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大多數人,都沒吃過袁隆平種植的大米?

2020-12-05 惠人美食

要說現代社會對中國最重要的兩個人,一個是鍾南山,一個就是袁隆平了。

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技技術獎得主,號稱「雜交水稻之父」,在人們的心中,他就是稻田裡的守望者。

我們平時都對袁隆平有所了解,也很佩服他為人類做出的貢獻,

但你真的了解袁隆平所種的大米嗎?

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吃過袁隆平所種植的大米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首先,袁隆平打破了超級雜交稻的世界新記錄,他的湘兩優200,是目前產量最高的了。不過一般的農民朋友們,都是沒有人種植的。除了對環境要求太嚴格之外,這些水稻還不抗病。最開始嘗試種植水稻的時候,還有大面積的稻瘟病產生。另外,這個品種的水稻也確實乾澀難吃。對於廣大稻農朋友們來說,既費力還不討好不賺錢的事情,自然是不願意做的了。而我們絕大多數吃的雜交水稻,全都是謝華安教授的研製成果。

首先,袁隆平打破了超級雜交稻的世界新機濾,他的湘兩優200,是目前產量最高的了。不過一般的農民朋友們,都是沒有人種植的。除了對環境要求太嚴格之外,這些水稻還不抗病。最開始嘗試種植水稻的時候,還有大面積的稻瘟病產生。另外,這個品種的水稻也確實幹澀難吃。對於廣大稻農朋友們來說,既費力還不討好不賺錢的事情,自然是不願意做的了。而我們絕大多數吃的雜交水稻,全甌都市謝華安教授的研製成果。

那麼為什麼,全國絕大多數的朋友們,都沒吃過袁隆平培育出來的大米呢?

我們剛才說到,袁隆平培育的大米雖然產量很高,可是吃起來的口感卻不好,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不好吃,沒有平時吃慣了的粳米味道香甜。儘管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一株的稻米產量,對比其他品種的稻米確實要高出很多,不過對土壤環境、生長環境等其他客觀因素,都是很講究的。因此只在少部分會一些試驗田。就算收季達到3——4季,可對比全國總產量,還是很低的。

年紀稍大一些的朋友該知道,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出現在特殊情形下的,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當時人們只顧著解決溫飽,只要餓不死就不錯了,因此對大米的口感並不看重。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人們的追求變得更高了,一般都會普遍喜歡更香甜、口感更好的大米,五常大米作為國宴用米,就是很不錯的選擇。

可能到這裡,人們會問,為什麼口感不好的袁隆平大米,還沒有被淘汰呢?

國人雖然崇拜袁隆平院士對我國做出的貢獻,但他種出的大米口感不好,有人不買帳,卻也有人買帳。袁隆平著重高產量的稻穀,是為了解決溫飽。這些培育出來的稻穀,絕大多數都出口到了中東、非洲這些糧食緊缺的國家。

在這些地區,口味變得沒那麼重要,有吃的就已經很不錯的。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這也為我國的出口經濟添上了一筆。另外,袁隆平與時俱進,這些年持續研究雜交水稻的過程中,也研發出了「鹽鹼地種水稻」。俗稱,「海水稻」,大家更喜歡稱之為「袁米」。

這種米適合國人口感,而且還非常新鮮。如今已經80多歲的袁隆平,不懼高齡,依舊不辭辛勞地活躍在實驗室和田間,他說,

「未來,當城市越多,耕地面積越少的時候,中國人可能吃不上中國人自己的米。而中國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還沒有種上莊稼,要把它利用起來。」

在這裡科普一下海水稻。這是袁隆平帶領的科研團隊,所發明的一項新技術,能夠在寸草不生的鹽鹼地中種出莊稼,現在的產量已經能夠達到畝產300公斤。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俗稱,是指能在沿海灘涂及內陸鹽鹼地正常生長的特殊水稻,並不是長在海裡或直接用海水灌溉的水稻。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吃到過袁隆平的高產雜交水稻,但現在所種植的大米,或多或少都運用到了袁隆平提高水稻產量的水稻雜交技術,因此,可以說大家都間接性吃到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相關焦點

