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中科院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

2020-08-28 空天信息研究院

2020年8月9日雷達假彩色合成影像圖。(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在衛星遙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夏季獲得成功應用示範,為兩艘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支持下,李曉明團隊研究探索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這項研究成果在去年的北極商船通航中已積累豐富經驗,並且成功應用在今年夏季中國商船「天恩輪」和「天佑輪」通航北極航道過程中,提供服務保障近百次。

2020年8月9日雷達反演海面風場圖。(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團隊 供圖)

中科院空天院介紹,隨著北極海冰季節性持續消退,北極航道利用成為現實。受季節所限,船舶只能在夏季海面冰況較好時通航,但航道上依然可能存在較為嚴重冰情,使船隻受困,引發險情。利用高時空解析度的空間觀測技術,尤其是具有全天候全天時觀測能力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微波傳感器,可對航道上的海冰、海況進行近實時的觀測,進而對航道上的冰情、險情進行及時預警。

今年夏季,「天恩輪」從中國國內起航取道北極航道前往歐洲,「天佑輪」隨後也從歐洲港口通過北極航道返回國內。在這兩艘商船安全保障服務中,研究團隊成員、中科院空天院博士研究生黃冰清組織團隊利用合成孔徑雷達數據,提供近實時的高空間解析度遙感影像數據、海面風場反演數據和高精度的海冰檢測結果,以及模式預報風場數據、海冰覆蓋數據、海冰覆蓋變化數據、海冰密集度數據等7類數據,提供安全服務保障96次。

在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下,「天恩輪」「天佑輪」安全通過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等北極航道風險較高區域。其間,8月9日雷達衛星在東西伯利亞海域過境時恰巧拍攝到兩船相遇情形,研究團隊利用雷達影像數據,反演獲得該區域的風場分布情況。

李曉明研究員表示,此次北極通航安全保障服務是一次成功的衛星遙感數據示範應用,提高了空間信息觀測技術在航運安全保障領域的應用能力,為北極通航船隻規避風險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指導,也為北極夏季安全通航奠定了技術基礎。下一步,該團隊將為更多的北極通航船隻提供空間信息安全保障服務。(完)

