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我胖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

2020-12-06 川北在線網

只有袁隆平爺爺可以說我胖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

時間:2019-09-29 19:55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88歲,他仍下田搞科研,說只有下田最快樂;90歲前,他希望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達1200公斤;他用畢生精力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豐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袁隆平。今天,你願為袁老點讚嗎? 1:只有袁隆平爺爺能說我胖,因為我真

  原標題:

  88歲,他仍下田搞科研,說「只有下田最快樂」;90歲前,他希望雜交水稻大面積示範畝產達1200公斤;他用畢生精力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豐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袁隆平。今天,你願為袁老點讚嗎?

  1:只有袁隆平爺爺能說我胖,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

  2:沒別的,只希望袁隆平爺爺健康長壽,開心快樂

  3:他才是民族英雄,是我們的驕傲!

  4:明星和科學家的收入實在分配不合理,科學家一生勤勤懇懇,鮮為人知,做出重大的成就,推動著人類的進步,而明星呢?雖然不是所有的明星都不好,但是有大部分明星花邊新聞層出不窮,頻頻上熱搜,引的吃瓜群眾圍觀,引導粉絲相互攻擊,造成社會亂象。對這種現象也只能吐吐槽了

  5:吃水不忘挖井人

  6:只有上一輩的人知道糧食的可貴,在我們這一代都拋之腦後了

  7:腳踏實地的戰鬥在「三農」最前沿的科技大家,永遠是農業科技人的帶頭人。

  8:真的希望他能夠和課本裡一樣永遠那麼年輕

  9:慚愧,吃外賣比較多,總是浪費大米。

  10:解決大國人口吃飯問題,水稻的連續穩定豐產功不可沒!向袁老致敬!

  11:#中國農民豐收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喜談豐收事,金氣秋分時。慶祝豐收!致敬農民!禮讚袁老

 

  12:謹記袁隆平爺爺的教會不浪費糧食,光碟行動從我做起!

 

  13:一輩子都在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真的希望他老人家能身體健健康康,長命百歲。

 

  14: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澱多少真情!

 

