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現代社會對中國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個是鍾南山,一個就是袁隆平了。
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技技術獎得主,號稱「雜交水稻之父」,在人們的心中,他就是稻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平時都對袁隆平有所了解,也很佩服他為人類做出的貢獻,
但你真的了解袁隆平所種的大米嗎?
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吃過袁隆平所種植的大米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首先,袁隆平打破了超級雜交稻的世界新記錄,他的湘兩優200,是目前產量最高的了。不過一般的農民朋友們,都是沒有人種植的。除了對環境要求太嚴格之外,這些水稻還不抗病。最開始嘗試種植水稻的時候,還有大面積的稻瘟病產生。另外,這個品種的水稻也確實乾澀難吃。對於廣大稻農朋友們來說,既費力還不討好不賺錢的事情,自然是不願意做的了。而我們絕大多數吃的雜交水稻,全都是謝華安教授的研製成果。
首先,袁隆平打破了超級雜交稻的世界新機濾,他的湘兩優200,是目前產量最高的了。不過一般的農民朋友們,都是沒有人種植的。除了對環境要求太嚴格之外,這些水稻還不抗病。最開始嘗試種植水稻的時候,還有大面積的稻瘟病產生。另外,這個品種的水稻也確實幹澀難吃。對於廣大稻農朋友們來說,既費力還不討好不賺錢的事情,自然是不願意做的了。而我們絕大多數吃的雜交水稻,全甌都市謝華安教授的研製成果。
那麼為什麼,全國絕大多數的朋友們,都沒吃過袁隆平培育出來的大米呢?
我們剛才說到,袁隆平培育的大米雖然產量很高,可是吃起來的口感卻不好,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不好吃,沒有平時吃慣了的粳米味道香甜。儘管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一株的稻米產量,對比其他品種的稻米確實要高出很多,不過對土壤環境、生長環境等其他客觀因素,都是很講究的。因此只在少部分會一些試驗田。就算收季達到3——4季,可對比全國總產量,還是很低的。
年紀稍大一些的朋友該知道,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出現在特殊情形下的,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當時人們只顧著解決溫飽,只要餓不死就不錯了,因此對大米的口感並不看重。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人們的追求變得更高了,一般都會普遍喜歡更香甜、口感更好的大米,五常大米作為國宴用米,就是很不錯的選擇。
可能到這裡,人們會問,為什麼口感不好的袁隆平大米,還沒有被淘汰呢?
國人雖然崇拜袁隆平院士對我國做出的貢獻,但他種出的大米口感不好,有人不買帳,卻也有人買帳。袁隆平著重高產量的稻穀,是為了解決溫飽。這些培育出來的稻穀,絕大多數都出口到了中東、非洲這些糧食緊缺的國家。
在這些地區,口味變得沒那麼重要,有吃的就已經很不錯的。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這也為我國的出口經濟添上了一筆。另外,袁隆平與時俱進,這些年持續研究雜交水稻的過程中,也研發出了「鹽鹼地種水稻」。俗稱,「海水稻」,大家更喜歡稱之為「袁米」。
這種米適合國人口感,而且還非常新鮮。如今已經80多歲的袁隆平,不懼高齡,依舊不辭辛勞地活躍在實驗室和田間,他說,
「未來,當城市越多,耕地面積越少的時候,中國人可能吃不上中國人自己的米。而中國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還沒有種上莊稼,要把它利用起來。」
在這裡科普一下海水稻。這是袁隆平帶領的科研團隊,所發明的一項新技術,能夠在寸草不生的鹽鹼地中種出莊稼,現在的產量已經能夠達到畝產300公斤。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俗稱,是指能在沿海灘涂及內陸鹽鹼地正常生長的特殊水稻,並不是長在海裡或直接用海水灌溉的水稻。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吃到過袁隆平的高產雜交水稻,但現在所種植的大米,或多或少都運用到了袁隆平提高水稻產量的水稻雜交技術,因此,可以說大家都間接性吃到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