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袁隆平在論壇上介紹了目前在水稻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他說,研究人員在野生稻中發現了兩個增產基因,每個基因具有比對照品種增產18%的效應;採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和雜交轉育,初步育成具有野生稻高產基因的強優恢復系Q611,並選育出高產優質組合J23A/Q611,在晚稻的百畝示範中達到畝產660公斤左右,比現有的高產品種增產20%以上。
從稗草中尋找有利基因的工作初現成效。袁隆平說,通過穗頸注射法將稗草的總DNA導入恢復系,後代產生變異,從中選育出新的優良、穩定的恢復系並選配出產量潛力可達9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組合。經過分子檢測,新的超級雜交稻組合中含有稗草DNA的片斷。
此外,玉米的C4基因已被成功克隆和導入超級雜交稻親本中,初步測定具有C4基因的超級稻親本,其光合效率比對照物高10%-15%,而理論上C4植物的光合效率可能比C3植物高30%。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對所配育的雜交稻進行產量優勢鑑定。
從1996年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以來,研究人員主要採取旨在提高光合效率的形態改良與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並輔之以分子手段的綜合技術路線,育成多個具有強大雜種優勢的品種,並分別於2000年實現農業部超級稻第一期大面積示範每畝700公斤、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每畝800公斤的產量目標。
第三期超級雜交稻的研究始於2006年,計劃到2015年實現大面積示範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進展,「可望比計劃提早2至3年達標」。而通過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開展第四期超級雜交稻的研究,實現畝產1000公斤是大有希望的,最高畝產可能達到1500公斤」。
據了解,第二期超級雜交稻在200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2008年已種植超過300萬畝,一般畝產650公斤左右。袁隆平透露,計劃到2010年,第二期超級雜交稻的種植面積將發展到1億畝,按畝增150公斤計算,每年可為國家增產糧食150億公斤,能多養活5000萬人口。
「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由中華海外聯誼會、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農業部的相關官員以及100多位海聯會理事參加了論壇。
責編:趙德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