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積木育兒(ID: jingguanyuer 作者:黃翡)
最近,朋友給我推了一部豆瓣評分很高的紀錄片《時代我》。
看完有種莫名的感動。
記錄片中,受訪的8位人物裡有權威的科學家、偉大的運動員、高雅的藝術者、話題中心的演藝明星……隨便挑出來一個,幾乎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但是,紀錄片沒有展現他們光鮮亮麗的成就,反而通過記錄他們在普通生活、工作中的喜悅悲傷,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真實平凡的人生。
而這裡面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這位90歲的老人——袁隆平。
一
我們認識的袁隆平,大多來自課本、電視。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袁隆平擁有最響亮的頭銜就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在新聞中的露臉也大多是嚴肅地參加各種會議,發表各種科學演講,或者是在田間地頭視察水稻的生長情況。
可沒想到的是,在這部記錄片裡,袁隆平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寶藏爺爺」。
和普通老人一樣,袁隆平每天早晨都會起床活動筋骨,甩甩胳膊、晃晃腿來鍛鍊身體。
在視察稻田時,看到田間的鴨子,他像個孩子一樣開心地學鴨「嘎嘎嘎」的叫!
吃飯時,餐桌上沒有出現自己剛買的豌豆時,他會倔強地和保姆「叫板」,固執得像個孩子一樣,不要荷蘭豆,非要吃豌豆才罷休。
每天晚上八點,還會和固定的牌友做一小時的「腦力鍛鍊」——打麻將。
並且牌技可一點都不生疏,溜得很!
這樣的袁隆平爺爺,真的太可愛了,隔著屏幕我都歡樂地笑出了聲。
除此之外,生活中袁隆平還是個極具幽默細胞和生活情趣的「90後梗王」!
他前一秒還自詡是個「資深帥哥」,下一秒就因為自己的「不誠實」笑到鏡頭都模糊了。
在講到健身的秘訣時,他勸大家:「少吃肥肉多遊泳,不要變成一個胖子!」
至於為啥不帶博士生,他給出的原因很真實了:
「辛苦得很,你要指導他搞試驗,要修改他的論文,這麻煩得很,死腦細胞的!」
當被問到自己的團隊裡都是精英,好不好管理時,袁隆平的表情亮了:重重地嘆了一口氣,愁得抓耳撓腮。
隔著屏幕都能感到他的「無奈」:這屆團員太難帶了!
當說起自己上下班不用按規矩打卡的時候,袁隆平臉上擋不住的得意,還給自己貼上「自由散漫」的標籤。
袁隆平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真誠和淳樸、幽默與純真,讓人不禁感嘆:這位「90後梗王」實在是太可愛了,萬萬沒想到,袁隆平竟然是這樣的一個寶藏爺爺。
二
在這次的紀錄片裡,除了展現了袁隆平私下裡的另外一面,還首次曝光了袁隆平的三個孫女:袁友晴(16歲)、袁友清(14歲)、袁友明(12歲)。
她們梳著相似的娃娃頭髮型,穿著樸素,言談舉止也和爺爺袁隆平一樣,幽默中透著質樸和可愛。
當被問到袁隆平是一個什麼樣的爺爺時,她們說:和藹可親,有童趣心,會經常在家裡藏好零食,讓她們去「偷吃」。
在她們眼中,爺爺不是什麼很厲害的人物,也根本不知道爺爺是幹什麼的,小時候還曾一度認為爺爺是看天氣預報的。
後來在課本上學到一篇關於爺爺的課文,同學們羨慕的眼神望著她們時,她們才發覺自己的爺爺跟別人不一樣。
甚至還順道「吐槽」了一把爺爺:
爺爺最關心她們的學科是英語和數學,因為英語是爺爺的強項,而數學恰恰是他的弱項。
甚至因為數學不好,爺爺大學才選擇了農學,因為農學可以不用學數學。
從孫女的描述中,看得出來她們和爺爺袁隆平關係很親近。
的確,袁隆平十分疼愛自己的三個孫女,就連她們的名字都是他親自取的,並且都和天氣有關:
大孫女出生時,雨過天晴,所以叫袁友晴;二孫女出生的那天節氣是雨水,所以就叫袁友清(小名大米);小孫女降生於星空明媚的夜晚,所以就叫袁友明(小名小米)。
不論是天晴還是下雨,還有她們的小名大米和小米,這些名字的緣由無不昭顯著袁隆平畢生的夢想:「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三
其實,幽默風趣的袁隆平最初夢想並不是搞農業、研究水稻。
21歲時,還在上大學的袁隆平差一點就考了空軍,結果在準備報導的前一天,國家考慮到當時的大學生太金貴,又正值抗美援朝時期,所以參與選拔的大學生被全部退回。
22歲時,因為愛好遊泳,他又差一點進入國家遊泳隊,結果因為選拔比賽時微弱的差距(錄取前三名,他第四名)落選了。
23歲時,無緣藍天和碧水的袁隆平,在大學畢業後選擇到湖南的一所農校教書,這一教,就是18年。
30歲的某一天,袁隆平在學校的試驗田中偶然發現了一株形態特優的稻株「鶴立雞群」,他與雜交水稻的淵源就從這裡開始了。
從此,他的一生就貢獻給了「糧食」。
袁隆平是經歷過中國1959年、1960年、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的。
提及那段時光,曾經的老人也常常痛苦地回憶道:
「那時候誰家沒餓死過人啊!能活下來的都是啃樹皮、吃草根熬過來的。」
電影《一九四二》劇照
袁隆平說,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
在一次採訪中,袁隆平有一段話深入人心: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是糧食的重要性。上世紀六十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我都親眼見過。大家都沒有飯吃,叫花子過去討飯,飯都沒有,你討誰?」
當時,主持人問他,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他雙眼蓄著淚水,連說兩個「不可能了」「不可能了」,然後長舒一口氣。
