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研團隊為北極航道通航提供信息保障

2021-01-15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李曉明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算法,為我國兩艘商船「天恩輪」和「天佑輪」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2020年8月9日雷達假彩色合成影像圖。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供圖)

隨著北極海冰季節性持續消退,北極航道利用成為現實。受季節所限,船舶只能在夏季海面冰況較好時通航,但航道上依然可能存在較為嚴重冰情,使船隻受困,引發險情。

李曉明表示,利用高時空解析度的空間觀測技術,尤其是具有全天候全天時觀測能力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微波傳感器,可對航道上的海冰、海況進行近實時的觀測,進而對航道上的冰情、險情進行及時預警。

在「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安全保障服務中,中科院空天院博士研究生黃冰清組織團隊利用合成孔徑雷達數據,提供近實時的高空間解析度遙感影像數據、海面風場反演數據和高精度的海冰檢測結果,以及模式預報風場數據、海冰覆蓋數據、海冰覆蓋變化數據、海冰密集度數據等7類數據,提供安全服務保障96次。

其間,8月9日雷達衛星在東西伯利亞海域過境時恰巧拍攝到兩船相遇情形,研究團隊利用雷達影像數據,反演獲得該區域的風場分布情況。

李曉明表示,此次北極通航安全保障服務是一次成功的衛星遙感數據示範應用,提高了空間信息觀測技術在航運安全保障領域的應用能力,為北極通航船隻規避風險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指導,也為北極夏季安全通航奠定了技術基礎。下一步,該團隊將為更多的北極通航船隻提供空間信息安全保障服務。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科研團隊為北極航道通航提供信息保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院研究員李曉明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算法,為我國兩艘商船「天恩輪」和「天佑輪」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中新社】中科院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
    (中科院空天院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在衛星遙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夏季獲得成功應用示範,為兩艘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中科院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
    中新網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在衛星遙感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夏季獲得成功應用示範,為兩艘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安全通航北極航道—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空天院供圖。 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李曉明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相關工作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的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空間信息服務保障商船在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12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李曉明團隊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探索形成了一套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從而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在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
  • 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中國日報8月12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
  • 【中國網】空間信息服務保障中國商船北極東北航道安全通航
    相關工作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的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隨著北極海冰季節性持續消退,北極航道利用成為現實。其中,北極東北航道是連接東北亞和北歐的最短可行航道,比傳統航線縮短大約三分之一航程。受季節所限,船舶只能在夏季海面冰況較好時通航,但航道上依然可能存在較為嚴重冰情,使船隻受困,引發險情。
  • 提防海冰與惡劣天氣,這個科研團隊為行駛在北極東北航道的中國商船提供安全預警
    近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極環境遙感與數值模擬合作平臺建設」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李曉明研究員團隊探索了利用遙感數據、模式預報數據輔助商船北極航道安全通航的方法,並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自動化程度高的衛星遙感數據處理流程和海冰、海洋動力參數檢測、反演算法。相關工作為今年夏季我國「天恩輪」和「天佑輪」商船的安全通航提供了重要的空間信息服務保障。
  • 雪龍號船長:北極東北航道"通航"時代已到來
