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雜交水稻和他爸那些事兒

2020-12-06 騰訊網

昨天是袁隆平九十華誕

最近的袁隆平院士好像又火起來了,可能起因是因為有個家長狀告袁隆平,他家孩子吃飽了撐的自殺了,然後就有了好多抹黑袁隆平的人站出來,各種說……那麼問題來了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到底在我國的現狀是什麼樣的?我們打小一直崇拜的雜交水稻之父怎麼就成了別人口中的對我國的水稻沒啥貢獻了?對此我查了一部分的資料,讓大家更好的去了解雜交水稻,了解袁隆平院士對我國水稻的貢獻。

對此先來說一下我國水稻的發展歷程

1929年,丁穎開始了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研究

1950年代,黃耀祥通過人工雜交,育成世界上第一個抗倒伏的秈稻矮稈良種「廣場矮」,使廣東稻穀單產從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1960年代初袁隆平雜交稻研究。袁1930年生於北京,1953年8月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

==============十年動亂的分割線=============

1970年11月23日,李必湖在海南島三亞發現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稱其為「野敗」

1971年,湖南省農科院成立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組織全國協作攻關,將「野敗」材料分發到全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次雜交試驗。用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次雜交試驗。

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

1972年初,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朱英國也從海南島找到紅芒野生稻做母本,用幾十個常規稻種做父本進行雜交,在1974年培育出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稻種。

此時,世界上僅有4種從野生稻中獲得的雄性不育類型,其中中國有兩類,一類是李必湖發現的野敗型雄性不育,一類是朱英國發現的紅蓮型細胞質雄性不育

1974年,全國13個省區的18個科研單位為攻克雜交水稻再度進行科研大協作。

1976年,在時任國家領導人華國鋒的重視下,野敗型雜交稻開始大面積推廣,全國種植面積達到208萬畝,增產全部在20%以上。

============改革開放的分割線===============-

1980年和1981年,袁隆平團隊的雜交水稻技術先後轉讓給美國圓環種子公司和卡捷爾公司,這是中國第一次向外國轉讓農業專利技術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獲國內第一個特等發明獎,該獎項針對的是他的秈型雜交水稻研究。1982年,袁被聘全國雜交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開始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海水稻的分割線========

從1987年到2015年,在29年時間裡,陳日勝的「海稻」育種一直是單幹模式。遂溪縣虎頭坡育種試驗田,是陳日勝最早的一塊育種基地。1987年其在海邊培育,因試驗周期長,單是普選稻種就做了5年:1987年種植400株,選擇優良單株51株;1988年種植51個株系,入選15個株系,選擇株高、熟期一致的單株80株……如此選種到1991年,最終定型品係為「海稻86」。

到2014年11月,收割最近一季稻穀時,陳日勝已將海水稻從畝產100斤增至300斤

2016年10月12日上午,隨著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李滄區的籤約落戶,標誌著青島的「鹽鹼地」也可變身「良田」。

然後是雜交水稻在我國的種植現狀

你的家庭條件不錯的話,不出意外是不會吃雜交稻的。大部分人吃的不是常規粳米就是進口的比如泰國香米這種口感較好的品種,雜交稻基本上口感都不好,吃的人很少。

目前雜交稻佔水稻總產量六成左右,雜交稻產量最高的幾種並不是袁隆平院士培育的品種,而大部分雜交稻都是用於糧食儲備,飼料,工業生產等用途,所以即使你想吃,市面上也不是那麼容易買到的。

關於雜交水稻種植,謝華安院士等人培育了「汕優63」解決了第一代大面積推廣的雜交稻不抗病(稻瘟病)問題,1986年成為全國雜交稻播種面積第一,並在此後16年連續穩居首位。西南雜交水稻之父周開達等人培育的岡型(原始品種出自非洲甘比亞)、D型雜交稻,在長江中上遊及雲貴川廣泛種植,約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

袁隆平先生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佔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的5%不到,水稻總種植面積的2%左右。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2億畝,水稻種植面積4億多畝,雜交水稻平均畝產約460公斤,普通水稻平均畝產430公斤左右。雜交水稻產量排名前列的品種基本都不是袁隆平院士的成果,即使你能吃到的雜交稻也不一定是袁隆平團隊的。(不要拿實驗田的雜交稻產量來比,正常種植條件下根本達不到的。)

國家數據中心也可以查到,2018年,中國糧食產量65789.22萬噸,水稻佔比不到三分之一。而根據農業部估算,中國人一年要吃掉大約一億五千萬噸大米,其中又有相當部分中國人以小麥等作物為主食。所以雜交水稻主要用於戰略儲備和工業生產等用途,人就會餓肚子?其他糧食不能吃嗎?