的確,不可能了。
袁隆平從1964年就開始專心研究雜交水稻,之後一直沒有停過,他把自己一生精力都獻給了雜交水稻。面前的一個個難關被攻克,水稻的畝產量一次次增加:500公斤、800公斤、1000多公斤。
現在,中國人民都能吃飽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也都種上了雜交水稻,全球稻米產量再增加1.5億噸,增產的糧食能多養活四五億人。
這裡面,有袁隆平的一份大功勞。
現在,已經年逾90的袁隆平仍在工作,依然不斷地追求水稻產量的突破。
四
袁隆平曾經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
正是這份質樸和堅定,讓袁隆平在重重阻力和各種困難面前不灰心、不放棄,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次實驗,總結每一次經驗。
他說:「我是搞應用科學的,只有實幹苦幹才能夠實踐出真知。」
他招收學生的條件,也是以此為基準:「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不論多大年紀,不論走到哪裡,袁隆平心心念念的還是他實驗稻田裡的超級水稻。
2019年9月17日,在出發去北京領獎(共和國勳章)時,他專門來到稻田跟自己的水稻道別:「你們都乖乖的,我過幾天就回來啦!」
獲獎當天,在得知12畝試驗田正處於對花時期,袁隆平專程從湖南長沙趕到衡陽市衡東縣洣河橋村,查看「第三代雜交水稻」制種情況。
袁隆平常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可以說,這半個世紀,袁隆平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雜交水稻。
為了搞科研,袁隆平寧願不住豪宅、不開豪車,也要把經費拿來做研究:
國家獎勵給他青島市國際院士港的別墅,他把它改成了團隊研發海水稻的科研室;
下田地做實驗,他很少坐車,都是騎著自行車去的,直到後來年紀大了,身體越來越不方便了,才購置了一輛不到十萬元的車;
甚至老兩口在香港購物時,袁隆平想買塊新表送給妻子,最後嫌貴也沒買成。
即便已經舉世聞名,身價千億,袁隆平最看重的還是腳踏實地的「一輩子做好一件事」,並把這份堅定的意志,傳遞給了兒子、孫女、子子輩輩。
五
袁隆平對兒子和孫女的影響是深刻的。
1963年,33歲的袁隆平和小自己8歲的鄧哲「結婚」了。
婚後,他們一起養育了三個兒子。
這三個兒子沒有讓父親失望,一個比一個成功,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佼佼者。
長子袁安定,出生於黔陽地區,在那個生存條件相對惡劣的環境中,他通過努力成功考入大學,成為管理學專業的人才。
畢業後袁安定被分配到湖南種子公司工作,後來,不甘平庸的他跳出國企這個舒適圈,選擇自主創業。過程艱難,憑藉從父親身上學到的那股堅定的韌勁,他先後參與創辦了多家農業、科技、種業公司。
現在,袁安定已經成為農業領域知名企業家。
次子袁定江,和父親一樣,從小到大都是一個穩紮穩打的學霸,他憑藉優異成績考入了湖南財經學院。
畢業後,他選擇南下,前往海濱特區珠海工作,他當過會計主任,也負責籌辦過農民貸款項目。在閒暇之餘,袁定江還攻讀了武漢大學的EMBA。
如今的袁定江已經是一家農業科技上市公司的副總裁,他憑藉自己的才華能力,讓農民都能嘗到甜頭。
小兒子袁定陽,如果說子承父業,那就是他了!
他在拿到湖南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專業碩士學位後,一直跟隨父親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
深受父親的影響,袁定陽對待科學研究一絲不苟,勇於探索,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成為超級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
此後更是與父親一起參與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等多個項目,並成功選育了雜交稻新組合。
其實對袁隆平的三個兒子來說,他們完全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但他們卻都選擇了個人努力與奮鬥。
從父親袁隆平身上,他們學到了低調為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這是一輩子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對於三個孫女來說,家庭氛圍對她們的耳濡目染是顯而易見的。
她們衣著簡單樸素,在採訪過程中總是面帶笑容,幽默風趣,落落大方,絲毫沒有因為爺爺是袁隆平而驕傲自大。
在學校裡,她們還經常與同學們分享爺爺的故事,他的努力與夢想。
圖源:星辰在線
孫女們說:長大後我們也要成為像爺爺那樣的人。
一個有夢想,並願意為之去努力奮鬥,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人。
六
2020年9月7日,袁隆平爺爺迎來了自己的90歲生日。
90歲對於一個老年人來說是絕對的高齡了,多數老人都在頤養天年,可袁隆平的晚年生活依然是伺弄他的雜交水稻田。
甚至在紀錄片最後,記者問袁隆平爺爺最關心的是什麼?
他依然最關心的是雜交水稻和糧食產量。
有人說這是國家賦予他的使命,可殊不知,這也是他一輩子的堅守和夢想。
他說,他還有三個任務:一是超高產,二是海水稻,三是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這裡,我們也願袁隆平老爺爺身體健康,親眼見證並實現自己的心願和夢想!
編 輯 | 張 琪
校 審 | 胡俊濤
值班編委 | 張心雨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