    新華網「雪龍」號9月17日電專訪:北極東北航道「部分通航」時代已到來——訪「雪龍」號船長王建忠  新華社記者 璩靜  7月至9月,「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兩度穿越北冰洋進行首次跨北冰洋調查,成為我國航海史上第一艘穿越北極東北航道的船舶,為我國未來參與北極東北航道開發利用積累了經驗和航行數據。
  •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北極東北航道通信保障工作研究取得四方面成效
    然而,存在高緯度自然條件和開發利用不足等因素,通信保障也成為影響航行北極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年來,為破解這一難題,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緊跟國家戰略部署和航運發展需要,主動謀劃、積極作為,不斷深化北極東北航道通信保障相關研究工作,取得了紮實的成果。
  • 西北研究院在北極東北航道未來可通航性研究中獲進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北極地區持續變暖,增溫速率較快,北極海冰覆蓋範圍逐漸減小。21世紀以來,海冰範圍減小速率進一步加大,海冰厚度和密集度以及多年冰均呈減小趨勢。2019年,有關報告指出,北極地區海冰減少趨勢仍將繼續,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周期性的無冰時段。
  • 你所不知道的北極航道
    2018年7月, 亞馬爾項目向中國供應的首船液化天然氣(LNG)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抵中國石油江蘇如東LNG接收站,開啟了亞馬爾項目向中國供應LNG的新篇章。近年來,隨著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航運公司開始試水北極航道。與傳統歐亞航道相比,北極航道總航程與航行時間較短,這意味著船舶燃料、人工、物料包括資金價值等與時間相關的成本也較低。
  • 北極航道意味著什麼
    如果使用北極航道,華盛頓港至莫斯科港的航程將縮短1000公裡以上;倫敦港至東京港將由2.8萬公裡縮短為1.6萬公裡。1899年從南極歸來後,他得到了挪威科學家、探險家弗裡喬夫·南森的支持,開始著手為兒時的夢想做準備。與富蘭克林豪華的大船隊不同,阿蒙森心目中理想的船隻必須小巧結實。這一方面是因為阿蒙森要靠自己出資完成這次探險,他只有一小筆可供支配的遺產;另一方面,一隻小船隻需要一個小團隊,阿蒙森在此後的探險生涯裡一再強調,團隊越小越好,這會讓團隊成員感到自己的努力與探險的成功休戚相關。這個團隊只有6個人。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後年升空
    更為重磅的是,雙方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聯合中心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中山大學均實體化運行,分別依託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和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開展各項工作,接受雙方的共同管理,在學術委員會指導下開展人才隊伍建設、科研項目培育與各項科研管理工作。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主任陳泓表示,聯合中心致力於建成世界一流全球氣候變化空間系統論證、科學載荷與應用的開放研究平臺。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近發布了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範圍預測結果,根據該所海冰研究團隊研發的北極海冰集合同化數值預測系統,2019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約為420萬平方公裡,接近歷史第二低值。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北極海冰面積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
  • 北極航道的突破,對物流和全球貿易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國外相關學者更將北極航線視作蘇伊士運河的潛在競爭對手。這裡我們對兩條航線進行一個比較:1、北極航線與傳統的蘇伊士運河航線相比,途經地區國家少、幾乎沒有衝突與海盜隱患等潛在優勢。2016年,經由俄羅斯北極航線的東北航道航行的船舶共297艘,總通航次數為1705次,運輸貨物726.6萬噸,同比增長35%。
  • 中俄合作開發北極,俄駐華大使:北極航道將建大型交通樞紐
    傑尼索夫透露,對北極地區的開發將在北方海航道的開頭和盡頭修建兩個大規模交通樞紐,分別位於摩爾曼斯克和勘察加半島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北方海航道示意圖在12月2日舉行的中俄總理第二十五次定期會晤中,雙方提到要加強在北極可持續發展合作,包括開發利用北方海航道,並且促進在北極航道中推動互利的合作項目。
  • 「在行動」給橋梁做CT、三峽清航道……重慶交大發揮創新引領優勢
    三峽庫區通航,如何讓水道保持暢通?全國首個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如何將綠色融入航空?近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了重慶交通大學,上述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入駐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國家級科研平臺科研團隊最新科技創新進展裡。
  • 穿越「傳說中的航道」北極東北航道 為中國開闢冰上絲綢之路
    中遠海特船長吳廣鋒: 穿越「傳說中的航道」北極東北航道 為中國開闢冰上絲綢之路   吳廣鋒,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遠海特)的船長,北極東北航道的開拓者之一,如今已在海上度過了30多年。今年7月,記者見到了這位剛過50歲、臉上卻有了皺紋的老船長,回憶起「傳說中的航道」北極東北航道時,他黝黑的臉上泛起了自豪的笑容。  2016年7月16日清晨,天津港匯盛碼頭,一批貨物緊鑼密鼓地裝上永盛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