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2020-11-27 光明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近發布了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範圍預測結果,根據該所海冰研究團隊研發的北極海冰集合同化數值預測系統,2019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約為420萬平方公裡,接近歷史第二低值。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北極海冰面積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驥平。

  數值模式直接關係預測準確性

  劉驥平告訴記者,目前北極海冰季節預報有兩種手段,一種是較為簡單的統計方法,另一種是複雜的數值模式。

  每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出現最小值。傳統的統計方法是在不同變量間建立關係,即利用歷史海冰、大氣和海洋數據建立統計模型,然後將其應用到對海冰覆蓋面積最小值的預測。

  與統計方法不同,另一種是動力數值模式。該模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考慮海冰和海洋兩個分量的海冰—海洋耦合模式,其使用給定的歷史大氣情況去驅動海冰—海洋耦合模式進行海冰預報;一類是用完全耦合的包括大氣、海冰和海洋三個分量的模式進行海冰預測。

  「如果用完全耦合方式,模式會變得非常複雜。」劉驥平說,與其他機構研發的模式相比,團隊研發的北極區域模式考慮了大氣、海冰、海洋三個分量模式。「大氣分量會直接影響預測的準確性,但在模式模擬中耗時也最多,按照在超級計算機上運算的工作量來說,海冰和海洋分量的工作量約佔40%,而大氣分量約佔60%。」

  利用動力數值模式開展海冰預測,依賴於初始海冰的狀態,如從6月1日開始預測9月最小值,需要6月1日觀測的海冰狀態。

  劉驥平同時表示,與其他觀測手段相比,衛星遙感具有大尺度、實時與連續觀測的特點,可以為模式提供更準確、更合理的海冰初始條件,進而減小模式的模擬偏差,提高北極海冰的預測能力。但衛星遙感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其只能比較好地觀測到海冰覆蓋情況,對海冰厚度和其他狀態的估算有比較大的誤差,這樣會給海冰預測帶來不確定性。但衛星遙感海冰監測和信息提取技術為發展業務化海冰數值預報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海冰預測精度目前還遠遠不夠

  北極海冰的快速減少和變薄已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並對許多利益相關者提出了挑戰,包括北極航道航行安全、氣候變化研究、自然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地緣政治、北極沿岸部落群體生活方式等。

  堅冰覆蓋的北極原本並不適合船隻航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不斷融化,這才讓北極航道逐漸具備通航可能性。北極航道主要包括俄羅斯沿岸的東北航道、途經加拿大北部北極群島的西北航道和穿越北冰洋中央公海海域的中央航道,東北航道是目前主要通航的路線,近年來,我國已試航成功的貨櫃船走的就是東北航道。

  由於計算量大,目前全球氣候模式只能給出空間解析度約為100公裡的北極海冰預測。對借道北極航道的商船來說,這個精度是遠遠不夠的。

  「相比起來,北極區域氣候模式的空間解析度可以很高,我們目前給出的是約為20公裡的北極海冰預測,但商船船東更關心的是幾公裡以內的海冰覆蓋情況。」劉驥平告訴記者,目前團隊正在開展3至5公裡範圍的海冰預測。

  北極海冰快速變化對我國的氣候異常、環境狀況等方面也有重要影響。北極海冰的減少可以通過減弱中高緯的西風急流,使得一些地區的阻塞形勢出現的頻率增加,北極冷空氣向這些地區入侵的頻率增加,可致這些地區冬季低溫天氣頻繁和異常降雪。此外,北極海冰的減少,會影響大氣環流,使得北方大氣擴散條件減弱,引起冬春季霧霾的增加。