在稻穀產量富餘的情況下,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穀進口國,真以為口感沒影響?泰國大米為什麼出口量世界第一?

大數據統計,以水稻為主食的中國人,大部分就是吃常規稻和進口稻,也有吃雜交稻的,但相比之下少啊,主要用途是工業生產等等。

袁老有貢獻,但不可神化

一直以來常規雜交水稻就是主流,三系稻是劍走偏鋒。現在常規雜交水稻畝產量不比三系少很多。但其他優點比三系好太多。農民的實際行動不會騙人,全國種植面積不會騙人,現在來看,三系稻已經徹徹底底被常規雜交稻打敗了,種植面積和區域越來越少。

有人說以前水稻一畝地多少斤,中國有多少人餓死,自從有了袁老,中國人能吃飽了。以及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這不是真正的袁隆平,這是被神化的袁隆平。

首先,並不存在「我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讓你們吃的太飽」的梗,因為大多數人根本就沒吃過袁老品種的大米。三系稻曾經最高峰的時候,主要種植區域是廣西和湖南。湖北也有點。即使在這兩個省,也不都種三系,種三系也不一定是袁老開發的種子。江蘇不種三系,而種粳稻。長江以北除了實驗田,根本不種袁老的水稻。

其次,三系雜交水稻的理論,並不是袁老提出來的。只是袁老底下的技術員最先在野外找到了一株不育系,完善了三系中最後一系。眾所周知,引力波是愛因斯坦提出的,但是引力波最近才被探測器找到。你記得探測出引力波的人叫什麼嗎?不記得吧。你只記得引力波理論是愛因斯坦最先提出來的。但這個邏輯在三系雜交稻上就變了,最先在自然界找到三系之一的雄性不育系,驗證了三系雜交理論的人,成了比理論提出者還有名的人。而提出三系雜交稻完整理論的人是,日本人新城長友。細思極恐啊。

第三,袁老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問題是雜交水稻理論不是袁老創立的。是美國人創立的。中國1920年代就由丁穎育出了雜交水稻。常規雜交一直是主導地位,三系以前只是理論,實踐上則一直缺乏雄性不育系的親本,這就相當於大家在等引力波被觀測出來。雄性不育系,日本也在找,中國也有很多人在找。幸運的是袁隆平的技術員李必湖最先在海南地頭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系的水稻。於是整個團隊用它做親本開始了三系雜交歷程。

事實上,這裡面有很大運氣成分和團隊貢獻。當然,科學研究很多就是運氣,起碼袁老作為領導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去找,所以幸運女神才眷顧他。如果他沒找到,很可能也有別人找到。畢竟大家都在地頭找野稗。準確的說,袁老的功績是----「雜交水稻之三系雜交水稻之雄性不育系之發現者」,這明顯是雜交水稻的一個小的分支學科,屬於劍走偏鋒。就像劉翔,雖然打破了110米欄的世界紀錄,但不能叫他田徑之王。

第四,曾經的中國之所以發生饑荒。不僅僅是水稻種子不行。小麥當時產量也低,大豆玉米幾乎所有農產品的產量都低。甚至火車速度都慢。這是社會整體欠發達的結果。

現在南方水稻每周打一次殺蟲劑,減少蟲害導致的減產,佔世界7%的中國耕地上化肥用量佔世界30%,充足的肥料投入。各種農機補貼,耕地補貼的政策利好,大量的進口外國農產品,糧庫的修建,以及良種選育,水利設施。共同解決了中國人吃飽的問題。最簡單的例子,種水田得有水泵給水排水吧?水泵,柴油發電機,或者農村電網,甚至柴油本身。哪個是五六十年代的農村有的?

