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2020-12-06 大眾網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第一筆帳,是關於雜交水稻的產量優勢。

  袁隆平表示,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根據推算,到2030年,全世界必須比1995年多生產60%的稻穀才能滿足溫飽;現在每公頃稻田可提供27人的糧食,而到2050年,則必須提供43人的口糧才能滿足需要。

  雜交水稻可以利用雜種優勢顯著提高糧食產量。截至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為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7%以上。據統計,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約6.4噸/公頃,其中雜交水稻單產為7.5噸/公頃,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目前,中國已經啟動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育種攻關,指標為16噸/公頃,即1067公斤/畝,計劃於2020年前實現。

  「這張照片上是菲律賓的一個農民,他拿著一把稻子。我問他重不重,他說非常重!我問他高不高興,他說非常高興!」袁隆平說,在國際上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的雜交水稻已經得到大範圍推廣,例如巴基斯坦、埃及、馬達加斯加、賴比瑞亞、莫三比克、菲律賓等,全年種植面積約6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增產2噸左右。

  除了攻關超高產雜交稻,袁隆平近年來還傾心於研究海水雜交稻。他表示,全球現有9.5億公頃的鹽鹼地,其中亞洲分布3.2億公頃,佔全球的1/3以上。中國有1億公頃的鹽鹼地,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水稻本身具有降低鹽分的生物作用,是改良種植鹽鹼地的首選糧食作物。發展海水雜交稻,開發利用鹽鹼地,對於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10月12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成立,落戶青島國際院士港。這是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由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袁隆平說,計劃在3到5年內選育出可鹽分濃度0.3%到0.8%海水灌溉的耐鹽鹼雜交稻新品種,突破畝產300公斤,並最終推廣種植1億畝海水雜交稻,增產糧食300億公斤。「300億公斤糧食是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的糧食總產量,可以養活8000萬人口,這是我們的目標。」這是袁隆平算的第二筆帳。

  「我本人和本研究中心均十分樂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作出貢獻。」袁隆平最後又算了第三筆帳: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那麼全球每年將增產1.5億噸糧食,可多養活4億到5億人口。

相關焦點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袁隆平團隊在世界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 歐生·優麗在水稻栽培師李建武帶領下體驗下田勞作。圖/受訪者提供 今年4月,中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出了「六保」,保糧食能源安全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糧食生產方面,雜交水稻技術是一項重大發現,還被推廣到國際,解決了更多國家的糧食短缺問題。由國務院新聞辦對外推廣局、湖南省政府新聞辦指導,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支持,芒果超媒、芒果TV出品的聚焦中國新興行業領域奮鬥者的系列短視頻《閃耀的平凡》於5月21日正式在芒果TV上線,獻禮2020全國兩會。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才讓我國從食物匱乏,到今天人人吃飽 最後各國只好無奈表示:自花授粉的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直到1973年袁隆平帶領研究組成功實現雜交水稻三系配套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袁隆平同意了嗎?
    比如:「雜交水稻」,也只有在農業或者生物課本中會出現,算個專業術語詞。現在似乎人人都知道,有人說:「雜交水稻」養活了全國人口,甚至全世界! 為什麼沒有人知道還有雜交小麥、雜交玉米、雜交大豆,以及它們的主要發明者呢?難道國人的口糧中,其他糧食都不重要,或者需用佔比不夠高嗎?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來源:中國文明網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際同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新華網長沙12月1日電  「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幫助全人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中國的農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11月30日,在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召開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表述他的願景。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那麼兩種進行雜交就有可能出現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C品種。C品種就提高了水稻的整體產量,基於這種理論,成功引起了國家科委的注意,並在1967年成立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由袁隆平和徒弟李必湖等人領導,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秈型雜交水稻終於被袁隆平培育成功。世界糧食產業也迎來了舉世矚目的變革。1981年,中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授予雜家水稻研發團體。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無顏仰望這位90歲的科研工作者這位首富的生活就是家和田野,媒體朋友們知道袁隆平擁有一項只有用過女王才有的特權——沒有駕駛證也能開車,國家專門給袁老頒發的榮譽駕駛證,全國也只有他了,為了真實觀察到水稻的生長狀況,袁老一天基本都在水田裡,常常與陽光風雨為伴。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2004年,袁隆平從以色列領取了「沃爾夫」獎後,又從美國捧回「世界糧食獎」。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一位領導勸他:「今天晚上,國際廣播電臺就要向全世界播出『袁隆平等人獲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獎』這條消息了,明天所有的報紙也都會刊載這則新聞,這麼大的事情,關乎到國家威望,不好再有什麼更改。」 如今,如果找到這個獎的文獻記錄,就會發現,主要獲獎人已明確列出,前4位的排名是:袁隆平、顏龍安、張先程、李必湖。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不過據央視新聞報導,馬達加斯加氣候條件複雜,在袁隆平院士指導下,中國農業技術專家成功培育出3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種子。使用後,水稻產量達到每公頃10.8噸,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的產量。未來,我國雜交水稻將有望解決非洲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大家一提到袁隆平,首先會想到什麼?我猜絕大多數肯定知道,他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我盡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講解,並且試圖用一個簡單、清晰的框架去概括他所有的工作。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這是袁隆平第一次出席國際性會議,他早就用英文寫好題目為《中國雜交水稻》的論文。按照會議安排,每組有兩名專家發言,一人宣讀論文,一人即席答辯。袁隆平的論文由國際水稻所理事林世成研究員宣讀,他自己即席答辯。袁隆平以準確流利的英語回答專家們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震動全場。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這樣說……
    雖然為人低調,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舉一動都會引發網友關注。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從1970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研發出第一株雜交水稻至今,近半個世紀已過去,截至2018年底,已有40多個國家種植了超過700萬公頃的雜交水稻。
  • 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據介紹,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而我國的超級稻,平均畝產達到了500公斤。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目前超級稻品種已經進化到第四期。
  • 瞭望|雜交水稻:讓世界相信飢餓終將退卻消除
    從改革開放初期至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7%提高到59.2%,這些貢獻正讓更多的土地發揮出巨大的潛力,最終轉化為大地上的生產力和碗裡的糧食中國成功讓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的同時,還為全世界提供了解決糧食短缺的中國技術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歐露2020年11月2日上午,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啟動商業化應用 袁隆平: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每經記者:吳澤鵬 每經編輯:魏官紅10月14日,湖南隆平高科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三代雜交水稻公司)宣布成立,該公司由隆平高科(000998,SZ)出資設立,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將出任董事長。
  • 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助東南亞解決「吃飯問題」
    中菲農業技術中心供圖■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據了解,2003年菲律賓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為3.4噸/公頃,到2018年這一數字已經提高到4噸/公頃,稻米一年淨增產量240萬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根據東南亞國家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了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這些來自中國的「 神奇水稻」為解決東南亞民眾的「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