  15:食,為人一生之重中之重,一人之力,萬萬民之萬褔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有個90歲的老頭叫袁隆平,我真吃過他家大米
    如果有人盲目地懟我, 我可能不客氣地回懟一句: 吃你家大米了麼? 但這個昨天(2020年9月7日) 剛滿90歲生日的老頭如果懟我, 我可能真的要思量一下, 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
  • 有個90歲的老頭叫袁隆平,我吃過他家大米
    文 | 拉菲小優如果有人盲目地懟我,我可能不客氣地回懟一句:吃你家大米了麼?但這個今天(2020年9月7日)90歲生日的老頭如果懟我,我可能真的要思量一下,因為我真的吃他家大米了。雖然年紀小的緣故,未能經歷那段歲月,但小時候常聽村子裡和袁老同齡的爺爺奶奶說過,那個時候水庫乾涸、草根、樹葉、蟲子、老鼠都吃光了,為了飽腹人們甚至跑5、60裡地去廟裡吃觀音土,觀音土沒法消化,雖然人有了飽腹感,但長期缺乏營養,久而久之肚子裡的觀音土集結堅硬的一團,敲起來硬邦邦的,人就死了。
  • 袁隆平三個孫女曝光:「小時候,我不知道爺爺是幹嘛的」
    最近《時代我》爆火,其中第一個介紹的就是袁隆平。這部片子讓我們看到了袁隆平的私生活,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她孫女和記者的一段對話。「你知道爺爺是幹嘛的嗎?」「我小時候一直以為爺爺是看天氣預報的,直到後面學到了爺爺的文章,同學都投來羨慕的眼光,我才感覺到爺爺,似乎不一樣」。簡單的話語,卻讓人更加佩服起來,作為袁隆平的孫女,她應是多麼的驕傲,但,袁隆平似乎根本沒打算告訴她們,他,只是在做好自己應該做的。
  • 90歲袁隆平的3位孫女曝光,看到她們的打扮,我不淡定了……
    這樣的袁隆平爺爺,真的太可愛了,隔著屏幕我都歡樂地笑出了聲。除此之外,生活中袁隆平還是個極具幽默細胞和生活情趣的「90後梗王」!他前一秒還自詡是個「資深帥哥」,下一秒就因為自己的「不誠實」笑到鏡頭都模糊了。
  • 90歲袁隆平3位孫女曝光,看她們打扮,我不淡定了……
    最近看了名為《時代 我》的人物紀錄片,第一季的主人公就是袁隆平。感觸頗深,因為我們在這個記錄片裡看見了不一樣的「90後」袁隆平。「我爺爺是看天氣預報的!」事實上,這幾個小姑娘直到上了小學,才從老師的口中得知:自己爺爺好像和別人的爺爺不太一樣。在學校,老師問她:「知不知道你爺爺是幹嘛的?」女孩搖搖頭說:「我爺爺是天天看天氣預報的。」
  • 為什麼我國大多數人,都沒吃過袁隆平種植的大米?
    我們平時都對袁隆平有所了解,也很佩服他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但你真的了解袁隆平所種的大米嗎?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吃過袁隆平所種植的大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而我們絕大多數吃的雜交水稻,全甌都市謝華安教授的研製成果。那麼為什麼,全國絕大多數的朋友們,都沒吃過袁隆平培育出來的大米呢?我們剛才說到,袁隆平培育的大米雖然產量很高,可是吃起來的口感卻不好,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不好吃,沒有平時吃慣了的粳米味道香甜。
  • 袁隆平貢獻卓著家裡裝修卻很質樸,客廳家具沒幾件
    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說「你又吃胖了」,而你不會生氣的人,大概非袁隆平莫屬了,我們確實是吃「他家大米」長大的呢!記得上學時這張袁隆平蹲在田間,查看水稻的照片,就一直出現在教科書中!袁隆平團隊研製的雜交水稻,真的造福了中國甚至世界人民。我們看著中國水稻畝產從100公斤到700公斤,再到1000公斤,甚至衝到1300公斤,這些數字的增長,就像高鐵提速一樣振奮人心!前段時間,袁老從長沙家裡出發前往北京授勳,領取「共和國勳章」。
  • 90歲袁隆平:你們吃飽了,我也變老了丨百家故事
    袁隆平堅定地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他曾在一次採訪中難過地說:「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上個世紀饑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飯,我親眼見過。」每每說到那段動蕩艱苦的歲月,袁隆平都會激動地落淚,他經歷過那段日子,知道有很多人因為沒有飯吃而失去生命。在這些成就背後,鮮有人知曉袁隆平曾走過一條艱難的路。1953年,在西南農學院畢業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偏僻的安江農校教書,他在那裡一呆就是16年。
  • 90歲袁隆平院士三位孫女身影曝光,我看到了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從袁隆平院士的身上,再到這三位質樸女孩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家庭最好的家風。 在這部紀錄片中,在她們的眼中,爺爺就是可愛的爺爺,像普通的爺爺一樣寵愛著她們,會經常藏好零食,讓她們去吃,爺爺和別的爺爺沒有什麼不同,也只是一個可愛的喜歡和她們一起玩的,有童趣的老頭。
  • 龍門出產的「袁隆平大米」你吃過嗎?
    龍門絲苗米能賣出這樣的高價,不僅僅是因為味道好,更是因為企業沿用了傳統的耕種技術,再加上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作為提高絲苗米質量的基礎。劉俊鵬說,他們有著自己的種植基地——隆平農場龍門基地。據了解,袁隆平團隊在全國選了三個地方成立種植基地,龍門就是其中一個。龍門大米和袁隆平團隊通過水稻種植、品種、技術全方位的合作,並用袁隆平大米這個logo商標去進行市場的推廣,現在在京東、淘寶、天貓各大電商渠道都能搜到,接下來還會進行更深入合作。
