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日常生活中的主糧是什麼,人人都知道,包括:稻米、麥子、玉米、五穀雜糧。如果不是近些年網絡的興起,對於糧食的細分細化技術,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況且,從90年代早期開始,就把70年代中後期形成的糧食出口國,變成了糧食進口國。呵呵,自己糧食都不夠吃,如何養活全世界呢?
不同地域的國人,主糧習慣不同
我國地域廣大,農業種植條件複雜多樣,也就決定了不同地區不同的氣候土壤條件下,適應不同的農作物生長。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糧食種類也造就了不同地區的人口千百年來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
像我們東北人就不習慣吃南方的秈米,我們當地人只吃常規品種:東北大米,並且東北大米不僅供應東北人食用,吃不了的東北大米還供應輻射全國。
常規東北大米
長江以北到黃淮流域,人們更習慣以麥麵為主。西部的青藏高原還有自己的地方作物:青稞,和酥油茶為主食。
麥子
餘下的南方人口,有的人習慣了食用一年兩季的秈米;還有一部分人,雖然喜歡吃稻米,但通過網購渠道,他們選擇東北大米。
關於「雜交水稻」
現在來捋一捋,那個著名的「雜交水稻」是怎樣誕生的?
60年代,袁隆平從報紙上閱讀到國外新型水稻育種技術的文章,受到啟發,他也發布了一篇內容相似的科普文章,並且宣稱自己已經發現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技術。被調到湖南省農科所工作,幾年過去,毫無進展。
當時的湖南省委書記華同志,提出:把科研拿到群眾中去做。不久李必湖和一位農民技術員馮克珊在田間地頭,發現了一棵標本,被袁氏命名「野稗」。(沒有查找到馮克珊先生的照片,在此表示敬意)
李必湖
第二年1971年江西農業局的顏龍安,利用野稗率先試驗成功三系雜交水稻的第一系,並無償傳授經驗。第二年袁隆平宣布實驗成功。
顏龍安
1975年,國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恢復系目標,由廣西農學院教授李先程,在東南亞完成。(沒有查找到李先程先生的照片,在此表示敬意)
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石明松
1975年袁隆平宣布成功的雜交品種「南優2號」大面積試種,結果讓洞庭湖75萬畝良田顆粒無收,損失慘重。「南優2號」也就此被淘汰。
我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謝華安
袁隆平目前在極力推廣的「海水稻」,也就是耐鹽鹼水稻,是:陳日勝培育出來的。
陳日勝
結語
這樣的事實,連袁隆平本人都不能否任。
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形成與事實截然相反的錯誤印象呢?一群從小到大靠東北大米餵飽,從來不知道雜交秈米是何物的人,也跟著叫喊「雜交水稻」的神奇功效,不假思索,以訛傳訛。
這就是巨大的網絡力量,有人在炒作。是什麼人在炒作呢?為什麼要炒作呢?恐怕和袁隆平處心積慮投入資金鑽營的「轉基因生物工程技術」有著直接的利益關係!這個黑手正是傳說中的:張 建 華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