  • 不管你有沒有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是一件幸事
    沒有吃過?幸甚! 吃與不吃,都撼動不了它的地位 袁隆平,無愧「國士」之稱。提起他來,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許多人眼中,「袁隆平」這三個字,就代表著糧食。 那麼,為何我們在超市買米,都沒有見到過這些大米?
  • 龍門出產的「袁隆平大米」你吃過嗎?
    >農業發展到今天,以往小規模的水稻種植連養家都困難,現代農業要靠規模化、科學化種植才有出路。據了解,袁隆平團隊在全國選了三個地方成立種植基地,龍門就是其中一個。龍門大米和袁隆平團隊通過水稻種植、品種、技術全方位的合作,並用袁隆平大米這個logo商標去進行市場的推廣,現在在京東、淘寶、天貓各大電商渠道都能搜到,接下來還會進行更深入合作。
  • 有個90歲的老頭叫袁隆平,我吃過他家大米
    文 | 拉菲小優如果有人盲目地懟我,我可能不客氣地回懟一句:吃你家大米了麼?但這個今天(2020年9月7日)90歲生日的老頭如果懟我,我可能真的要思量一下,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很多人知道袁隆平都是從小學課本上,但很少人知道他曾考上過空軍,後來沒去成;是遊泳健將,差一點入選國家隊;也是個小提琴愛好者,曾和樂團一起演出,行業跨度似乎有點大,但神奇的是他似乎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很好。如果必須給他的人生一個註腳,我想那大概是56載經年不休不止的專注。
  • 我們吃的大米為什麼會有沙子?
    那天聽一位老人家回憶說,他們小時候,哪裡捨得吃大米啊。那時候家裡孩子多,買米買面全靠糧票,家裡吃的最多的還得是玉米面,大米也有,但捨不得吃。能一周吃一次都是好生活。那時吃飯可不像現在這樣,想燜多少就燜多少。她回憶說,當時做米飯,都是中午吃,這樣下午才有體力幹活,先把鍋裡的水燒開,然後大米要撿,因為會有沙子,然後把米倒進開水裡煮,煮到六七分熟的時候再換一口鍋加點水燜。
  • 有個90歲的老頭叫袁隆平,我真吃過他家大米
    如果有人盲目地懟我, 我可能不客氣地回懟一句: 吃你家大米了麼? 袁隆平用珍貴的青春歲月探索雜交水稻的大門,他走過了生死邊緣,經歷了迷惘與傷痛,遭受過譏諷與惡意,他深知自己的痴心是對的。 1976年開始,全國推行雜交水稻,到1998年,全國一半的稻田都在種雜交水稻。 他被全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麼有名,為何我們卻很少吃到?這也許是件好事
    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何外國人並不認可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因為在此之前雜交水稻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了突破。所以歷屆的諾貝爾獎並沒有提到過中國的雜交水稻,雖然按照我們當初的說法,既然是能夠解決十多億人吃飯問題的貢獻,諾獎肯定是囊中之物了,但事實是至少理論上並不是完全的創新。
  • 袁隆平:願為科學獻身試吃抗病抗蟲轉基因大米
    袁隆平:我們的超級稻絕對不含轉基因。目前轉基因有抗蟲抗病的,來自細菌,叫做「毒蛋白基因」,人吃了會怎麼樣?又不能由人試吃,只能用小白鼠來做實驗,但人是人,小白鼠是小白鼠。大家對「抗病抗蟲的轉基因農作物能不能吃」存有疑問,完全可以理解,國家也很慎重。單從過去的實驗來看,是沒有問題的。我願意為科學獻身,吃吃那個轉基因大米,證明沒有問題。我也號召年輕人試吃,證明對下一代也沒有影響。
  • 我們是否應該「暫時遺忘袁隆平」
    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隨著這個話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科技日報》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
  • 袁隆平做顧問的大米,喝著海水長大,比普通大米更好吃,更營養
    老一輩的人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全國幾億人的溫飽。水稻我們都吃過,這海水稻喜老還是第一次聽說!其實,中國的很多沿海地區早已開始研究並試種海水稻。其中廣東海洋大學在1996年就開始此項研究。
  • 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是如何成為大國基石的?
    想到這裡,我翻了翻去年家裡囤的二十袋大米,驚奇的發現沒有一袋是袁老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仔細想想不僅自己從未吃過雜交水稻,就連超市裡也從未見過。 事實上,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全國的耕種面積不足9%,早已不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要能量來源,並且這種大米口感成謎,有人說「味同嚼蠟」,有人說只適合蛋炒飯,總之就是沒辦法和泰國香米、東北大米或者天津小站米相提並論。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人?他的「超級稻」又是怎麼保證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平時吃的泰國香米,東北大米跟它有關係?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
