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的雜交水稻是什麼味道?
其實,這個問題來源於知乎
為什麼突然要寫雜交水稻呢?
因為我是半夜看到這個問題的,我饞了
(論食物對一個吃貨的誘惑力)
於是我開始尋找雜交水稻的賣家
試圖品嘗一番
我合理懷疑這個賣家在騙我
因為給我推薦的是正在直播賣的大米
(以上為知乎朋友提供的線索)
味如嚼蠟,米質硬,很難浸水浸油
雖然在我的不懈努力下,還是沒能吃上
就算有種子,我也不可能在家種水稻吧
吃種子也不太現實,我還沒饞到吃種子的地步
很多人會問:呀,我們現在平時吃的不就是雜交水稻嗎,你怎麼能說沒吃過呢?
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
看到了嗎?我們平時吃的跟袁隆平院士實驗畝產千斤雜交稻根本不是一個品種,人家屬於戰略糧食。
袁老研究出來的是秈型雜交水稻。這項技術自1976年在全國大面積推廣以後,僅至1994年,就已使中國的稻穀累計增產達2400億公斤。此外,該技術還被出口到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我國秈米主要產區在兩湖、兩廣、江西、四川等地。秈米多為細長形,米色較白,透明度比其他種類差一些。煮食秈米時,因為它吸水性強,膨脹程度較大,所以出飯率相對較高,比較適合做米粉、蘿蔔糕或炒飯等。一些酒業、畜牧業多用秈米做原料。
袁老的雜交水稻針對的是秈稻,我們超市裡最常見的東北大米都是粳米,一般我們是不會吃秈稻的。
市面上賣的基本都不是雜交稻
我們現在吃的都是商業稻
雜交水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袁隆平院士是這個系統工程的奠基人,我們現在吃的水稻不一定是他親自育種的,但一定有他育種的水稻的基因。
培育雜交水稻的目的是在足夠短的生長時間內,儘量不依靠天然土壤(比如工業化肥、鹽鹼化土地)和水源(只用灌溉設備),生長出儘可能多的產量。
雜交水稻實質上是一種工業品,口感比越南進口的三造雜交(轉基因)水稻米更差。
為保證稻米的產量,大量使用各類化肥和農藥,大米的品質會大幅度下降。
袁老最大的貢獻是對育種體系進行了完善,解決了雜交水稻無法大規模種植、雜交稻受精率、接種率以及種子合格率等問題。
不能因為平時吃的不是袁老的雜交米就否定其意義,雜交水稻在特殊時期意義非凡(特殊時期就別強調口感了),解決的是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口感問題尚在解決中。
我們平時肯定是吃不到當初袁老研究出來的雜交水稻的,因為我國大面積種植的不是他研究的型號,而且我們國富力強,還沒到吃雜交水稻的地步。
快點留言表示你的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