  • 袁隆平:願為科學獻身試吃抗病抗蟲轉基因大米
    袁隆平:我們的超級稻絕對不含轉基因。目前轉基因有抗蟲抗病的,來自細菌,叫做「毒蛋白基因」,人吃了會怎麼樣?又不能由人試吃,只能用小白鼠來做實驗,但人是人,小白鼠是小白鼠。大家對「抗病抗蟲的轉基因農作物能不能吃」存有疑問,完全可以理解,國家也很慎重。單從過去的實驗來看,是沒有問題的。我願意為科學獻身,吃吃那個轉基因大米,證明沒有問題。我也號召年輕人試吃,證明對下一代也沒有影響。
  • 袁隆平家內實景意外曝光!網友:幾乎和我爺爺家一模一樣!
    今天(12月1日)上午,知名財經媒體報導稱:袁隆平家內實景意外曝光!根據上述知名財經媒體的報導顯示:近日,湖南省長沙市相關部門走訪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馬坡嶺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時,從其他工作人員口中得知,剛剛過完90歲生日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身份證,由於損壞現在不能正常使用!
  • 時代我丨跟拍袁隆平半年 我發現他的字典裡沒有「退休」二字
    他徑直走向種超級稻的那塊區域,我們上前打招呼,介紹說是給他拍攝紀錄片的,然而袁老師只讓我們給他和超級稻拍照,沒對上話。好嘛,袁老師把我們當成別的媒體了,還熱心地讓我們拍照「交差」。 初次照面前後持續不到3分鐘,談不上順利,甚至讓人有些沮喪。這種沮喪時常伴隨著之後的拍攝中。這麼說吧,我掉過眼淚,也和導演紅過臉,吵過架。
  • 袁隆平:海水稻年增產300億公斤!有人說不好吃?網友評論吃撐了
    說如果不碰上災荒、戰爭或者動亂的話,雜交水稻永遠不可能登上大眾餐桌,被老百姓所喜歡的。其實這種網絡上的雜音由來已久,每當我國雜交水稻產量有突破的新聞傳出來,都有人在說雜交水稻或是超級水稻如何的不好吃,口感如何的差,說的有鼻子有眼的,但是雜交水稻真的不好吃嗎?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位孫女近照曝光,真實顏值眾人驚呆
    寫進了教科書上的偉人---袁隆平#袁隆平 當大家第一次聽到「袁隆平」這三個字,知曉他的故事我想應該是在我們中學課本裡面吧。每每老師講起袁老的故事總會情緒高漲, 那個男人因為見證過人們最饑荒最艱難沒有飯吃「餓死人」的場景,並決心用一輩子「讓更多的人有飯吃,吃飽飯」。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位孫女近照曝光,真實顏值眾人驚呆
    寫進了教科書上的偉人---袁隆平#袁隆平 當大家第一次聽到「袁隆平」這三個字,知曉他的故事我想應該是在我們中學課本裡面吧。每每老師講起袁老的故事總會情緒高漲, 那個男人因為見證過人們最饑荒最艱難沒有飯吃「餓死人」的場景,並決心用一輩子「讓更多的人有飯吃,吃飽飯」。走進袁老的生活,他是科研偉人亦是良師益友近日,1930年出生的,今年90歲高齡的袁隆平,又一次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 袁隆平家內實景曝光!「梗王」又上線!袁老:我有「十個螺」……
    袁隆平補辦身份證:我有十個「螺」近日,湖南長沙@芙蓉公安 民警走訪雜交水稻中心時,得知袁隆平院士身份證損壞。28日上午,民警帶著辦證設備來到袁隆平家裡,為他辦理身份證相關業務。在拍完照片後,民警還讓他坐下來錄指紋,而在錄指紋的過程中,袁隆平開心地向現場的民警「炫耀」:「我十個螺紋嘞,一pào個螺(湖南方言)!
  • 我們吃的大米為什麼會有沙子?
    那天聽一位老人家回憶說,他們小時候,哪裡捨得吃大米啊。那時候家裡孩子多,買米買面全靠糧票,家裡吃的最多的還得是玉米面,大米也有,但捨不得吃。能一周吃一次都是好生活。那時吃飯可不像現在這樣,想燜多少就燜多少。她回憶說,當時做米飯,都是中午吃,這樣下午才有體力幹活,先把鍋裡的水燒開,然後大米要撿,因為會有沙子,然後把米倒進開水裡煮,煮到六七分熟的時候再換一口鍋加點水燜。
  • 這位專家出題,袁隆平很快答出來,他說:我腦子還好能繼續工作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袁隆平的功績可謂是有目共睹,在他的研究培育下,雜交水稻極大地緩解了我國早期糧食補給困難的問題。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水稻研究領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自從以前產量極低的高杆水稻被淘汰後,更加優越的矮稈水稻開始登上農業領域的舞臺。在此之後,袁隆平帶領科研團隊進行二次攻關,終於突破重重阻力,讓雜交水稻從此誕生,豐收的大米填滿了全國人民的飯碗。
  • 郫都區:袁隆平的成都大米 想吃?再等等
    但不尋常的是:作為國家雜交水稻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這公園般美麗的鄉村是國家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為推廣雜交水稻在西南地區選育與推廣而設立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袁隆平國際雜交水稻種業矽谷、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在蒜稻種業示範園,遊客可遊玩綠道、可觀賞新農村建設、可品嘗鄉村美食、可以了解中國雜交水稻研究歷史……還有,這裡產的水稻可以買回去品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