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9日雷達假彩色合成影像圖。圖中的黑框、白框區域分別標記了「天佑輪」和「天恩輪」的位置,紅框標記出了商船東北方向上的浮冰情況。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李曉明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相關工作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的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隨著北極海冰季節性持續消退,北極航道利用成為現實。其中,北極東北航道是連接東北亞和北歐的最短可行航道,比傳統航線縮短大約三分之一航程。受季節所限,船舶只能在夏季海面冰況較好時通航,但航道上依然可能存在較為嚴重冰情,使船隻受困,引發險情。利用高時空解析度的空間觀測技術,尤其是具有全天候全天時觀測能力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微波傳感器,可以對航道上的海冰、海況進行近實時的觀測,進而對航道上的冰情、險情進行及時的預警。
在「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安全保障服務中,該團隊黃冰清博士研究生組織團隊利用合成孔徑雷達數據,提供了近實時的高空間解析度遙感影像數據和海面風場反演數據以及高精度的海冰檢測結果,同時也提供了模式預報風場數據、海冰覆蓋數據、海冰覆蓋變化數據、海冰密集度數據等7類數據,提供服務保障96次。
其中,8月9日雷達衛星在東西伯利亞海域過境時恰巧拍攝到「天恩輪」和「天佑輪」相遇情形。利用該景雷達影像數據,該團隊還反演獲得了該區域的風場分布情況。
此次北極通航安全保障服務是一次成功的衛星遙感數據示範應用,提高了空間信息觀測技術在航運安全保障領域的應用能力,為北極通航的船隻規避風險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指導,為北極夏季通航取得可觀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奠定了技術基礎。該團隊下一步將為更多的北極通航船隻提供安全保障服務。
今年夏季,中遠海運「天恩輪」作為首發商船從國內起航取道北極東北航道前往歐洲,「天佑輪」隨後也從歐洲港口通過東北航道東行返回國內,預計均在8月中下旬抵達港口。其間,兩艘中國商船安全途徑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等風險較高區域。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