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2020-12-06 網易新聞

新華網長沙12月1日電  「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幫助全人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中國的農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11月30日,在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召開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表述他的願景。

袁隆平認為,推廣雜交稻對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徹底解決飢餓問題意義重大。他算了一筆帳,現在全世界有22億稻田,而包括中國在內只有3億多畝種雜交稻,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照每公頃增產兩噸計算,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5億多人。

儘管已經83歲高齡,袁隆平依然不服老,自稱是「80後」年輕人。他說,為了早日實現自己「禾下乘涼」的夢想,他至今仍然堅持下田搞科研,希望明年攻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的大關。

今年9月,地處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傳出好消息。中國農業部對袁隆平團隊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苗頭組合「Y兩優900」101.2畝高產攻關片進行了現場測產驗收。結果顯示,百畝片平均畝產988.1公斤,創下了全國水稻百畝連片高產新紀錄。

但是,由於技術、政策以及市場的原因,雜交水稻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覆蓋面積只有1億畝。

「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實現這個夢想要靠各方面努力,各國政府、農業企業、科研院所,還有一些慈善機構,比如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水稻研究所,必須團結到一起,共同為這一目標努力。」袁隆平說。

在論壇上,來自賴比瑞亞、蘇利南、衣索比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農業官員和科學家對雜交稻的推廣前景十分看好。賴比瑞亞農業部政務主任弗洛默表示,賴比瑞亞只有5%的稻米是自種的,每年要花1億美金來進口60%的稻米,如果在賴比瑞亞推廣雜交水稻,能夠解決糧食不安全的問題,維護地區和平和穩定。

中國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認為,中國的雜交稻要走出去,必須依靠市場和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中國有國際一流的技術、一流的品種,但是沒有國際一流的企業,所以必須整合市場力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培育骨幹種業企業。

對於推動雜交稻走出國門,覆蓋全球,袁隆平也開出了自己的「藥方」,他建議在雜交稻產學研優勢明顯的長沙打造一個專注雜交稻推廣的「國際稻都」。在他的構想中,「國際稻都」將以科研中心、會議中心、培訓中心、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六大板塊為主體。

記者了解到,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基地所在的長沙市芙蓉區提出,準備在瀏陽河以東打造一個規劃面積24平方公裡的「隆平新區·種業矽谷」。目前,已有種業電子交易中心、雜交水稻分子育種平臺等項目已經籤約落地。