所以,絕不是袁老養活了十三億人。是社會工業水平提升反哺農業。如果非要說某個人對中國農業貢獻最大,那就是鄧小平。因為他的改革開放,讓中國整體提升。其次是朱鎔基,他主導的加入WTO,讓中國有了很多外匯。這些外匯大量採購外國糧食。如果沒有進口糧食,我們的耕地面積恐怕要翻倍才夠。不是危言聳聽,進口的玉米大豆水稻數量網上都有,我國一畝地大豆大概產量300斤,玉米1600斤,自己除法一下就知道需要多少面積了。這還不算走私來的。

第五,開始講專業問題了,儘量科普點,但是槓精們的智力肯定不足以理解。為什麼說袁老的三系稻種不如常規雜交稻?本來這是最有技術含量的,奈何知乎已經貼吧化,懂知識的人少,我才放到最後講。袁老種子的最大優點「高產」,恰恰是他最大的缺點。育種這個事不是高考算總分,而是大學考試不能掛任何一科。高考數學不及格,總分夠也能上個大學。但大學考試,即使一門課不及格,其他每門課都100分,你也不能畢業。

毛主席說種地八要素,----「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就是說,種好地要八個要素兼顧,避免短板效益。這是八個必要條件,沒有任何一個是充分條件。

一,土壤。土本身區別不大。但土地的位置決定了光照,氣溫,溼度,雨水等因素。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有的種子跨縣都不能種,更別說跨省了,所以袁老的種子不在長江以北種,不是不推廣,而是確實種不了。

二,科學施肥。三系稻高產前提是施肥量大,施肥不夠沒產量。施肥大等於投資高,而且還有隱患,氮肥過高容易染病啊。有報導「隆平高科問題稻種安徽遭棄:曾在多省出現過絕收」http://sc.sina.cn/news/2015-04-13/detail-ichmifpy7609329.d.html

三,水利灌溉和降雨量的協調。三系雜交稻的主要種植區都是溼熱地區。而溼熱地區病害,蟲害都高發。寒冷乾燥地區病害少。多打藥,投資大,食品安全也是問題。

四,種子。三系稻種不能留種,常規雜交稻種可以留種。三系要專業人士專業制種,出一點問題,就絕產。常規雜交水稻也有花粉漂移,但比例是0.003。而且就算花粉漂移,這0.003也有產量,只是品種不純。種水稻的種子和種水稻,區別很小。只要有原種,農民就可以育種。實際上很多常規水稻種業公司,都把育種田放給農民種,然後回收種子再賣。這就導致三系稻種成本高,風險大。對農民而言,一畝地種子成本投入,三系種子是常規的三倍。大概的價格是,常規種子4元多一斤,每畝約九斤。三系種子三十多元一斤,每畝三到四斤。為什麼用種量不一樣呢?看下一段。

五,合理密植,這是要考慮當地的光照和積溫,讓每一株糧食得到足夠但不浪費的光合作用。一個區域的光合作用,是決定當地品種產量的上限。不管什麼品種都不能跨過光合作用,不能跨過能量守恆,雖然三系雜交稻單株優勢強,但常規水稻可以用密植的方法來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一旦大家都接近了每平方米光合作用的天花板,產量就沒什麼差異了。

六,植物保護,農藥和栽培技術。前面說過,三系雜交稻的種植區域高熱高溼,氮肥過量,是稻瘟病爆發的誘因。湖南前幾年就發生了隆平高科的水稻種子爆發稻瘟病絕產的事故,接著隆平高科股價跌了。後來,不了了之。為了保袁老的聲譽,就說這個出事故的種子不是袁老的種子,雖然是隆平高科的,但不是袁老的。所以,要麼為了產量多打農藥,多打藥也是成本啊,要麼就得病,得病就是大範圍減產或者絕產,最後產量都幹不過沒得病的常規雜交水稻。常規水稻施肥量少抗性高,得病率從機理上就低於三系。一個品種沒有可能盡善盡美,追求產量多了,抗病性就差了。馬雲那麼有錢,但他長得醜啊。

七,田間管理,人工調配。這個簡直是三系最大的弊病了。種子貴,就插單株。插單株是人工插秧才行啊,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插秧機能插單株,玉米可以,大豆可以,但是水稻不可以。因為它是育苗,不是播籽。正常插秧機都是插至少三到五棵。人工插單株,一畝地三百元,看看有沒有人幹?另外,人工插秧,深淺不一,橫豎不齊,越插越累,越累插的越遠,最後基本苗數都不夠了。碰著手法不好的僱工,插深了,憋住了,直接大緩苗。反而減產。種子貴,導致人工貴,人工還不準確,導致減產。

