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以科技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習近平書記給我們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這體現出總書記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使我很受鼓舞。」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雜交水稻的發展史,本來就是一個技術不斷創新發展的歷程。圍繞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長期堅持開展雜交水稻技術研發。」

農業報國,不讓老百姓挨餓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中,袁隆平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民以食為天。我是學農的,依靠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產量是我的職責所在。尤其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那場饑荒,我親眼看到有人因為飢餓倒在路邊、田埂邊和橋底下,真是錐心般的刺痛。」袁隆平說。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後,他與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各地科研人員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又在農場支起了小黑板,給全國各地科研工作者講課。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攻關大會戰打響。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的一間會客室牆上懸掛著一幅照片,金黃色的稻浪翻滾,左上角有袁隆平寫下的一行字:湖南漵浦,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

「畝產1000公斤」,這是袁隆平80歲時許下的生日願望,在2014年已經實現。2019年,袁隆平迎來90歲生日。這一次,他的願望是,「畝產1200公斤」。

從1976年到2018年,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穀8.5億噸,為中國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創新,從未停歇的腳步

作為實打實的「90後」,袁隆平身體不如以往,但他對以科技創新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迫切願望卻一如既往。他說:「現在,我最關心耐鹽鹼水稻示範工程、雜交水稻超高產攻關工程等三大工程,期望通過它們,更進一步推動我國乃至世界雜交水稻事業的發展。」

提及海水稻,袁隆平說:「海水稻就是耐鹽鹼水稻,是指能在沿海灘涂等鹽鹼地正常生長的特殊水稻,並不是說長在海裡,或用海水灌溉的水稻。原來由於耕地面積受限,要提高產量、保證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我們現在正在研究海水稻,希望通過利用沿海灘涂來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全國沿海灘涂、鹽鹼地有十幾億畝,能夠種上水稻的有2億畝。2017年開始,我們計劃在三年內研究成功抗鹽鹼濃度在0.8%左右的海水稻,每畝產量在300公斤以上,如果推廣一億畝,就可以多產300億公斤糧食,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

除了解決「吃飽飯」,袁隆平還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領銜、已實施10多年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從過去強調產量,向兼顧綠色優質目標轉變。2017年參與「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的30多個品種中,優質稻佔比超過30%,其中不少品種的米質已經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2020年,受國內外疫情形勢影響,出於對糧食安全的考量,我國在水稻種植上提倡擴展雙季稻種植面積。目前,袁隆平團隊已在湖南布置13個示範點,試點雙季稻種植,目標為早稻畝產400公斤,晚稻採用第三代雜交稻,攻關畝產800公斤。雙季稻畝產共計1200公斤。同時,袁隆平團隊還在湖南省內兩地及廣州黃埔區一地,共計部署三個點,啟動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攻關。

「創新對於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都很重要,對於我們這個國家來說尤其如此。」袁隆平說,「我一定會帶領團隊,朝著新目標,繼續奮鬥。」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袁隆平說,他計劃在三年之內培育出一個耐海水的濃度在0.3%到0.9%的高產雜交稻,畝產300公斤以上,並希望3年內把它選育成功,最後發展到1億畝海水稻鹽鹼地。每畝增產最低300公斤來算可以增產300億公斤糧食,這相當於中國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海水稻保障中國與世界糧食安全
    中新社青島9月7日電 (記者 胡耀傑)「要通過海洋科技保證糧食安全,要『開發利用鹽鹼地、發展海水稻』來保障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9月7日在青島舉行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如上表示。
  • 袁隆平: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王曉斌 攝中新網三亞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曉斌)18日在三亞參加第四屆國際海水稻論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鹽鹼地種水稻可進一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其中一億多畝可以種水稻,按照每畝300公斤收入,可多養活8000萬人口」。參加論壇的不少專家認為,研發海水稻改良鹽鹼地可使鹽鹼地成為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部分。
  • 山東舉行加強糧食質量監管保障糧食安全情況新聞發布會
    原標題:12月1日山東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強糧食質量監管保障糧食安全情況  12月1日,山東舉行介紹加強糧食質量監管保障糧食安全情況新聞發布會,請省糧食和儲備局副局長孟軍、監督檢查處處長楊士新,省糧油檢測中心主任田憲璽出席發布會,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加快生物育種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12月29日,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成功在京舉行。本屆沙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北京科技報社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
  • 袁隆平: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11月29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現場11月29日,「世界糧食安全與中國對策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等聯合主辦,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農業部原副部長尹成傑、國家發改委宏觀院原副院長馬曉等嘉賓參會致辭。
  •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新聞—科學網
    ——在河南考察時的講話(2014年5月9日~10日),《人民日報》2014年5月11日 學習札記 根據《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2020年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達到5400億公斤以上。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奏響中國創新最強音——從國家科技大獎看創新走向
    「80後科研少壯派」 國家科技最高榮譽標註創新力量    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自1999年以來,29名傑出科學家摘取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天眼」探空、神舟飛天、墨子「傳信」、超算「發威」……談及近年來我國科技成果的井噴現象,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火炸藥專家王澤山院士如數家珍。
  • 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李曉明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相關工作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的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耕地保衛戰:當利用強度接近極限時,怎麼保障糧食安全
    過去幾十年中,我國人口不斷增長,糧食的需求也在增長,每年的糧食總需求在6億噸左右。最近有專家測算,2020年全年,我國本土生產的糧食,每年有6.5億噸左右,再加上進口的部分,每年的糧食安全保障是沒有問題的。」難關:耕地退化質量在下降糧食安全沒有問題,並不意味著耕地沒有問題。
  • 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工作新聞發布會
    根據安排,今天我們在這裡和大家交流糧食安全工作,現就我市落實國家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及相關考核工作與朋友們分享交流。十三五期間,我市糧食安全工作連上臺階,耕地保護力度加大,主要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穩中有增,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糧食收儲、銷售和糧食質量監管力度加大,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這也是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創新工程。」16日,還在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忙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過連線,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2018年,袁隆平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公示中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中青報:走出當前國家糧食安全困境
    原標題:走出當前國家糧食安全困境   ■201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繼續強調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201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繼續強調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是否意味著當前我國糧食供求緊張?
  • 人大代表萬連步:採取加快鹽鹼地改良等措施 保障糧食安全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27日訊 對於如何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鄉村振興,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董事長萬連步提出了關於加快鹽鹼地改良,保障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扶持民營新型肥料企業,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業政策支持
  • 袁隆平:迷戀一粒種子 痴愛一片稻田
    工作人員正指著照片介紹,精神矍鑠的「當代神農」袁隆平院士微笑著走來。說明來意後,袁隆平的話匣子立馬打開了……  1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到了我們心坎上!」袁隆平說,十九大開幕時,作為連續三屆黨代會的特邀人士,他有幸坐在主席臺,聆聽報告。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
  • 袁隆平: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必須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本期邀請袁隆平院士等三位專家,從居安思危、經濟視角、黨史故事的角度進行探析。 【居安思危】豐收不是浪費的理由 敬天惜糧、勤儉節約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些年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已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小麥多年供求平衡有餘,稻穀供大於求,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