「我希望早日看到雜交水稻覆蓋全世界的那一天。」袁隆平說。

(原標題: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本文來源:新華網 作者:劉良恆 周勉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然而,人們還清楚地記得,1976年三系雜交水稻推廣前,具有同樣地理氣候優勢的湖南,水稻畝產僅僅300公斤;30年後,畝產800公斤的超級稻,已遍布三湘四水……2008年10月,超級雜交稻在示範區躍上畝產900公斤大關,「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笑的格外燦爛。說起雜交稻的演變過程,袁隆平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三系法像包辦婚姻,兩系法像自由戀愛,超級稻有點兒像獨身主義」。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面對面丨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他把雜交水稻種到沙漠,種到鹽鹼地;他把雜交水稻種到非洲,種到全世界。
  • 袁隆平院士養活了大半個國家,90歲生日依舊懷有兩個人生夢想
    文/歲飲屠蘇袁隆平院士一直有兩個夢想,其中一個還跟他晚上的一次做夢有關。說起袁隆平,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天是袁隆平90歲的生日。按照慣例,袁老還是去了經常去的理髮店。在一次採訪中,袁隆平曾經說過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覆蓋全球夢。就這個要求,兩個夢想。
  • 袁隆平院士為過生日專門去理髮,90歲依舊懷有兩個人生夢想
    文/歲飲屠蘇袁隆平院士一直有兩個夢想,其中一個還跟他晚上的一次做夢有關。說起袁隆平,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今天是袁隆平90歲的生日。按照慣例,袁老還是去了經常去的理髮店。超級水稻畝產從700公斤到11公斤,一直在刷新著世界紀錄。這份世界紀錄並不是譁眾取寵的娛樂,而是正兒八經的記錄,飽含著太多的希望和重任。
  • 《講述·中國故事》第七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頒獎詞這樣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傑出貢獻。 守望稻田:「每天都要到田裡去」 就在啟程來北京的前一天,袁隆平還去田裡觀看了稻田長勢。
  • 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袁隆平:如果世界一半稻田種雜交稻將多養活五億人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8日報導,在剛剛結束的2017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上,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表示,他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果能實現,可以在世界範圍內多養活五億人口。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雜交水稻推廣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育成我國第一個三系雜交稻野敗不育型「二九南1號A」。從1976年到1987年,中國的雜交水稻累計增產1億噸以上,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6000多萬人。我老家在湖南沅陵,上世紀70年代初正值我中學時代,生產隊種植低產的常規稻,人均每年消費大米不到100公斤。我上寄宿中學一個星期三天吃米飯,三天吃紅薯,經常吃不飽。記得1976年,生產隊種上了一種叫「南優2號」雜交水稻,比原來的常規稻畝產提高了200多斤,而且米飯也很好吃。南優2號就是我對雜交水稻最初的記憶——雜交水稻最早成功推廣的品種。
  • 袁隆平:雜交稻的米質不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圖)
    袁隆平:雜交稻的米質不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圖)     2013世界糧食日優質湘米品鑑會現場
  • 專訪袁隆平:「雜交稻不是轉基因」
    3月13日,眾多網站轉載一篇題為《袁隆平:轉基因食品或影響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的新聞報導後,在轉基因之爭中向來以「中間派」自居的袁隆平,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那不是扯卵嗎?我根本不是那個意思,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完全是誤導性的報導。其實,就是個觀點的問題嘛,我從來沒改變過我的觀點嘛,也不知道媒體在報導這個問題的時候怎麼就改變了。」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好消息:三代雜交稻突破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作為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首席科學家和總設計師,中國雜交稻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稻,從超級稻第一期到第四期,總有新的好消息傳來。 2016年7月20日,廣東興寧攻關取得新突破,實現雙季稻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 畝產1203.36公斤:袁隆平團隊的超級雜交稻再創紀錄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9日電(記者趙鴻宇、秦婧)記者29日從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獲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再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203.36公斤。
  • 袁隆平回應「雜交稻高產不高質」:已達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
    袁隆平。 CFP 資料圖「我在一個小時前得知,位於湖南衡東縣的超級水稻示範基地實現了每公頃16噸的產量。這是我們繼雲南箇舊、河南信陽後,第三個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的百畝超級稻示範地。」10月26日上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到訪的海上絲綢之路主流媒體湖湘行記者分享了這一雜交稻攻關的最新成果。這些記者來自馬來西亞國家通訊社、星報、星洲日報,印度尼西亞爪哇郵報、國際日報,寮國人民報、巴特寮通訊社,泰國國家電視臺、泰叻報,菲律賓商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11家境外媒體。
  • 中國雜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這裡誕生了雜交水稻的若干明星品種和育種材料,達到了超級雜交稻研究的世界最高水平。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創新碩果纍纍自1964年湖南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水稻種業科技工作者們披荊斬棘、孜孜不倦,雜交水稻研究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 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據介紹,目前全世界水稻種植面積在22億畝左右,平均單產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農業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平均單產也只有450公斤,而我國的超級稻,平均畝產達到了500公斤。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目前超級稻品種已經進化到第四期。
  • 科學網—鄧啟雲:雜交稻與轉基因是不同概念
    「超級雜交稻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在全國上下都在為超級稻的全新紀錄而歡呼時,有關中國超級稻的質疑聲一直不曾斷絕。 對此,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始終保持著清醒認識。9月24日下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一樓會議室,超級雜交稻「Y兩優2號」研發團隊負責人、袁隆平的學生鄧啟雲告訴新華社記者,雜交稻是自然雜交來改良品種,與在實驗室內通過遺傳操作,將一類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行系列的轉基因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90歲的袁隆平正在做一件大事,與全世界每個人都有直接的關係
    沒想到這位90歲高齡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仍在堅持做著一件與全世界人民有密切關係的事情,真是令人敬佩。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袁隆平是湖南人。袁隆平在研究雜交稻袁隆平覺得自己是學農業技術的,看到大家餓肚子就像醫生沒能給病人看病一樣失職了,心裡挺難受的。
  • 袁隆平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還有兩個夢想
    袁隆平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還有兩個夢想 2018-11-20 14:17:00來源:長沙晚報   原標題:袁隆平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