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第一筆帳,是關於雜交水稻的產量優勢。
袁隆平表示,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根據推算,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的稻穀才能滿足溫飽;現在每公頃稻田可提供27人的糧食,而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才能滿足需要。
雜交水稻可以利用雜種優勢顯著提高糧食產量。截至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為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7%以上。據統計,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約6.4噸/公頃,其中雜交水稻單產為7.5噸/公頃,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目前,中國已經啟動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育種攻關,指標為16噸/公頃,即1067公斤/畝,計劃於2020年前實現。
「這張照片上是菲律賓的一個農民,他拿著一把稻子。我問他重不重,他說非常重!我問他高不高興,他說非常高興!」袁隆平說,在國際上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的雜交水稻已經得到大範圍推廣,例如巴基斯坦、埃及、馬達加斯加、賴比瑞亞、莫三比克、菲律賓等,全年種植面積約6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增產2噸左右。
除了攻關超高產雜交稻,袁隆平近年來還傾心於研究海水雜交稻。他表示,全球現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其中亞洲分布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中國有1億公頃的鹽鹼地,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水稻本身具有降低鹽分的生物作用,是改良種植鹽鹼地的首選糧食作物。發展海水雜交稻,開發利用鹽鹼地,對於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10月12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成立,落戶青島國際院士港。這是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由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袁隆平說,計劃在3到5年內選育出可鹽分濃度0.3%到0.8%海水灌溉的耐鹽鹼雜交稻新品種,突破畝產300公斤,並最終推廣種植1億畝海水雜交稻,增產糧食300億公斤。「300億公斤糧食是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可以養活8000萬人口,這是我們的目標。」這是袁隆平算的第二筆帳。
「我本人和本研究中心均十分樂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袁隆平最後又算了第三筆帳: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那麼全球每年將增產1.5億噸糧食,可多養活4億到5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