另外,施肥多,也增加人工費,打藥多,也增加人工費。容易得病,還操心。

八,工具,農機設備。主流水稻都是兩系水稻,所以農機具都是為了它發明的。我相信,如果真要研究,插單株的插秧機肯定會有的,畢竟這比高鐵簡單。但是這麼做的目的呢?三系稻面積那麼小,研究機器投入不少,還賣不了多少。也就沒人研究了。三系稻的衰弱真的不是只因為缺乏工具。

總結,下列因素都是好種子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產量,生育期,抗病性,抗倒伏,抗鹽鹼,米質,適應性。他們共同決定了一個種子。過去十年,中國統計上,水稻產量連年增長,但卻是袁老的三系稻種植面積連年減少。三系稻,種子貴,用工多,投資大,抗性差,米質差,就是產量高。但是這個高不是無條件的,是風調雨順才高,精心管理才高,大量施肥才高,農藥不斷才高。稍微哪裡出來問題,它產量反而不高。有90%的概率得100元錢和有100%概率得90元錢,你會選哪個?常規雜交水稻雖然單株弱,但是可以密植,三英戰呂布。在光合作用的天花板下,常規產量並不是比三系低很多。農民種地畢竟要考慮成本和收益,成本高,產量高,單價低,收益未必高,還帶著種植風險。袁老種子播種面積的萎縮,是只追求產量,犧牲其他屬性的代價。而他唯一追求的產量,如果十年之中,有一年遭遇稻瘟病,那十年平均勾下來,和常規水稻的產量也沒什麼區別了。

人說,育種是一門藝術,藝術講究平衡之道,琴瑟和諧。一個地區能育出一兩個適合當地的好品種,就是福氣了。

前幾天,我聽一位老師提出了育種家這個名詞。以前有歌唱家,政治家,藝術家,現在把育種者變成了育種家。因為育種最重要的是平衡,各方面都沒有短板,還要有突出的長處。既要考慮種植區域的氣候,又要考慮該地區的土質和水利。既要方便農民田間操作,又要讓收下來的稻子有市場。

往大看,形而上,當我們追求GDP的時候,我們犧牲了環境。當我們追求高樓大廈的時候,我們忽略了停車位和交通擁堵。當我們追求高鐵的時候,我們忽略了窮人需要低價的盒飯。當我們追求高考成績的時候,我們忽略了童年。我們追求單一的目標,往往容易實現,但犧牲了其他多方面。到底是失去的多還是獲得的多呢?

袁老本人是值得尊敬的,他把三系雜交稻從理論變成實踐。創造了中國單產最高的水稻種子。但我想說說另外兩個種子,稻花香二號,用二十年時間,讓大家知道了五常大米,帶動整個黑龍江南部和吉林北部的水稻產業。鹽豐四七,盤錦主栽品種,帶動了遼寧水稻產業。五常和盤錦是幸運的,有一個適合他們當地種植的好品種,拉動了無數人就業和致富。現在大家能叫出這兩個種子的發明人嗎?袁老再牛,他的種子也顯然沒有給某個區域帶來水稻產業上的升華。但袁老的名氣遠超稻花香二號和鹽豐47的發明人。想當年,有人引進日本富士蘋果 進煙臺,煙臺蘋果才全國聞名,至今仍然是全國蘋果主要集散地。真是一個品種振興一個地區啊。

農業不簡單,每當我們被畝產多少多少斤的超級稻新聞洗腦得歡欣鼓舞時,又有誰知道,無數育種者,他們並不追求當地的產量最高種子,而是追求在這一方水土中的平衡之道。我稱之為育種家。

如果你真的看到了這裡應該也已經看出來了,上面幾篇都不是我的水平,我可寫不出這麼好的文章,我只是好文章的搬運工,但是也要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為什麼國家這麼的去引導人們崇拜袁隆平,幾近神化,原因很簡單,我們這個民族需要英雄,我們這個國家需要榜樣,雜交水稻的發現肯定不是袁隆平一個人的功勞,但是他一個人可以代表了那一大批的像他一樣的努力的科研工作者,對他的尊重就是對那一大批為國家為人民奉獻的科研工作者的尊敬。

我們都需要榜樣的力量,都需要那麼多的勵志故事。為啥要勵志,因為我們也有可能,萬一成功了呢?從小我們就知道,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對國家,,對全球人民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後,小小的心裡也種下了一個成為榜樣那樣造福百姓的夢,這不就是基礎教育的目的嗎?