  但劉驥平說,準確地進行北極海冰跨季節預測依然充滿挑戰。陳 瑜

[ 責編:肖春芳 ]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原標題: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
  •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北極海冰減少 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近期,有關北極海冰減少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北極海冰真的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嗎?
  • 北極海冰減少,影響的不僅僅是北極熊的家……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相關研究成果於8月31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
  • 探尋北極海洋環境與全球氣候變化關係
    中國自1999年組織實施首次北極科學考察以來,已先後實施了5個航次的北冰洋區域多學科綜合考察,重點開展極地環境研究,系統觀測海冰、海洋和大氣變化,探尋極地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助益良多。
  • 融化北極海冰的遠不只是氣候變化
    圖為位於芬蘭北部城市羅瓦涅米的北極中心。張智勇攝/光明圖片【記者連線】 近期,有關北極的壞消息接二連三:加拿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米爾恩冰架坍塌,格陵蘭島冰蓋加速融化且將不復存在,甚至有科學家預測15年內北極海冰將消失。
  • 北極海冰達到2020年最低值,此前的預測集體失靈?
    圖片來源:美國冰雪數據中心https://nsidc.org/data/nsidc-0611/versions/4) 北極海冰範圍和面積不只是一串變化著的數字,它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核心指標和「放大器」,對地球氣候系統有重要的影響。
  • 北極海冰融化速度 比氣候模型預測快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警告,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比氣候模型預測的還快。   截至目前,氣候模型都預測北極溫度是以緩慢、穩定的速度上升,然而丹麥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正在加速發生。參與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克利斯坦森表示:「顯然我們低估了最靠近海平面大氣層的溫度上升速率,導致海冰消失的速度比預期還快。」
  • 利用無人機對北極氣候進行測量和預測海冰融化速度
    打開APP 利用無人機對北極氣候進行測量和預測海冰融化速度 佚名 發表於 2020-11-16 11:37:00 這是科學難題之一,可用於幫助預測海冰融化的速度。 但是在地球最北端飛無人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技術人員為此專門設計了用於應對極端天氣一套精密導航系統。研究所還對科學家們進行了為期數月的無人機飛行培訓。培訓結束後,科學家們踏上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北極考察,他們將乘坐破冰船Polarstern號,執行為期一年的任務。
  • 北極海冰達到2020年最低值,此前的預測集體失靈?丨大氣悟理
    -0611/versions/4)北極海冰範圍和面積不只是一串變化著的數字,它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核心指標和「放大器」,對地球氣候系統有重要的影響。海冰預測是一道國際性難題9月份是每年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海冰的精準預測是一道國際性難題。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每年6-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月初、7月初和8月初三次提交關於當年9月份的預測情況,SIPN代表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或15年內夏季無冰!
    而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預測,由於海冰消失速度太快,北極地區可能最快從2035年開始出現「夏季無冰」。但一年中的任何時候,海冰都不會完全消失。然而,自1980年以來,北極地區一直在不斷大量流失海冰,其覆蓋面在短短40年間驚人地減少了40%。而且同一時期,海冰的平均厚度下降了一半以上。 這些快速變化使氣候科學家面臨一個緊迫的問題: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
  • 北極海冰減少後果很嚴重 對全球氣候演變影響大
    新聞背景  剛剛過去的冷冬讓「北極海冰」這個詞被頻頻提起。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北極海冰的氣候效應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近些年,有關國家競相開展北極海冰研究,以預測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評估變化趨勢並制定相關對策。而我國研究人員近期也對此做出了獨創性的研究。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北極海冰覆蓋範圍變化情況,藍色線表示2020年,虛線表示歷史極值的2012年,黑色線表示歷史平均,淺色陰影區表示海冰覆蓋範圍的十分位變化範圍,圖片來自美國冰雪數據中心。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每年6-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月初、7月初和8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SIPN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北極海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 北極海冰面積在地球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海冰反射了高達80%的入射陽光,對氣候起著降溫的作用。海冰面積大小調製著進入地球系統入射太陽光的多少。 當氣候變化導致溫度升高時,海冰消融加劇,極晝裡的入射太陽光可以更多地進入海洋,海水吸收更多的熱量,溫度升高更快,進而導致更大規模的海冰消融,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彼此加強,從而對全球氣候變化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北極地區的增暖幅度可達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被稱作「北極放大」現象,這會加劇全球變暖和北極海冰的消融。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它的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那麼,北極在全球氣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北極持續「高燒」將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科普看臺一一解答。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北極多地今夏出現破紀錄高溫,對冰凍圈造成重大影響。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它的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那麼,北極在全球氣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北極持續「高燒」將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科普看臺一一解答。
  • 北極海冰或在15年後消失?英國藉助13萬年前數據提出預測
    近期,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聯合國際研究團隊預測,若不採取措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海冰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海冰消融會增大不同種群接觸的可能,從而增加新病原菌的暴露。例如,英國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於2019年1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北極海冰減少可能會讓感染海洋哺乳動物的病原菌更頻繁地傳播。
  • 氣溫飆升海冰不斷減少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
    氣溫正在飆升,海冰正在減少。許多專家認為,北極正在變得「面目全非」。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本周,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北極氣候與以往大相逕庭事實上,在某些方面,北極氣候已經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 北極海冰或在15年後消失?英國藉助13萬年前數據提出預測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實習生 厲安恬隨著全球變暖,北極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近期,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聯合國際研究團隊預測,若不採取措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北極海冰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海冰消融會增大不同種群接觸的可能,從而增加新病原菌的暴露。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極海冰:斷言增多證據不足  海冰是指直接由海水凍結而成的冰,在南大洋海冰區有大小不等的冰山和冰間湖,巨大的冰山對考察船的航行影響很大。海冰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大氣環流和氣候變化都有顯著影響。因此,一直以來,海冰的變化都頗受科學界的關注和重視。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歷史上,北冰洋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出現在2012年9月,為341萬平方公裡。  海冰有哪些作用?  在陸地上,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後,是所在地區氣候變化的一個佐證;在海洋裡,海冰減少或增加,也是所在海域氣候變化的一個體現。