的科學家「飈英語」嗎?7月11日,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袁隆平以流利英語完成了一次長達20分鐘的演講。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隨後雜交水稻的出現,正式按下增產的加速鍵——上世紀70年代,袁隆平團隊在海南島發現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通過全國大協作,將三系法雜交水稻配套成功,被稱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平均畝產在矮化育種的基礎上增產20%。上世紀90年代,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平均畝產又增5%-10%。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