這就是我的一些看法,不喜勿噴哦,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和他的雜交水稻是如何成為大國基石的?
    想到這裡,我翻了翻去年家裡囤的二十袋大米,驚奇的發現沒有一袋是袁老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仔細想想不僅自己從未吃過雜交水稻,就連超市裡也從未見過。 事實上,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在全國的耕種面積不足9%,早已不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要能量來源,並且這種大米口感成謎,有人說「味同嚼蠟」,有人說只適合蛋炒飯,總之就是沒辦法和泰國香米、東北大米或者天津小站米相提並論。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人?他的「超級稻」又是怎麼保證了中國的糧食安全?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有沒人和我一樣,從小我就篤定世界上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袁隆平,每回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我全都不屑一顧,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以來,它解決的從來不只是餵飽中國人得肚子,它拯救了全世界70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想要弄清袁隆平為什麼沒有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就必須要先了解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區別在哪裡。我們先說說工程院,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於1994年成立,總共有院士902人,分成9個學部,袁隆平就屬於農業學部。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推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雜交水稻已經在我國累計推廣80多,我國水稻平均水平還只有450kg左右,而湖北的雜交中稻平均畝產在600kg以上,而雜交稻高產潛力達到畝產1000kg以上,說明我國雜交水稻高產改良還有巨大的空間,同時,也暴露了具有高產潛力的品種穩產性和適應性較差的弱點.因此,培育具有高產潛力、適應廣的高產穩產品種有利於提高我國雜交水稻的平均單產.因此,在注重高產潛力的同時,加強廣適性的穩產品種的培育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中國那些事兒」邊抗疫邊生產:中國雜交水稻承載非洲糧食安全新希望
    自馬達加斯加3月20日出現首例新冠病例以來,中方專家組成員克服了防護物資和後勤物資奇缺等一系列困難,積極組織雜交水稻生產基地和示範農戶,並與當地農民一起揮汗忙碌,收割水稻。近日,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部長呂西安拉那利維魯在視察項目時感慨道:「糧食安全對於一個國家至關重要。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除了江西,當時已有福建、廣東、湖北等多個省份的農技人員跟著袁隆平做雜交水稻。此時,大家的注意力還主要集中在C系統上。顏龍安和助手很快就完成了C系統的雜交工作。一天閒來無事,他看到袁隆平那裡有一株「野敗」開始抽穗,就順便向其討要了一蔸。朱英國記得,包括湖北在內,大約有10個省的農技人員都從袁隆平那裡分到了「野敗」。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但是他的工作是研究什麼?什麼是雜交水稻?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平時吃的泰國香米,東北大米跟它有關係?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新華社長沙1月2日電(記者丁文杰)前不久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稻米高峰論壇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滿懷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項目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目前,已有個別百畝連片的實驗基地,平均畝產創記錄地達到980公斤以上。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一直遙遙領先於國際社會。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也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經歷過饑荒的袁隆平,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解決糧食增產問題。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他同意了嗎?
    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 漲知識啦,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 雜交水稻之父養活一代人,遭到下代人的謾罵
    是人們貧瘠之時敢於站出的戰士,無私奉獻著一切,是不尋求回報和獎勵的,把糖果帶給了整個國家,留給自己只是一根苦瓜。或許我們為了夢想,所付出來當然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換取來的是成果和回報。 他,作為成就卓越的頂級科學家,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在20世紀時成功研製出來雜交水稻,讓全國人民努力吃上一口飽飯,使糧食不再缺乏下去,逐漸進入了小康的年代。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發《雜交水稻》,系統全面地回顧並解讀了雜交水稻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可作為一部雜交水稻發展簡史呈現給讀者。文章指出,雜交水稻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朝著應用方法由繁到簡、效率越來越高、優勢水平由品種間到亞種間,甚至遠緣雜種優勢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和自然界打了十幾年的交道,吳俊對這句話頗有感觸。23歲從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進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創新團隊的一名「80」後成員,現在吳俊是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期他剛榮獲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稱號。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8月,剛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了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袁隆平當老師的那些年裡,中國正經歷十分嚴重的饑荒,許多人都被餓死了,作為農業系統的一員,從那時起,袁隆平就立志一定要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的威脅。 1964年,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經過不懈的努力,1974年袁隆平團隊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