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難道人類的口糧中,只有雜交秈米?不吃麥粉、東北大米、玉米、五穀雜糧?
況且,從90年代早期開始,就把70年代中後期開始發展成型的糧食出口國,變成了糧食進口第一大國。呵呵,自己糧食都不夠吃,如何養活全世界呢?說出那樣的大話,不覺得害臊?
現在來捋一捋,那個著名的「雜交水稻」究竟是怎樣誕生的?作出突出貢獻的到底是誰?
60年代,袁隆平從報紙上閱讀到有關國外新型水稻育種技術的文章,受到啟發,他也發布了一篇內容相似的科普文章,並且宣稱自己已經發現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技術。於是被調到湖南省農科所工作,但幾年過去,毫無進展。
當時的湖南省委書記華國鋒同志,很關切這項技術的進展,經過多次詢問調研分析,提出:「把科研拿到群眾中去做!」
很快形成了全民參與農業科學研究的熱烈氛圍,人人爭當科學家,這股浪潮不僅在湖南,也席捲了全國。
不久湖南農科所的李必湖和一位農民技術員馮克珊,在海南的田間地頭,發現了一棵標本,被袁氏命名「野稗」。
第二年1971年,江西省農業局的顏龍安,利用野稗,率先試驗成功三系雜交水稻的第一系,並無償給各地同行傳授技術經驗。第二年袁隆平宣布實驗成功。
1975年,國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恢復系目標,由廣西農學院教授李先程,在東南亞完成。
至此,「三系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圓滿完成。
雜交水稻還有「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1975年袁隆平宣布試驗成功的「南優2號」,開始大面積試種,結果讓洞庭湖75萬畝良田顆粒無收,損失慘重。想想看,75萬畝良田是多大面積?他的唯一成就:「南優2號」,也就此淘汰。
有人說:「某某人的雜交水稻養活了全世界」,其實呢?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是由:謝華安,培育的良種完成的。
袁隆平目前在極力推廣的耐鹽鹼「海水稻」,是:陳日勝,培育出來的。
李必湖


顏龍安

石明松

謝華安

陳日勝
以上事實,袁隆平本人都不能否認,為什麼虛假的贗品炒作卻鋪天蓋地,鳩佔鳳巢?
背後有一隻強大的黑手在操縱,他們有花不完的天文數字的贓款,隨意僱用大量水軍。他們的共同利益就是袁氏父子正在研發竭力推廣的「轉基因技術」。
這隻黑手就是宇宙第一隱形富豪:張建華家族。它對我國農業的控制,包括:壓制糧價,讓農民對種糧失去興趣;壟斷農資,抬高農產品成本價格;關鍵是控制種子,幾年光景就讓數千年來「糧食既即是種子」的生物規律灰飛煙滅。買到他們的種子種植一年,第二年就不能再用,經過幾年,再也找不到原生態自然種子,只能依賴他們的幾十元一斤的特殊種子。
厲害了,張建華!用偷了東家的錢炸回給東家。設計巧妙,心機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