更多報導

  • 【文匯報】提防海冰與惡劣天氣,這個科研團隊為行駛在北極東北航道的中國

  • 【中國日報】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 【科技日報】空間信息服務保障我國商船在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
    中新網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在衛星遙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夏季獲得成功應用示範,為兩艘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新聞—科學網
    圖中的黑框、白框區域分別標記了「天佑輪」和「天恩輪」的位置,紅框標記出了商船東北方向上的浮冰情況。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李曉明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相關工作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的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中國日報8月12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
  • 空間信息服務保障商船在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李曉明團隊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從而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在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
  • 【中國網】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中國網】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2020-08-13 中國網 【字體:大 中 小】 相關工作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的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隨著北極海冰季節性持續消退,北極航道利用成為現實。其中,北極東北航道是連接東北亞和北歐的最短可行航道,比傳統航線縮短大約三分之一航程。受季節所限,船舶只能在夏季海面冰況較好時通航,但航道上依然可能存在較為嚴重冰情,使船隻受困,引發險情。
  • 中科院科研團隊為北極航道通航提供信息保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李曉明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算法,為我國兩艘商船「天恩輪」和「天佑輪」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中科院科研團隊為北極航道通航提供信息保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李曉明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算法,為我國兩艘商船「天恩輪」和「天佑輪」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提防海冰與惡劣天氣,這個科研團隊為行駛在北極東北航道的中國商船提供安全預警
    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相關工作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的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雪龍號船長:北極東北航道"通航"時代已到來
    「雪龍」號船長王建忠17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根據「雪龍」號此次航行實踐來看,北極東北航道「部分通航」時代已到來,但商船通航仍須面對不少挑戰。  北極東北航道指西起北歐,經巴倫支海,沿歐亞大陸北方海域向東,直至白令海峽的航道。
  •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北極東北航道通信保障工作研究取得四方面成效
    01主要工作開展情況2014年對我國首航北極商船「永盛輪」開展調研,掌握了北極航行相關通信服務情況。2015年至2017年與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聯合開展理論研究,編制了《北極航線船岸短波通信方案》《天津海岸電臺北極航線(東北段)短波通信天線系統方案》。
  • 你所不知道的北極航道
    2018年7月, 亞馬爾項目向中國供應的首船液化天然氣(LNG)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抵中國石油江蘇如東LNG接收站,開啟了亞馬爾項目向中國供應LNG的新篇章。近年來,隨著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航運公司開始試水北極航道。與傳統歐亞航道相比,北極航道總航程與航行時間較短,這意味著船舶燃料、人工、物料包括資金價值等與時間相關的成本也較低。
  • 西北研究院在北極東北航道未來可通航性研究中獲進展
    隨著北極海冰範圍與厚度的減小,北極航道的通航潛力將得到顯著提升。東北航道是連接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捷徑,可以縮短東北亞至歐洲地區的航行距離,與傳統的經過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相比可節省大約1/3的航程。該研究利用非結構網格模型對北極歷史海冰狀況進行分析,並基於加拿大航運模型對CMIP6兩種共享社會路徑(SSP2-45和SSP5-85)下北極東北航道的未來可通行狀況進行評估。
  • 中國首顆!中大將研製發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實習生 杭瑩12月3日,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下稱「聯合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會上進行了聯合中心揭牌儀式,並宣布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多國加入北極航道油氣博弈 俄專家明確抵制中國
    「西北航道」東起戴維斯海峽和巴芬灣,向西穿過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到達美國阿拉斯加北面,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雖然日益完備,商業上仍不可靠。而「東北航道」西起西歐和北歐港口,經西伯利亞以及北冰洋鄰海,繞過白令海峽到達中、日、韓等國港口。這條被稱作「傳說中的航道」,在一年中大多數時候結著厚厚冰層,除了俄羅斯潛艇和破冰船,不可能有商船在這一帶航行。
  • 中企已完成22航次北極東北航道航行任務
    中新社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 龐無忌 周銳)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曾港30日在此間透露,2013年至2018年,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共派出15艘船舶,完成了22個航次的北極東北航道航行任務。2013年,中遠海運特運開始探索北極航線。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後年升空
    更為重磅的是,雙方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聯合中心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中山大學均實體化運行,分別依託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和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開展各項工作,接受雙方的共同管理,在學術委員會指導下開展人才隊伍建設、科研項目培育與各項科研管理工作。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主任陳泓表示,聯合中心致力於建成世界一流全球氣候變化空間系統論證、科學載荷與應用的開放研究平臺。
  • 記者手記:航行在世界最北航道上——穿越「冰上絲綢之路」見聞
    新華社「天健」輪9月22日電 記者手記:航行在世界最北航道上——穿越「冰上絲綢之路」見聞新華社記者劉詩平當地時間21日清晨,中國貨輪「天健」輪沿著挪威西海岸駛出北極圈,繼續向丹麥埃斯比約港進發
  •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
    原標題 中山大學將參與研製並發射極地衛星,系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良龍)12月3日,中山大學舉行「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
  • 北極航道意味著什麼
    自2002年以來,北極地區海冰夏季最小覆蓋面積逐年減小,2012年9月,海冰範圍只剩下341萬平方公裡,約為整個北冰洋面積的1/4。東北航道的商業運營已經開始,通過船隻達46艘,貨運量從2011年的83萬噸快速上升到126萬噸,通航時間從7月中旬到12月上旬,跨度已延長到接近5個月,作為連接亞歐交通新幹線的雛形已經顯現。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近發布了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範圍預測結果,根據該所海冰研究團隊研發的北極海冰集合同化數值預測系統,2019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約為420萬平方公裡,接近歷史第二低值。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北極海冰面積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