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2021-01-12 人民網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湖南省長沙市城東馬坡嶺的一條小路旁,有一個不尋常的院子——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院子不大,從辦公樓走到實驗室、再走到展覽館,也就幾分鐘路程。30多年來,這個院子一直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聖地」。

1984年成立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第一家雜交水稻的專業科研機構。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科技創新碩果纍纍

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秈稻田中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第17卷第4期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7年,袁隆平在其論文《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中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3個發展階段,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3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

——1996年,中國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2017年,超級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河北百畝片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

如今,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兼有「三系法」育性穩定和「兩系法」配組自由等優點,它讓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繼續保有世界領先地位。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為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五成多;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其中雜交水稻每公頃約7.5噸。袁隆平說,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雜交水稻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

「我非常高興能夠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我堅信,通過攜手努力,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今年6月底,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湖南長沙舉行,年近九旬的袁隆平院士,在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用一段英文致辭,瞬間在網絡上走紅。

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始於1979年。當時,農業部向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贈送了1.5公斤雜交水稻種子。這些種子在美國種植後,比當地良種增產33%以上。接下來,中美間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持續至今。

曾經5次應邀赴美國傳授技術的袁隆平院士還記得,由於雜交水稻在美國增產明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曾在1981年專程來中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花園裡——中國雜交水稻的故事》,除了在美國放映,日本電視臺也在全國範圍內播放,引起了轟動。

「和我們合作的美國水稻技術公司每年付給研究中心技術轉讓費。今年,美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又增加了,佔美國水稻總種植面積的六成。」袁隆平院士說。

40年來,雜交水稻技術的傳授範圍不斷擴展。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舉辦了近100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為亞非拉約80個發展中國家培育了一萬餘名技術人員,雜交水稻技術在許多國家「生根開花」。

「如今,雜交水稻在國外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種植面積最大的印度有200多萬公頃。」袁隆平院士說,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正在造福全世界。

迎接挑戰繼續攻關

近年來,自稱為「90後」的袁隆平院士帶領我國水稻攻關團隊開始耐鹽耐鹼稻選育技術攻關,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據報導,全球現有6%以上陸地面積受鹽鹼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鹽鹼危害。在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百萬公頃的適宜水稻種植土地,因鹽鹼化而棄種。我國有15%的水田受不同程度鹽害影響。受氣候變化、海平面提升、排灌系統不合理,及富含有害鹽分的底層巖石等因素的影響,全球鹽漬化土地面積仍不斷擴大。

「啟動海水稻研究和鹽鹼地稻作技術推廣,對實現我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裡』的戰略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約2億畝具備種植海水稻的條件。將雜交海水稻研究作為我們未來雜交水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僅可提高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也能解決越南、孟加拉國等國海水入侵造成稻穀失收的問題。」湖南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柏連陽說。

(記者 龍 軍)

相關焦點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為什麼要在非洲發展雜交水稻?袁隆平用英文回答
    然而,因為來自中國的雜交水稻,這個問題如今已經得到了一些改善。13年的「援非」之路中,袁隆平及其團隊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雜交水稻比當地的品種最高增產300%之多。為什麼要在非洲做這些事?袁老用英文堅定地回答:「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
  • 受邀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親切接見喬領、寧雪君
    2020年11月23日,著名國禮藝術家、新時代中華國禮第一福受命創作者喬領和寧雪君,應邀來到位於湖南長沙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功勳獎章獲得者袁隆平老院士辦公室,向袁老獻上寓意吉祥的福字書法,致以崇高的敬意、深情的問候和良好的祝願。這是喬領、寧雪君第二次應邀與袁隆平老院士會面,距上次相逢恰好半年。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那~什麼是雜交水稻呢?這還咋雜交呢?全世界才首次育成了具有根系發達、穗大粒多等優點的強優勢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700kg、800kg、900kg和lo00kg的連續跨越.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紅蓮型雜交稻、雜交粳稻和亞種間雜交稻及雜交稻抗性、米質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為雜交稻的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雜交水稻已經在我國累計推廣80多,我國水稻平均水平還只有450kg左右,而湖北的雜交中稻平均畝產在600kg以上,而雜交稻高產潛力達到畝產1000kg以上,說明我國雜交水稻高產改良還有巨大的空間,同時,也暴露了具有高產潛力的品種穩產性和適應性較差的弱點.因此,培育具有高產潛力、適應廣的高產穩產品種有利於提高我國雜交水稻的平均單產.因此,在注重高產潛力的同時,加強廣適性的穩產品種的培育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有沒人和我一樣,從小我就篤定世界上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袁隆平,每回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我全都不屑一顧,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以來,它解決的從來不只是餵飽中國人得肚子,它拯救了全世界70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育種工作者在隆平高科大圍山育種站選育水稻新品種。光明圖片【聚焦我國糧食安全與種子問題(上篇)】【一線講述】講述人: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 楊遠柱我們業內有個說法,「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他同意了嗎?
    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袁隆平同意了嗎?
    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 《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出版
    本報訊 (記者韓萌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日前推出《中國雜交水稻發展簡史》。該書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編,入選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2019年度天津市重點出版扶持項目。
  • 雜交水稻之父養活一代人,遭到下代人的謾罵
    他,作為成就卓越的頂級科學家,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在20世紀時成功研製出來雜交水稻,讓全國人民努力吃上一口飽飯,使糧食不再缺乏下去,逐漸進入了小康的年代。 這位科學家幾乎誰都認識,就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成為了網友唾罵的對象。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文章總結了中國雜交水稻成功的經驗:一是中國科學家在雜交水稻研究的不同階段敢於創新、善於創新、不斷創新的創新精神;二是在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時期組織全國性聯合攻關的協作精神。文章指出,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面,應加強對種質資源的發掘和育種技術的創新,重點研究方向為水稻雜種優勢固定,超高產品種培育,以及適應性廣、適於輕簡高效種植的品種創製。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原創 本刊記者 朱玉芳 中國青年雜誌 歡迎關注《中國青年》雜誌官方微信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15期文/本刊記者 朱玉芳「簡單的是事,複雜的是人。」23歲從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進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創新團隊的一名「80」後成員,現在吳俊是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期他剛榮獲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稱號。袁隆平創新團隊成員、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做農業研究,光待在實驗室不行,還得往田間地頭跑,日曬雨淋是免不了的。
  • 雜交水稻哪個品種好?
    雜交水稻品種多數還是不錯,主要看你的用途,優質食用品種、優質加工品種等一定要用對方向,特殊區域需要特殊品種。一、雜交水稻的分類。雜交水稻可以從選育方法、使用用途來進行分類。1、按照選育方法分類。目前主流推廣雜交水稻有兩種選育方式,兩系雜交稻、三系雜交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