  • 只有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我胖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
    只有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我胖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時間:2019-09-29 19:5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88歲,他仍下田搞科研,說只有下田最快樂;90歲前,他希望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達1200公斤;他用畢生精力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豐收。
  • 我國的雜交水稻種植技術,有突出貢獻的人很多,他都幹了啥?
    不吃麥粉、東北大米、玉米、五穀雜糧? 況且,從90年代早期開始,就把70年代中後期開始發展成型的糧食出口國,變成了糧食進口第一大國。呵呵,自己糧食都不夠吃,如何養活全世界呢?說出那樣的大話,不覺得害臊? 現在來捋一捋,那個著名的「雜交水稻」究竟是怎樣誕生的?作出突出貢獻的到底是誰?
  • 郫都區:袁隆平的成都大米 想吃?再等等
    但不尋常的是:作為國家雜交水稻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這公園般美麗的鄉村是國家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為推廣雜交水稻在西南地區選育與推廣而設立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袁隆平國際雜交水稻種業矽谷、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在蒜稻種業示範園,遊客可遊玩綠道、可觀賞新農村建設、可品嘗鄉村美食、可以了解中國雜交水稻研究歷史……還有,這裡產的水稻可以買回去品嘗嗎?
  • 它酷似小米,營養是大米的2倍,北方大量種植,南方卻很少人吃過
    要說咱們平時餐桌上吃到最多的一種食材,那肯定非各種糧食穀物莫屬了。糧食穀物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餐桌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說不吃肉和蔬菜可以。但是要說連糧食和穀物這些都不吃,那是真的不太可能。,成為我們平時經常可以吃到的美味,同時也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和喜愛,咱們今天要說的這種糧食穀物,它看起來非常酷似小米,營養是大米的2倍,北方大量種植,可是南方卻很少人吃過。
  • 袁隆平同意了嗎?
    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況且,從90年代早期開始,就把70年代中後期形成的糧食出口國,變成了糧食進口國。呵呵,自己糧食都不夠吃,如何養活全世界呢?
  • 都是人口大國,為什麼印度向全世界出口大米,而中國卻要滿世界買大米
    ——雨果 袁隆平爺爺,是中國每一個小朋友的偶像,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正是有了袁隆平爺爺,咱中國老百姓從此不再挨餓!他是我們所有人的英雄!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
  • 漲知識|我們吃的居然不是袁老的雜交水稻!
    我也不可能在家種水稻吧吃種子也不太現實,我還沒饞到吃種子的地步很多人會問:呀,我們現在平時吃的不就是雜交水稻嗎,你怎麼能說沒吃過呢?我國秈米主要產區在兩湖、兩廣、江西、四川等地。秈米多為細長形,米色較白,透明度比其他種類差一些。煮食秈米時,因為它吸水性強,膨脹程度較大,所以出飯率相對較高,比較適合做米粉、蘿蔔糕或炒飯等。一些酒業、畜牧業多用秈米做原料。袁老的雜交水稻針對的是秈稻,我們超市裡最常見的東北大米都是粳米,一般我們是不會吃秈稻的。
  • 袁隆平:海水稻年增產300億公斤!有人說不好吃?網友評論吃撐了
    大家都知道,我國正常可耕地面積已經飽和,但是還有數量龐大的15億畝荒蕪的鹽鹼不能種植糧食。而這就是以後耕地資源的重要突破點,也是我國今後確保糧食增長的重點工程。以袁隆平院士為代表的我國糧食科研人員,目標和任務就是以這15億鹽鹼地為研究對象,施展藏糧於技的技術,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海水稻這一宏大目標公布出來,立即引起大家的熱議,網絡上也一片歡呼雀躍的聲音。但是這其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